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靈書道】為什麼很少有人能寫好“大字”?

在中國的傳統碑帖中,可以見到的大字是極少的,所以在當代很多人寫的一筆好字,一般都是小楷、中楷、 草書的範疇,但是到了大字方面,就很少有人能寫好了。

關於如何寫好“大字”與“小字”,我們看看黃庭堅是怎麼說的:

東坡先生雲:“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如《東方朔畫像贊》、《樂毅論》、《蘭亭禊事詩敘》。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結密而無間,如焦山崩崖《瘞鶴銘》、永州摩崖《中興頌》、《李斯嶧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詔。

近世兼二美,如楊少師之正書行草,徐常侍之小篆。此雖難為俗學者言,要歸畢竟如此。如人眩時,五色無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黃皂白,亦自粲然。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唯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大才子蘇東坡指出了寫大字跟小字的方法:大字結密而無間,小字寬綽而有餘。

其實也就是中國傳統繪畫中所提到的: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這句話學過書法的人會很熟悉,但很少有人能真正領會。

大字結密而無間

我們看下面兩個字:

【龍靈書道】為什麼很少有人能寫好“大字”?

左邊為顏真卿的《東方朔畫像贊》,可以看到在筆畫的間隙,是怎麼做到密不透風的,在厚重的筆畫之下還能做到結密無間、鬆緊相宜,實在難能。

右邊為今人所書的“為”字,相比之下,這個字結構很勻稱,沒有鬆緊變化,既沒有險絕之態,有沒有熊強之姿。所以寫大字當以魏碑、顏體或者篆隸為上。

再舉一例:

【龍靈書道】為什麼很少有人能寫好“大字”?

我們看這兩個字,左邊為金農所書,是結密無間的代表,右邊同樣為今人之字,在結構上的布白,金農的字顯得厚重而雄渾,右邊的字卻略顯單薄。若是寫成大字,右邊的字則容易失勢,而沒有熊強之姿。

那是不是筆畫細的字就沒有雄渾之態了呢?

並不是,我們看下面這兩幅字,左邊為顏真卿大字《中興頌》,筆畫粗獷,結體無間,給人一種雄渾之態。右邊為大字之祖《瘞鶴銘》,《瘞鶴銘》的筆畫並不粗重,但整個字卻絲毫不顯得單薄,這是因為筆法的不同,瘞鶴銘的用筆為篆籀筆法,關於這個筆法我們會在後續的文章中詳細解讀。

【龍靈書道】為什麼很少有人能寫好“大字”?

蘇東坡所說的大字結密無間,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在寫大字的時候,或用筆粗重,以求顏魯公厚重之態,或篆籀筆法入紙,以求雄渾之勢。

小字寬綽而有餘

小字的空間狹小,做到寬綽而有餘,並不容易。書法和繪畫的藝術其實是一種留白的藝術,知道了怎樣留白,對於書理、畫理的理解才能深刻。

為什麼說今晉人的書法格調高,寫的好呢?我們從晉人小楷中就能開出端倪,晉人寫小楷最擅留白,其小字最能體現寬綽而有餘的道理。

【龍靈書道】為什麼很少有人能寫好“大字”?

我們看《東方朔畫贊》和《樂毅論》中小楷,都是王羲之小楷的代表作,其突出特點就是用筆靈動,避讓合宜,再複雜的字到了王羲之的筆下,也能極盡巧思,安排得當。

同時字裡行間的靈動之態,也正是晉人寫小楷高於其他時代的一個原因,這種靈動之態,實際上還是得歸於用筆技巧,學會晉人用筆技巧,才能真正體會寬綽而有餘的道理!

“近世兼二美,如楊少師之正書行草,徐常侍之小篆。”

這句話說得是宋朝以來同時能將大字跟小字寫的好的人,有楊凝式與徐鉉,這兩個人我們之前做過詳細的介紹,無論寫大字還是寫小字皆能遊刃有餘。我們看著兩個人的作品:

【龍靈書道】為什麼很少有人能寫好“大字”?

我們看徐鉉與楊凝式的字就能看出其大、小兼擅的風格,善於寫大字的人,其小字往往也經得起放大,擅長寫小字的人,其大字往往也可觀。若是不能如此,其字必定流於俗道。這就是黃庭堅說的,這種道理難以為俗者言。

“如人眩時,五色無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黃皂白,亦自粲然。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唯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黃庭堅這三句話是說給還沒有領悟書法真諦的人的,當一個人對於書法比較迷茫時,其眼中便看不出高低優劣,這個層次是每一個學書之人都會經歷的一個過程。

等到功力漸深,水平隨之提高的時候,誰優誰劣便可以一目瞭然了。若是不懂古人用筆規律,學書法只是盲目臨帖而不思考,最終也只能把形寫的像。

要想學到書法的神髓,還需要多看“古書”,什麼是古書呢?其實就是古人真跡。

黃庭堅有一段《書論》,講的是看真跡的重要:

“餘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旭,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黃庭堅最早學周越,後來看到了張旭、懷素以及和尚高閒的墨跡之後才真正領略筆法的邏輯。

這個邏輯裡面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大字結密無間,小字寬綽有餘”,只有用心學習古人,用心不雜,才能體會古人筆下之神韻!

TAG: 大字小字結密無間寬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