【臨朐印記】王榮堂:秋蟲聲聲

【臨朐印記】王榮堂:秋蟲聲聲

秋蟲聲聲

作者 | 王榮堂

接連幾天的秋雨,把莊稼地灌了個透。清晨的田野透著幾分清爽的涼意,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野草頂著一頭露水,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耀著寶石一樣的光輝,幾朵盛開的喇叭花點綴在這雜草間,使得這雜草也不再那麼單調無趣,產生出另一種藝術的美感。

倘若是平常時節,我是不怎麼欣賞這些雜草地,因為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生命力,對我們莊稼人來說算是“吃盡了它的苦頭”,儘管是它頭上閃耀著寶石一樣的光輝。但今天卻不同,因為從雜草深處傳出“啾啾啾、啾啾啾”的秋蟲鳴叫聲,這鳴叫聲不緊不慢,好像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件緊要的事與它有關一樣,在這寂靜而清爽的秋晨,那是格外的清新悅耳。因了這秋蟲的叫聲,我的目光便透過這藍寶石的光輝探尋到雜草的深處,很想從這不緊不慢的啾啾聲裡,發現那個好像與世界無關一樣的身影,但這卻令我失望了,探尋了半天,還是隻聞其聲不見其形,但它卻勾起了我在兒時那遙遠的回憶。

其實,以前秋天的莊稼地裡,秋蟲是很多的,我們莊戶人家管他叫“土蟄子”,學名叫蟋蟀,古人稱其為“寒蛩”,此名多出現在古人的詩詞賦中。最出名的便是岳飛的一首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我知道寒蛩的名字還是因了這首詞的緣由。

記得在我小的時候,每到秋分時節,我和小夥伴們經常到地裡捉了這土蟄子用油炸了吃,在那個年代,這可是一道美味佳餚。秋收秋種,大人們幹了一天的活,帶著一身的疲倦回家,一盤油炸蟋蟀,二兩串香白乾,趕走一身的疲勞,做一個豐收好夢。

【臨朐印記】王榮堂:秋蟲聲聲

這土蟄子有好幾種,有圓頭粗壯的,我們管它叫“老魔牛”,還有三角頭的,我們管它叫“烏紗帽”,還有一些纖纖瘦瘦的也不知道什麼來路,我們都不去理它。單這老魔牛是我們的最愛,因為它又大又胖,還有一肚子籽,油炸出來特香。而這烏紗帽,我們捉了它多用來玩的,把它裝在罐頭瓶子裡,看它們打架,看誰厲害等等。那時不知道古時候還有“鬥蟲”這件事,只是小夥伴們的一種遊戲,贏了的一臉自豪,輸了的再去捉厲害的,再來比,僅此而已。

蟋蟀喜歡陰暗潮溼的地方,秋收秋種時節,收割了的玉米秸一堆一堆的躺在地裡,這便是蟋蟀最好的藏身之所,我們便將玉米秸突然翻過來,這時藏在底下的蟋蟀便沒有了清晨和傍晚鳴叫時那份淡定,紛紛逃竄,我們便追著那跳的遠地,逃的快的捉,因為那是最厲害地,那厲害的才能讓你贏,在小夥伴們中間,就感到“倍有面子”。回想起這些,現在的小孩子雖然有很多高科技的玩具什麼的,但與我們小時候比,還真少了這更生動的一課。

【臨朐印記】王榮堂:秋蟲聲聲

近幾年,由於農藥和滅草劑的大量使用,土蟄子的數量已經很少了,而且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也很少有人去捉來下酒解饞。但是每到秋天的早晨或者晚上,這不緊不慢的秋蟲聲,還是此起彼伏的迴盪在寂靜的田野上空,令人陶醉。

TAG: 秋蟲蟋蟀蟄子雜草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