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剛猛強橫,利刃之所不及——鐧!

鐧是一種擁有短棒兵器,和我們熟知的硬鞭差不多。其主要是以銅或鐵製成,鐧的整體沒有節,前端無鋒,屬於鈍器。

“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剛猛強橫,利刃之所不及——鐧!

由於其本身特性再加上其攻擊距離短,所以對使用者的要求很高,非大力之人不能運用自如。

鐧的殺傷力也完全取決於使用者的手臂發力,其適用於馬戰,由於其本身的重量再加上其本身特點。能在馬匹的衝擊下,用鐧將穿戴著重甲的敵人活活穿透而死。

“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剛猛強橫,利刃之所不及——鐧!

其破壞力和穿透力讓無數敵人聞風喪膽,但在歷史上,我們很多時候看不到太多將士使用的原因也在於其難度不低,雖然在技法上,和刀劍相似,但其的優勢並不在於招式的變化,而是憑藉著強大的攻擊力,將對手一擊斃命。

鐧在設計上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前細後粗,這將鐧的整體重心往後移,破壞力更是強大。同時也使鐧擁有了更多的靈活性,使鐧的招式可以更加變化多端。

“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剛猛強橫,利刃之所不及——鐧!

當然,鐧也有很多的重量只是比同等長度的刀劍略重,相比於其他鐧,其特點在於長度和靈活。在面對身著盔甲的敵人時,雖很多不能達到直接破甲的效果,但也能給敵人造成腦震盪等內傷。

“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剛猛強橫,利刃之所不及——鐧!

如果我們研究過鐧的整體,會發現其重心並不在鐧的身上,而是在打擊點的位置。這個打擊點能將鐧的砸擊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這也是鐧為什麼具有強大破壞力的原因。

打擊點不在鐧本身的特點,使得鐧在破壞力上,毫不遜色於重心在本身的錘或棍。

我們很多時候都從影視中知道一個詞叫“殺手鐧”,這預示著必殺技,但這個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和鐧有什麼關係呢?

“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剛猛強橫,利刃之所不及——鐧!

在古代戰場中,當一方將領落敗或失去兵器時,便會被敵將追殺。但這時候,很多將領在取出鐧後,轉身回擊敵人,往往能夠扭轉局勢,達到克敵制勝的效果。

“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剛猛強橫,利刃之所不及——鐧!

這樣我們可以看到,鐧的實力的確不容小覷,而且在落敗時期,即使技不如人,但鐧的特點很大程度彌補了自身技術上的不足,達到反殺的效果。

“殺手鐧”這一詞,可謂是對鐧最大的褒獎,也使其在眾兵器中脫穎而出。

我們從後來的武器演變中,也能看到鐧的家族很強大。有八稜鐧,凹面鐧,狼牙鐧,平稜鐧,四稜鐧,少林方楞銅鐧。

“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剛猛強橫,利刃之所不及——鐧!

鐧的使用分為單手和雙手之分,但由於其特色,大多數使用者都會練習雙鐧。

練習方法包括上磨,下掃,中截,直劈等方法,鐧的使用,不僅包括其進攻,我們從其練習方法可以看到其對攻受平衡的要求可不低。

雖然鐧的破壞力和作用非常具有特色,但我們在影視劇和史書中,對鐧還是很陌生的。

“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剛猛強橫,利刃之所不及——鐧!

因為在戰場中,鐧在面對很多不同作戰環境下,會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其對使用者要求很高,不僅要力大,而且要明白刀劍的一些基本技法。

而且在古代戰場中,很多士兵其實身上所穿戴的都是皮或布衣,鐵甲類的戰衣等重灌甲並不是人人都能穿的,除非是某些精兵悍將,這也讓鐧的使用並沒有被主力推廣的原因。

TAG: 破壞力使用者很多敵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