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之概念明確:從《中國石拱橋》的不嚴謹與不準確

在敘事類文字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首先應從字詞開始。批判性思維的基礎是邏輯,邏輯的基礎是概念,因此學習批判思維應該從釐清概念開始。在閱讀活動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字詞。字詞有一般義,也有語境義。論說文中字詞多采用其一般義,含義相對明確,敘事抒情文含義更加豐富,字詞則多采用語境義。所以釐清敘事抒情文中特殊語境下詞彙的特殊含義在某種程度上能加深對文字的理解,而該過程所採用的方法及產生的結果必然是批判性的。

“體會說明文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這是統編版八年級上第五單元單元說明中一句話,它體現了教材編寫者對說明文學習的基本態度。《中國石拱橋》是該單元第一篇說明文,為橋樑專家茅以昇所著,是初中經典篇目,但就說明文而言其仍有很多不足。這些不足甚至會影響到學生對說明文嚴謹性、準確性的理解。

該文說:“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史上出現得比較早。”然而“比較早”這個概念並不嚴謹,因為“早”與高矮胖瘦一樣,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概念,必須有相應的參照物,文中卻並沒有。另外,“比較”也是一個模糊的說法,其尺度會因人而異。因此,學生根本不可能透過文字知道石拱橋出現的大致年代,這種表述完全無效。

茅以昇評價趙州橋“非常雄偉”,這不準確。與“早晚”一樣,“雄偉”是價值判斷,會因人而異。根據文章表述,趙州橋“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與今天學生能看到的,動輒上千米,至少四車道的橋相比,確實不算“雄偉”。如果茅以昇的標準是就古代橋樑而言,卻又沒給出相應參照物,學生便無法感知。這就造成了無數學生成年以後參觀趙州橋卻難掩失望的現象。

茅以昇還說:“(趙州橋)也是造成後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最古的石橋。”這句話也有問題。但凡使用石材建造的橋都可以被稱為石橋,石拱橋只是其中一種類別。文章明確趙州橋建於公元605年,那麼根據此句話的邏輯,在趙州橋前,全世界即使有其他石橋留存,卻沒有一座被使用至今。這顯然不太可能。

教材要求學生理解說明文的嚴謹與準確,但所配之文卻存在不嚴謹、不準確的現象,這看上去像個悖論。嚴謹與準確首先指向概念。概念不清,則意義不明。那麼讓學生注意到其概念的模糊,並嘗試以準確的概念替換便也是一種學習。而這種學習需要批判性思維的輔助。

所謂批判性思維並非教人批判,而是教人有理由的懷疑和相信。追問是首要手段。如“比較早”和“非常雄偉”,可以讓不同學生來闡述對此短語的理解,在追問中使之明確人與人在概念認知上的差異。就“石橋”而言,則可以讓學生明確“石橋”與“石拱橋”的區別及從屬關係。

對“早”存疑,便可以鼓勵學生透過網路或其他方式查詢關於橋的相關知識,嘗試找出石拱橋出現的時間段,並用此資訊對原文進行重新表述。就“雄偉”而言,讓學生體驗到統一雄偉意義的困難而明確刪除該評價反而能體現出說明文準確。關於“石橋”一詞則可以讓學生透過查詢資料驗證茅以昇的說法是否合理。事實上,世界上最早的石橋應該是希臘的Arkadiko橋,修建於公元前1250年,至今仍被使用。

批判性思維之概念明確:從《中國石拱橋》的不嚴謹與不準確

理解說明文的嚴謹與準確並不必須要求文字本身毫無瑕疵。從不嚴謹與準確的概念帶來的理解困難出發,要求學生重新表述,可以帶來一系列活動。為了嚴謹與準確闡釋概念,重構語句,學生不可能憑空思考,必須進行查證,並在此基礎上表述。這個過程是嚴謹的,而得出的表述也是接近準確的。這樣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以理解說明文為什麼需要嚴謹與準確了。

至於教材為什麼不準確,這是另一個問題。

TAG: 說明文學生準確嚴謹石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