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物為什麼沒有被送往博物館儲存?原來是因為這個原因. . . .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不僅歷史悠久,同時還擁有大量從各個朝代中所遺留下來的古代珍稀文物。這些文物都是由各個朝代的更替而作為陪葬品深埋地底的,也有許多珍貴文物因為朝代戰亂的原因被毀壞或遺失海外。

剩下的那些珍稀文物大多數都被考古人員挖出來後放置在博物館被保護收藏,以免經過長時間的挪動被損壞。不過凡事皆有意外,在上個世紀,山西出土了幾件文物卻沒有被送往博物館儲存,反而露天敞放,這是為什麼呢?

這些文物為什麼沒有被送往博物館儲存?原來是因為這個原因. . . .

1988年8月,永濟縣博物館在蒲津渡遺址上勘察發掘文物,經過長達一年的發掘和勘探,終於在黃河古道東岸發掘出土了四尊黃河鐵牛和鐵人,這四尊鐵牛每一尊整體長度約為3米,高度大約為1。9米,兩邊寬度約為1。3米,每尊鐵牛重量為30噸左右,鐵牛牛尾後有橫軸,軸頭刻有紋飾每個軸頭都不一樣。出土時鐵牛的頭是自西向東,呈伏臥狀態,且雙目圓睜,每尊鐵牛旁都有一個鐵人做牽引狀,形象十分逼真。

為了弄清這些在黃河裡發現的鐵牛來歷,經過考古專家的研究和反覆確認,終於在《唐六典》中找到了答案。

這些文物為什麼沒有被送往博物館儲存?原來是因為這個原因. . . .

原來在春秋戰國時期,蒲津渡是當時黃河的一個大渡口,也是秦晉之間的交透過道,為了秦晉雙方可以很好的交流便在此修建了一座浮橋,可以渡河至蒲州,後被稱之為“蒲津橋”。而出土的這四尊鐵牛出自於唐開元年十二年,為了為穩固蒲津浮橋而鑄造,因此也被當地人稱之為“鎮河鐵牛”!後因黃河變遷這四尊鐵牛也就被泥沙淹沒深埋地底,直到1988年才被專家所發現。

而黃河鐵牛的出土,不僅揭示了黃河淤泥堆積、河岸後退變遷的過程,也為我國研究水文地質、歷史地理和和黃河治理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實物資料,展現了我國古代構建橋樑交通、冶鑄技術和黃河治理等各方面的技術成就。

這些文物為什麼沒有被送往博物館儲存?原來是因為這個原因. . . .

這四尊鐵牛也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重的鐵質文物。不過這四尊鐵牛在保護過程中卻出現了“意外”,因為這四尊鐵牛都是鐵質文物,在黃河裡經過長時間的水流沖刷和河裡的沙泥摩擦,導致了黃河鐵牛表面出現了生鏽的痕跡。如果用機器吊運或者搬離的話,恐怕會讓鐵牛損壞的更嚴重,那損失將是無法估計的。

而我國鐵質文物的保護和運輸一直以來是文物保護部門未解決的難題,以目前的技術想要把鐵牛毫無損傷的運送博物館珍藏是很難實現的是,所以對於鐵牛的保護可謂是有心無力啊!

這些文物為什麼沒有被送往博物館儲存?原來是因為這個原因. . . .

後經過專家和文物保護部門的商議,最終決定“就地放置保護”,把鐵牛放置在地面上,然後按照遺址的狀態進行擺列,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運輸和搬運過程中對鐵牛造成的損傷,雖然難免會經常遭受日曬雨淋,導致鐵牛進一步生鏽。

但這個辦法也是無奈之舉,雖說有點損傷但是還是可以勉強接受的。如今,只能等到保護鐵質文物的技術進一步提升了再來對鐵牛的保護方案做進一步的改變了。

TAG: 鐵牛四尊黃河文物鐵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