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經典繪本導讀

系列-第456號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閱讀推廣人  石頭

一、內容簡介

以法庭案例的形式呈現給讀者的是一位猶太女性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成長過程中乃至一生所面臨的不公和挑戰,以及她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美國正義的象徵。

二、繪本資訊

書名:女法官:露絲·巴德·金斯伯格的傳奇人生

文:[美]喬納·溫特

圖:[美]史黛西·因內斯特

譯者:北

適讀年齡:6-12歲 (僅供參考,並非絕對)

獎項: 《紐約時報》2017年最佳兒童繪本

選題策劃:森林魚童書

出版社: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

三、繪本導讀

【封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解析:

傳記繪本《女法官》,智慧女性的傳奇人生。一本怎樣的繪本能同時摘得《紐約時報》最佳兒童繪本、艾瑞·卡爾博物館年度最佳書籍、美國圖書館協會優秀童書等十餘項大獎?

封面看上去,她的表情平靜而嚴肅,黑色法官袍上裝飾著鑲褶邊的花邊衣領,眼睛被超大的眼鏡框住,她只有1。5米,體重不足45公斤,雖然身材瘦小、安靜羞澀,但她卻擁有非凡的力量,被譽為時間的敵人。

奧巴馬是她的頭號金粉,言辭懇切地對她說過:感謝你創造了一個更平等公平的社會。

金斯伯格說:“我認為,男人和女人會並肩合作把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她所堅持的“不是女性解放,而是所有人解放。”

而她的“真性情”,更像是一種女性獨有的“任性”。

眾所周知她會在不同的場合,佩戴不同的假領,在此之前法袍設計成只露出男性領帶的樣式,

金斯伯格設計的適合女性大法官的法袍領飾,採用了古埃及法老端莊大氣的領圈元素。金斯伯格在不同的場合,佩戴不同的領飾,並透過這些領飾佩戴宣告她的立場及觀點,被人們稱為會說話的領飾!

準備發表激進言論時,會戴這件扇形玻璃珠領飾!

戴銀色蕾絲表示持異見(特朗普當選時她就帶了)。

戴黃金蕾絲項鍊,表示她同意多數派意見。

因此成了美國的超級網紅、文化ICON、時尚品牌做了T恤、手袋、手機殼紛紛應援。還給了她最酷的江湖稱號:“聲名狼藉的RBG”NotoriousR。B。G。。這在嚴肅的美國司法界是前所未有、匪夷所思的事,一個法官,居然成了明星。2018年還有兩部關於她的電影上映《Ruth BaderGinsburg》是紀錄片,《On theBasisof Sex》(以性別為本),《異見時刻》《My OwnWords》。

這樣的女性,就像人類歷史銀河中璀璨耀眼的一顆星,照亮了無數人前進的方向。傾其所有守護著認可的價值,一點一點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這份優秀、優雅、獨立、頑強,永遠值得歌頌!

【環襯】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解析:

環襯頁是一片浩瀚的書海,露絲·巴德·金斯伯格的背影瘦弱而堅定。我們彷彿即將和這個女孩共同開啟一段漫長的讀書之旅。

和擺放整齊、高不可攀的書海相比,角落裡的嬌小的女人更顯得微不足道,正是這樣才爆發出這個女人的神奇和偉大。她心中裝載著萬卷書,透過階梯達到無可比及的高度。

【扉頁】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解析:

一邊是書海,一邊是麼美國星條旗,一邊從書中汲取營養,一邊把星條旗當書桌,為美國服務。這就是傳奇的故事主人公。一生為國家利益為最高利益,一生為性別歧視和解放而努力。同時,她又是一個性別歧視的受害者。

【第1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原文:

各位尊敬的陪審團成員,女士們先生們,在本法庭審中,你們將會了解到一個小女孩的故事,而此時,她還完全不知道自己以後會變成多麼重要的人。你們還將看到她出生在那個年代,社會是多麼不公平——男孩比女孩更受重視,人們不鼓勵女性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社會不公平的各種證據還有很多很多,這個女孩終其一生,既是見證者,更是親歷者。以下是她的案件實錄。

解析:

作者一改傳統傳記的老套形式,故事開篇是一副庭審畫卷:小女孩露絲站在法庭中央等待審判。她抱著一本厚厚《法律》經典,弱小美麗的她堅定、充滿力量。

黑色的審判席上彷彿有無數雙黑色的眼睛注視著露絲,也暗示面對黑暗的勢力與環境。

時代的親歷者、讀者似乎都在這場案件中親臨現場,但又有誰能對這位了不起的大法官給出最終判決呢?

身為猶太裔,又生在一個男女極不平等的年代,露絲童年時便表現出何種智慧?她擁有怎樣的天賦與性格?在人生的每一個十字路口,她又如何做出關鍵選擇?最終成為美國“正義”的象徵、世人敬仰的大眾偶像呢!

這個時期的露絲應該是在法學院讀書期間的金斯伯格,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正處在激揚美好人生初期。

本書將帶領小讀者重溫這位智慧女性的傳奇人生,以下是她的案件實錄。

【第2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原文:

這個小女孩名叫露絲·巴德。1933年3月15日,她出生在歐洲的一個猶太家庭,父母都是猶太人,為躲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她們全家從歐洲逃離,遷往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多年來,露絲的父親經營著一家皮具店,後來生意難以維持,他便在一家服裝店謀了個職位。父親受教育程度不高,連高中都沒有讀完。

解析:

懷抱中的女孩叫露絲·巴德,1933年出生在歐洲的一個猶太家庭。而在1933年到1945年,希特勒開始了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約有600 萬猶太人被屠殺,約佔猶太民族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波蘭是猶太人的最大墓地。

納粹對猶太人經營的企業和事業實行抵制;封鎖猶太人開辦的商店和律師事務所;透過法律將猶太人從德國的一切公共機關和自由職業中排擠出去;組織焚燒猶太人的著作,以此來消除猶太人在文化領域中的影響;大學和科學研究機構中的猶太人絕跡了,逃亡了;有能力的猶太人選擇了逃亡,代表德國猶太文化高度發展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和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等人也加入了政治流亡者的行列。

留下的猶太人再也沒有自由了:他們被禁止外出,必須佩戴猶太星章,在經濟和精神方面受到壓制而且被排除在整個社會生活之外。

露絲一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前往了美國。

露絲兒時,感受到父母的溫馨與關愛。風流倜儻的靚照,永遠銘刻在父母的內心深處。故土監禁下的生活,讓他們記憶猶新。

露絲的童年,懂得父親的狀況與生意的艱難。沒有深造的父親,為家庭生計苦苦維持。

1929年至1933年之間發源於美國的經濟大危機,導致了長期的大規模失業,也改變了社會關係,摧毀了執政政府,幫助納粹黨及法西斯上臺,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顯然,簡陋的家居和生活的拮据,露絲的童年是不幸的。但緊抿嘴唇,眼睛圓睜,神色凝重的露絲,從小就註定了不凡。

【第3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原文:

露絲的母親聰穎過人,15歲高中畢業時,完全可以上大學。然而在那個年代,社會不鼓勵女性上大學,她只得開始工作,為哥哥掙取上大學的費用。後來,她結婚了,丈夫並不希望她去外面工作。就像那個年代的大多數男人一樣,露絲的父親認為“女人就該圍著家裡轉”。而這也正是露絲的童年所見。

露絲的童年所見中,母親是一位熱愛書籍、熱愛閱讀的人。母親希望女兒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那正是她自己夢寐以求卻不可企及的。這位母親竭盡所能省下一分錢,只為女兒有朝一日可以進入大學學習。

解析:

露絲的父親沒有發展的機會,她的母親雖聰明過人,但處在“男尊女卑”的時代,沒能實現自己的大學夢。那個年代女性的性別歧視不公平背景,就像我們上世紀的中葉一樣。

露絲的童年清晰地看到了這一切,體驗到了當時的背景,自己也不免加入到媽媽當年的行列。

但母親的聰穎,邊拖地邊入迷地認真看書,愛讀書的母親深深影響到兒時的露絲。

母親一手往曲奇餅罐中存錢,一手向露絲遞出書。母親翹起的腳尖,暗示著期待。高過頭頂的書籍暗示著不可及的現實。拖布的水跡就像是母親心中的一副藍圖,母親的企及就是讓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第4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原文:

每週母親去做頭髮的時候,會把露絲留在當地的圖書館看書,樓下是一家中餐館。圖書館裡瀰漫著書香和中餐館的香味,每次露絲都會挑選三本書帶回家,下週再來換新的讀。她喜歡讀神話故事和南希·朱爾偵探小說。

解析:

每週做頭髮的女人,也是從內心到外在對自己要求極高的女人。

母親兼顧孩子的讀書計劃,形成規律而不間斷地,讓露絲在附近圖書館裡專心讀書。即使圖書館裡瀰漫著香味,也不足以打擾露絲看書的興趣。

露絲的讀書愛好:神話故事和偵探小說,這給了她以後從事法律工作,做出了最好的啟蒙。

水彩的技法,大塊色調,灰暗的環境,而小視窗中的背後卻是一片深紅,代表著內心的傾向。

圖書館背後是一片暖黃色,是溫暖力量的象徵。

露絲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與她兒時母親超前教育思維相關。母親時常帶著女兒泡在圖書館中,教她熱愛學習並鼓勵她為理想而奮鬥。在那個女性只能是男性附屬品的狹隘年代,母親教會了女兒兩條人生法則,“成為淑女並保持獨立”。可惜母親沒有等到女兒光芒萬丈的那一天,在她高中畢業典禮前,就因病去世了。

【第5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原文:

有很長一段時間,許多猶太人都生活在布魯克林,他們在這裡安家、經營生意。然而在這裡,同樣滋生出反猶太勢力。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凡是在美國的猶太人,都在反猶太運動中受到過不公待遇。

就此我們提供證據:童年的露絲第一次親歷反猶太勢力,是在賓法尼亞州,當時父親開車經過 一處度假村,她在車內看到外面的警示牌上赫然寫著:猶太人與狗不得入內。這一切真的就發生在美國。

解析:

這是一個度假村,一行醒目而記憶猶新的警示牌:猶太人與狗不得入內。怎麼這麼熟悉呢!

坐在副駕駛位置上已經初長成的露絲,側眼看到了警示牌,凝固的表情,抱胸的姿態,是什麼滋味呢!

黑色的汽車,代表著猶太人在美處境的昏暗。而度假村紅色高高的建築與綠色的山坡,代表當地人的驕傲與心態,黑色的欄杆是種族歧視的隔離。

沒有看到父親身影,單獨擺明露絲的心態。這無不讓幼小的露絲內心埋下了種族和性別歧視的雙重陰影。

【第6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原文:

面對這種卑劣又愚蠢的行為,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才是最好的防禦,而露絲就是這樣一個聰明的姑娘。早在小學時,她就拿過並列的最高分,還寫了一篇有關大憲章與權利法案的文章,標題就叫做《憲法自由權的里程碑》——這項證據表明,早在那個時候,她就在法律、正義以及語言方面發展出了興趣與天分。

這並不是說,她一直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高中時,露絲有很多興趣愛好——做校報的編輯;參加管絃樂隊,演奏大提琴;甚至在足球比賽時,指揮拉拉隊的表演,瀟灑地轉動指揮棒(有一回還在指揮時磕掉了一顆牙)。

解析:

13歲的露絲上小學時,她就在報紙上寫了一篇社論《憲法自由權的里程碑》向《聯合國憲章》致敬。這是表明,很小的時候,露絲就在法律、正義以及語言方面發展出了興趣與天分。

當然一個人的志向與理想,並不是天生鑄就的,而是要經過一系列的嘗試才能知道。

在高中時的表現:興趣愛好,做校報的編輯;參加管絃樂隊,演奏大提琴;指揮拉拉隊的表演,瀟灑地轉動指揮棒。空中飛舞的表演棒和著裝,就像是一個雜技演員。

青春有朝氣,激情又勇敢,大膽與嘗試,不同的梳妝,不同的人生,凸顯露絲的聰明智慧。

面對種族的歧視,只能拿起武器,這才是最好的防禦。

【第7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原文:

高中畢業時,露絲在七百名學生中名列第六,甚至還獲得了由紐約州頒佈的大學獎學金。畢業典禮那天,本應是屬於她的榮耀日,然而她缺席了。

因為在畢業日那天,露絲的母親去世了。在過去的四年中,母親已飽受癌症折磨。這一天,露絲沒有戴上方帽、穿上長袍,去享有那份應得的榮耀,而是留在家裡,悲痛地哀悼一位全世界她最愛的人。她深切地愛著母親,而母親的願望也正是看著女兒進入大學——成長為一位獨立的女性。

解析:

露絲17歲高中畢業時,學習成績已經名列前茅了。她應該有一個榮耀的畢業典禮,但因為母親的去世而缺席了。

她把方帽和長袍放在床上,面對母親的遺像悲痛欲絕,一個背影讓讀者浮想聯翩。在露絲心裡母親的位置是全世界最愛她的人,是母親的教育觀讓露絲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沒有母親的愛就沒有露絲的今天。

露絲高中畢業時,已經獲得了由紐約州頒佈的大學獎學金,已經步入了大學的行列。母親最大的願望是期盼她進入大學——成長為一位獨立的女性,而不像自己的人生。可母親沒能看到這一天。

露絲曾說:我有一位優秀的母親,她以身作則,讓我把閱讀當做是一種樂趣,而且一直告誡我要做一個“獨立的人”,不論受到怎麼樣的物質誘惑,也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露絲的臥室掛著康奈爾大學的旗幟,這顯然是她的目標。地毯腳墊就像是圈圈跑道,暗示露絲激盪的人生願景。地上的三本書代表其學習的不斷躍進,紅色床頭櫃上的塑像沒有看出來。

敞開的紅色大門及房間更多的紅色,代表露絲兩種激烈的人生碰撞,即將踏上人生的制高點,但母親卻永遠離開了自己。

彎曲而流水般的頭髮代表其內心對母親之愛的自然流淌。

【第8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原文:

接下來,露絲只有一件事情可做了。她提著行李,來到了康奈爾大學——這裡是露絲舅舅就讀過的地方,也是她母親本應求學並畢業的地方——如果當時的社會鼓勵女性這樣做的話。

那是1950年,只有少數女孩能進入大學讀書。在康奈爾大學,男生女生的比例是4:1,男生的數量遠遠多於女性。對於女孩來說,想進入康奈爾學習,她一定要聰明過人,可如果是和男孩約會,聰明的女孩並不受歡迎。所以她還不能被人看到自己總是在學習。

解析:

1950年,露絲如願以償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她很樂於說和寫作。

母親的離去讓露絲更加堅定求學之路是自己的必然之路,也是完成母親的心願。如果斗轉星移,時空倒流,母親也能進入康奈爾大學求學的。時代不同了,露絲有了這個機會。

進入這樣頂尖的大學,一定要聰明過人,但這樣聰明的女孩並不被人們所接受。露絲只能偷偷學習,可見當時的環境,雖然比母親當時前進了不少,但依然存在對女性的嚴重歧視。

像男生一樣光明正大的努力學習生活是不被理解和接納的,她只能包裝掩飾著自己的內心的想法和行動。

頭戴紅色氈帽的露絲有著和長椅上學習的男生一樣的想法,有著像大樹一樣蓬勃茂盛活力的青春,有著像其他男生一樣激盪的人生。

時間定格在下午的2:30分。

【第9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原文:

對於露絲來說,這是個問題,她可是個十分刻苦的學生。不過她有自己的辦法——躲進洗手間學習。在那裡是絕對不會有男孩看到的。沒辦法,當時的風氣就是這樣。

後來,馬丁·金斯伯格出現了。馬丁與她之前遇到的男孩們截然不同——他喜歡露絲的聰明。在馬丁眼裡,露絲比任何女孩都更加獨特。她渴望擁有自己的事業,希望成為獨立女性。她是如此沉靜,每次開口聊的都是她認為有趣的話題。她總是耐心地聆聽、敏銳地思考、永遠都在學習。

解析:

露絲的學習非常刻苦,但又不能讓男生看到,只能躲進洗手間學習。跪在地上的露絲頭頂像是頂著一個水盆,身體四周散落著書本筆記,用膝蓋做課桌卻能心無旁騖的進入學習的境界。

在康奈爾大學,她遇到了馬丁·金斯伯格,並墜入愛河。他喜歡露絲的聰明,這讓他們走到了一起,成為志同道合的情侶。

一起的約會都阻擋不了露絲學習的慾望,看得出微笑的馬丁很欣賞她,總是耐心地聆聽、敏銳地思考、永遠都在學習。

母親之外,另一位影響她一生的人物是她的摯愛——丈夫。在大學讀書期間,她收穫了愛情。馬丁是唯一懂得欣賞露絲漂亮外表下智慧的男性,而露絲也同樣中意他。

在往後的風雨人生中,他們都互相支援,互相照顧。馬丁曾說:“我認為我做的所有事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幫助妻子成就了她現在的事業。”露絲迴應到,“我擁有一個幸運的人生,但沒有什麼比得上我與馬丁的婚姻帶給我的幸運。”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在法學院讀書期間的金斯伯格

【第10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原文:

在憲法課上,露絲瞭解到,美國憲法賦予全體公民兩種自由——言論自由和新聞出版自由。她也聽聞有一位名叫約瑟夫·麥卡錫的議員正試圖剝奪人們這些重要的權利——一些勇敢的律師在法庭上與他對抗。看到這些律師挺身而出,露絲也想成為其中的一員。她堅信自己會成為一名好律師,也可以自力更生。

在1954年,女性想當律師,難上加難。全美國的女律師少之又少。露絲的父親本來就不同意她去讀法學院,在他看來,女孩子即便讀再多的書也找不到工作。再說了,女人就該圍著家裡轉。

露絲才不認同父親的觀點,她完全沒有理由不去當律師。她聰明過人、富有才幹,一點兒也不比男人差。她最終下定決心——去法學院繼續深造。不過首先,她要結婚,嫁給她的初戀、今生唯一的摯愛——馬丁·金斯伯格。

解析:

1787年由美國製憲會議制定和通過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憲法,以謀求“正義”、“國內安寧”、“共同防務”、“公共福利”和“自由”,說明了制憲的目的。允許人民有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但有一位名叫約瑟夫·麥卡錫的議員,試圖剝奪人們這些重要的權利。

兩個相同的視窗,臺上的約瑟夫·麥卡錫發表不當言論,而臺下的露絲代表一些勇敢的律師在法庭上與他對抗據理力爭。看得出這是兩個不同的陣營,隔空論戰。這並不是一場對面的演講,而是一種論理的形式。

花瓣與花束暗喻著相互的爭論與抗爭。

面對憲法的維護,露絲立志想當一名好律師,來維護全民自身的利益。但在父親看來女性當律師是難上加難的事情,父親也是固守保守觀念的一派,認為女孩子找不到工作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就連當年的就讀法學院也是不同意的。

可以看出自立的露絲面對著來自家庭和社會多重的阻礙,但她下定決心去法學院繼續深造。幸好得到了初戀的支援,但擺在面前的又一個障礙,她要結婚。

與父親向背,通往哈佛之路。與馬丁結婚,念念不忘學習。可見其孜孜以求的決心和意志。

車後三個排氣筒意味著什麼呢?自由與奔放?

【第11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原文:

陪審團的男孩女孩們,現在我們要呈上一些資料,都是露絲在進入法學院前、求學中、畢業後所遭受過的更粗暴、更荒謬的對待。

證據一:在正式進入法學院前,剛剛大學畢業的露絲找了一份工作。當老闆得知露絲懷孕了,立刻將她降職,並大幅剋扣工資。這樣的行為,在當時很普遍,露絲又有什麼辦法呢?

證據二:初到哈佛法學院,500名新生中只有9名女生,哈佛甚至都沒有給她提供宿舍。這可不是歡迎新生該有的態度!

證據三:在法律圖書館,她被禁止進入期刊閱覽室借閱,就因為她是女性。入口處的保安攔著不讓她進去,也不提供任何幫助。可是,露絲需要借閱其中一本書才能完成作業,她該怎麼辦呢?

解析:

這是一個關於露絲的訴訟案件,以用露絲的證據為例,闡述露絲的一生的重大事件來闡述女性被歧視求解放的程序。

本書寫作方式獨特。在書中,作者是一位幕後的律師,每一位讀者都以陪審團成員的身份參與整起案件。

作者運用類似訴訟案的結構和語言,擷取露絲·巴德·金斯伯格人生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事件,將其一生的精華片段鋪陳在讀者面前;同時也用提起證據的方式,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種種不公。最後,每一位讀者都將化身法官,此時正義的判決已在每個人心中油然而生。

證據一,由於露絲的懷孕而被降職降薪,這是最常見的女性歧視,露絲也沒有辦法,她還沒有法律的武器。他們於1954年結婚,並於1955年生下了一個孩子,取名為簡(Jane)。

證據二,學習法律的女生少之又少,而且在生活上區別對待。這要比我們的情況更糟糕。

證據三,允許上學,卻禁止借閱圖書,就因為是女性。

從這三個證據看,當時的女性被歧視的地位遠不如清末民國的求學氛圍。可見美國曆史上的男女平等走過了我們同樣的路,甚至遠遜於民國時期。

記錄本上記錄著種種證據,形象的畫面見證了露絲的無奈,但露絲堅定的性格屈服了嗎?

【第12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原文:

證據四:當時,大多數班級都只有一名女生。教授們上課時,為了活躍氣氛,總會叫唯一的女生回答問題,比如露絲,好像女生答題就會鬧笑話似的。但每次露絲都能正確回答。她深知自己必須如此,因為此時她代表著所有女性。

證據五:一天晚上,法學院院長邀請包括露絲在內的所有9名女生去他家吃晚飯。他安排每個女生都坐在一名男法學教授旁邊。然後他繞著桌子,走到每一位女生跟前,一一問她們同樣的問題:她們憑什麼覺得自己可以在法學院擁有本應屬於男人的一席之地?露絲委婉地答道:“為了更好地理解我丈夫的工作。”

然而事實是,如果沒有露絲的幫助,她的丈夫可能無法畢業。同時哈佛法學院學生的馬丁得了重病,無法去教室上課,於是露絲就代他上課,為他做好筆記,幫助他透過考試。與此同時,露絲還要照顧生病的馬丁和他們剛出生的女兒簡。露絲在自己的課餘時間,還擔任《哈佛法律評論》的編輯。

解析:

證據四:也是一種變相的性別歧視,拿老舊的觀念,以為女生肯定回答不出來,而活躍了氣氛。但聰明而努力的露絲知道老師的用意,她知道她代表著所有女性,必須正確回答才能糾正教授們固守的己見。

證據五:看得出從知識階層對女性的歧視,他們固守法學院是男人的天下,而非女人的天地。雖然男人更加具有邏輯性和理性,但不能以偏概全。而露絲的回答沒有讓教授們臉面盡失,而更有女性善於溝通的特點。

露絲當年這樣說:“我的丈夫馬丁是二年級的學生。我來哈佛是為了瞭解他的工作。這樣我才能成為一個更有耐心、更善解人意的妻子。”這或多或少是金斯伯格說的,這是一個必要的謊言。女性可以勉強上法學院,但她不可能承認自己的抱負。

而更深次的理解是因為特殊的情景,1957年,因為馬丁的重病無法上課,露絲既要代其上課,又要照顧孩子,並幫助他完成論文,還完成自己本身的工作。她的日程安排近乎沒有人性,經常通宵工作。更加看出才華橫溢露絲的能力與決心,口才與辯才,獨立與擔當。

2010年6月17日,在馬丁臨終前在本子上給她寫了一封信:我最親愛的露絲,你是我這一生唯一愛過的人,從 56 年前我們在康奈爾第一次相見的時候開始,我從未停止過對你的欣賞和愛慕。我真的很開心見證你一步步走到了法律世界的最頂端。

作者用一個大單頁來體現露絲的能力與堅韌,當然面對性別的歧視更是遊刃有餘。能力就是在這個極端的情況下磨鍊出來的。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第13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原文:

馬丁的身體逐漸康復了,畢業後,他就職於紐約的一家律師事務所。為了不與馬丁分離,露絲從哈佛法學院轉學到紐約的哥倫畢業法學院——並以並列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毫無疑問,優秀的露絲完全能得到一份工作,對吧?但是在哥倫比亞就業中心,大部分的招聘廣告都寫著“僅限男性”。

證據六:連那些據說會僱傭女性的律師事務所,也沒有一家聘用她。因為她是女人,又是猶太人,而且還是一位母親。

面對這些,露絲只是聳聳肩,她不會因此而放棄。露絲的第一份工作是法庭書記員,後來又做了法學教授,期間依舊一次又一次地遭遇不公平的待遇。

證據七:在羅格斯大學任職期間,露絲髮現女教授的工資少於男教授,於是她和另外一位女同事一起把學校告上了法庭——並贏得了官司。

證據八:當露絲在學院會議上高聲發言,男教授們對她視而不見。接下來發言的男教授居然一字不差地把露絲的話重複了一遍——隨後立刻得到認可,還被稱讚觀點睿智。甚至在露絲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第一位女性終身法學院教授後,這種情況依然時有發生。

解析:

1959年,露絲以全班第一的成績獲得法學學士學位畢業。

康復的馬丁找到了律師的工作,而成績第一名的露絲卻找不到工作。這種性別的歧視導致“僅限女性”,儘管露絲的成績遠遠勝於男性。這與我國的情況極為相似,都是從女性自身存在的不利條件說起,而沒有建設性。

即使招女性的律師事務所也拒絕向露絲伸出橄欖枝,源於她是一個女人和母親,而不能全身投入到工作中。露絲就是在這種極端的性別歧視中,從不言棄,從法庭書記員做起,一直到法學教授。她無力抗爭這種固有的局面,只能從自身做起。

即使進入了高階領域,性別歧視依然發生。相同的觀點,帶來的結果卻是迥異的。都是源於女性的歧視。

1963年,她開始在羅格斯大學任教。1969年,她被提升為正教授,但同工不同酬。露絲勇於拿起了自身擅長的法律武器為之抗爭,當然在法律層面這種性別的歧視是經不起推敲的,這也給她增強了信心,最終贏得了官司。

露絲還透過教授關於婦女和法律的課程為自己的訴訟做好了準備,這是一門很少有人教過的課程。作為新興領域無可爭議的領導者,她很快就離開了羅格斯大學。1972年,金斯伯格成為了哥倫比亞大學第一位擁有全職教授職位的女性。這限制了她的時間,讓她遠離街頭髮生的抗議活動。

露絲一直牢記母親的建議:憤怒不過是浪費時間——這建議幫她無論在困境還是順境中都保持了良好的心態,且永遠保持理智,斟酌寡言。

【第14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原文:

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很多女性再也無法忍受這種不公平的對待,她們加入到抗議示威遊行中,手裡舉著牌子,上面寫著:受夠了,同工同酬,女性解放,以及男女平等。

參加示威遊行並不是露絲的風格,但她用自己的方式參與其中。一個名為美國民權同盟的組織找到了露絲,希望她可以負責有關女性不公平待遇的訴訟案。至於請她的理由,不過因為她是女人,在他們眼裡,這原本就是“女人的工作”!這種不尊重簡直沒完沒了。

儘管如此,露絲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1972年,她成為“ACLU婦女權益保護”專案的領導者——在法庭上為對抗女性不公平待遇而鬥爭。她參與了6起最高法院案件,並擔任首席律師,其中的5起案件獲得了勝訴。露絲不是一名革命者,然而她為女性所做的事情卻是革命性的。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保護”,露絲為女性贏得這一重要的權利——使女性獲得了與男性平等待遇。

起初成為律師,露絲並不是為了改變世界,只是她覺得自己擁有出色的口才與縝密的思辨能力,可以像男人一樣勝任這份工作。但是,一如她所做出的貢獻,她成為了美國最重要的女律師,在法律這個戰場上,她代表著全美女性,一次次為女性權益而戰,並最終贏得勝利。她,真的是在改變世界。

解析:

這種性別歧視到了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有了集體性的變化。與其說在此之前女性更多的是忍受,現在發展壯大起來的女性不再容忍這種歧視,她們加入到抗議示威遊行中,手裡高舉牌子,上面寫著:受夠了,同工同酬,女性解放,以及男女平等。畫面中出現大小顏色不一的牌子,讓讀者感受到一種真實的意境,文字中也用黑體來增加文字帶來的厚重感。

1970年,她參與創辦了《女權法律報道》,這是美國第一本專注於女性權利的法律雜誌。

1972年,並開始為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做志願者,露絲與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的婦女權利專案合作,並最終領導了該專案。金斯伯格提起了一系列案件,旨在說服最高法院,首先,性別歧視是存在的,其次,它違反了憲法。

即使這樣,問題的改觀並不是立馬顯現,有其根深蒂固的勢力。儘管美國民權同盟就有關女性不公平待遇的訴訟案給了露絲去負責,但不是因為她是女人,而是這本身就是女人的工作,可見性別的歧視無處不有,源遠流長了。

露絲的長項是勇於拿起武器捍衛婦女的權益,她一個瘦弱的女人,面對一排威嚴的男性大法官,身單力薄,顯然露絲不是一名革命者,然而她為女性所做的事情卻是革命性的,真正在改變這個世界。

經歷過反猶太運動、性別歧視,倡導過真正意義上的平權運動(不只為女性搖旗吶喊),露絲·巴德·金斯伯格觀點犀利、立場鮮明,在起訴社會不公的道路上愈走愈遠。

【第15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原文:

在美國,除了最高法院之外,最重要的法院當屬上訴法院。1980年,基於露絲以往做出的貢獻,時任總統吉米·卡特任命她為上訴法院法官。露絲是上訴法院有史以來第二位女性法官。在這裡,做出公正的裁決就是她的工作,將由她判斷哪些才是合法的。一位好的法官會認真聆聽,不錯過哪怕一個細節;會謹慎措辭,恰當的表達;會將公平視為無價,遠高於一切。再也沒有比這份工作更適合露絲了。

任職法官13年後,在露絲60歲那年的一個晚上,她接到一個電話。是時任總統比爾·克林頓打來的。他想任命露絲為最高法院的法官——露絲即將成為最高法院歷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少女時代的露絲從未夢想過要成為律師或法官——更別說是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了。

在就職演說中,露絲提到了自己的母親:“如果我的母親也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女人同樣可以有夢想、有追求,人們視女兒和兒子同等珍貴,那麼她一定會有所作為。我祈禱自己可以為她達成心願。”

解析:

1980年,基於露絲以往做出的貢獻,時任總統吉米·卡特提名金斯伯格擔任華盛頓特區巡迴法院法官。這是除最高法院之外,最重要的上訴法院。

露絲·巴德·金斯伯格面對的是如何做出公正的裁決;如何認真聆聽,不錯過哪怕一個細節;如何謹慎措辭,恰當的表達。她會將公平視為無價,遠高於一切。

1993年,經比爾·克林頓提議,露絲·巴德·金斯伯格進入最高法院,成為奧康納之後的又一位女性大法官。她從一個家庭婦女成長為一名為女性爭取權利的鬥士,並贏得了上至總統的讚譽與認可。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紀念露絲·巴德·金斯伯格文章中所寫道:作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二位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女性,露絲·巴德·金斯伯格是一位爭取男女平等的鬥士。

希拉里發推寫道:金斯伯格大法官為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女性鋪平了道路。再也不會有像她一樣的人了。

金斯伯格引用19世紀女權倡導者莎拉·格莉姆克的話告訴坐在法官席上的九名男性:“我不要求任何關於我的性別的幫助。”“我只要求男人們把腳從我們脖子上移開。”

大法官金斯伯格長期以來身兼兩職——她是不屈不撓的訴訟律師和敏銳的法學家。她幫助我們認識到,性別歧視並非圍繞平等而產生的抽象設想;性別歧視不僅傷害女性,而且對我們每個人都產生實際的影響。這關乎我們是誰——我們能成為誰。

【第16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原文:

露絲最初到任時,最高法院的第一位女性大法官——桑德拉·戴·奧康納尚在任。桑德拉退休後的幾年裡,露絲是在最高法院任職的唯一女性——雖然性別比例極少,但她對法庭的貢獻是巨大的。露絲莊重威嚴、彬彬有禮、充滿智慧,說話的方式溫文爾雅。她卻以自己獨有的方式,提出了最高法院歷史上一些最強有力、措辭堅定的異議。

“異議”是指最高法院九名大法官中的一位提出和其他多數大法官不同的觀點。在露絲受理的案件中,她提出的異議通常是透過書面陳述表達的,這些措辭完美的陳述成功扭轉了大多數大法官們的意見。

解析:

任何重大的案例或事件,最後都要經過最高法院的裁決,例如:2000年總統大選的兩位主角是共和黨的小布什和民主黨的戈爾的糾紛案,在萬眾矚目之中,最高法院以5比4作出裁定,把小布什送進了白宮。

露絲·巴德·金斯伯格的莊重威嚴、彬彬有禮、充滿智慧,說話的方式溫文爾雅,總是以獨有的方式,提出了最強有力、措辭堅定的異議,以措辭完美的陳述成功扭轉了大多數大法官們的意見。看到不悅的男性大法官,在其面前也無計可施。

可是沒有魔杖,也沒有回頭路。露絲·巴德·金斯伯格作為學者、倡導者和法官的開拓性職業生涯成為了異議勢力的豐碑。對於“女性天生的羞怯和矜持,顯然不適合於文明生活的許多職業”這一謬論,幾千萬婦女花了幾個世紀的時間,才廢除了它。她們當中沒有一個人比熱心、銳利、勇敢的金斯伯格更為重要。

她是真正的平權推動者,她堅信真正的平權不僅是解放女性,同時也要解放男性。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第17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原文:

露絲的另一個標誌性特點是擁有健康的體格。2009年,她發現自己身患癌症,需要手術。術後僅19天,她就重返法庭了。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她希望人們——特別是年輕女性——看到最高法院裡有女性的身影,哪怕只有一名。

解析:

她的傳奇經歷不僅因為她是女性大法官,而是因為她努力、堅持、勇敢、充滿智慧又不乏冷幽默,代表著積極向上的人群,值得敬佩——即使過了80歲她每天還能堅持健身一小時,凌晨兩三點還在給助理留語音資訊指導工作。

露絲·巴德·金斯伯格,到底有多了不起?很多人都會說她是工作狂。摔斷3根肋骨,她硬撐到第二天早上才去醫院。她像釘子一樣堅硬,只住了一晚醫院,又任性地跑回家開始辦公了。身患癌症,需要手術。術後僅19天,她就重返法庭了。是因為她希望人們——特別是年輕女性——看到最高法院裡有女性的身影,哪怕只有一名。

這位外柔內剛的鬥士,追求自我的價值,也從不抗拒性別的天然屬性,她是好教授、好律師、好法官,也是好女兒、好妻子、好母親。

露絲·巴德·金斯伯格拾階而上,一個握手,一個眼神,都代表著得到男性的接納與敬佩。

金斯伯格見證、支援並幫助美國現代歷史上鬥爭最激烈、也最不受重視的一場革命——婦女解放運動——實現了憲法化。除了瑟古德·馬歇爾,沒有一個美國人能像他一樣,如此徹底地推動平權事業。

金斯伯格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打破了種種壁壘,以確保男性、女性、少數群體和未得到充分代表的聲音都可以在法律之下享有充分的平等。她留給我們的包括她為婚姻平等、同性戀去刑罰化、廢除軍事學院只接收男性學員的規定、勞工權利和醫療改革等案件所做的辯論。人們記得她滿懷熱忱的倡議工作和充滿激情的反對意見,這一切都是為了創造一個更加自由和平等的世界。

【第18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原文:

在她生命中的很多節點上,露絲都有理由放棄。她本可以遵從父親的意願,本可以從法學院中途退學,本可以放棄找工作,本可以選擇接受比男同事們低的工資……然而,她為自己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途中清除了一個又一個障礙,直到她走進象徵著美國司法公正的最高法院。

案件最終的裁決只能有一個: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她深知自己的邊界,拒絕由他人來定義自己,因為她從不放棄,露絲·巴德·金斯伯格自己成為了美國正義的象徵。

解析:

我們常說書籍是通往知識殿堂的階梯,正如故事結尾所呈現的,美國最高法院是屬於露絲·巴德·金斯伯格的殿堂。而通往這座殿堂的每一級臺階,也都是她自己所鋪就、所跨越的。從兒時看到的“猶太人與狗不得入內”,到找工作時的“僅限男性”,還有一個個兒時的記憶,都成為她成功的臺階。

她曾經評價自己,“在我的一生中,最讓我心滿意足的事情,是我參與了一場能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運動,而這場運動的受益者不僅僅是女性。”

我們彷彿即將和這個女孩共同開啟一段漫長的讀書之旅,然而露絲·巴德·金斯伯格並非讀者,她是這些故事的創造者,是她以正義之筆抒寫出一段光輝曲折的人生之旅。

願每個孩子記憶的夜空,都有眾多熠熠生輝的明星為之照亮、引航——其中一顆星是露絲·巴德·金斯伯格。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最高法院大樓的入口,臺階兩邊矗立著巨型大理石雕塑,左邊是女性雕塑,乃正義的默禱者;右邊為男性雕塑,乃法律的守護者或權威。圓形門廊由16根科林斯式巨型大理石圓柱拱立起來。圓柱之上的山花、門楣、楣飾由刻字和人物雕塑組成,三角門楣中鐫刻著眾所周知的一行大字:‘法律面前司法平等’。山花中的雕像由9個人物組成,除居中三位分別為權威、至尊的自由和秩序的人物雕像外,環繞兩邊的事實上是對本大樓產生影響的人物,從左到右分別為塔夫託、魯特、基爾勃特、胡戈爾、艾特肯和馬歇爾。

2020年9月18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也是最高法院唯一女法官,目前最年長、任職時間最久的大法官露絲·巴德·金斯伯格去世,享年87歲。

露絲·巴德·金斯伯格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第二位女性法官、第一位猶太裔女性法官,哥倫比亞法學院歷史上第一位獲得終身教職的女性,最高法院的自由派法官之一。金斯伯格的去世影響極為深遠!甚至不亞於總統選舉,將影響美國法制建設和國家走向,或改變美國未來至少10年!

在政客的眼裡稱她為“邪惡的化身”!“最卑鄙無恥的人類”!特朗普是她頭號反對者:“她是腦子被槍打了嗎?簡直是最高法院的恥辱!”薩維奇總結得最全面:“女巫!惡棍!女魔頭!反美主義者!”

在民眾的口中“如果世上真有超級英雄,必然是金斯伯格的樣子!”“我們不顧一切保護金斯伯格!”連8歲女孩都以她為榜樣:“我愛她,因為她與偏見、不平等做鬥爭。”

無論譭譽,這位福布斯最具影響力女性,TIME最具影響力人物,普林斯頓、哈佛榮譽博士,此生註定不平凡。

【第19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解析:

專業術語留給對法律情有獨鍾的讀者,在此不做解讀。

【第20畫面】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解析:

故事內容詳實卻有所選擇,書後的作者手記中還補充了金斯伯格的一些真實開庭案件……

這是一個有價值的、感人的女性故事,露絲·巴德·金斯伯格本人在美國已成為正義的象徵。

本書的插畫和文字都很好實事求是,清楚地講述了一些史實,展示了露絲一生所面臨的境況。這是一本睿智、尖銳的傳記,它充分證明教給孩子們正義永遠不會太早。

這本傳記文筆巧妙,插圖有趣,講述了一位猶太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故事。這本書充滿了微妙的情感和感覺,很可能會讓與孩子分享它的成人讀者熱淚盈眶。

閱讀本書時,你幾乎可以聽到人們齊聲說‘這不公平’!作者記錄下了金斯伯格每一次面對不公時的憤怒與抗爭。

【封&底】

一生從未停止過奮鬥與抗爭——《女法官》導讀

解析:

在我們的社會中,至少一半的人才是女性。在過去的一個時代中,只有一名女性可以任職於高位。回想1976年卡特總統上任之初,那時還未曾有女性任職於最高法院。

隨後,在美國上訴法院的法庭中,出現了第二位女性的身影,她就是露絲·巴德·金斯伯格。而現在,那個時代已經過去。克林頓總統剛才的宣佈意義重大,它標誌著那個舊時代的終結。

而今天,在最高法院,露絲·巴德·金斯伯格曾經以女性特有的方式為大法官的工作增色。

20世紀 50 年代末,哈佛的法學院,班級人數超過 500 人,女生人數卻不足10名。而今天,只有在極少數法學院中,女生比例會低於40%,絕大多數院校的女生比例早已達到甚至超過50%。多虧了《民權法案》的第七條,高等學府的大門已經全部向女性敞開,迎來了這標誌性的轉折。

這是給孩子的勵志傳記繪本,這本書以法律案例的形式,將露絲一生中面臨的種種不公呈獻給讀者,真實再現了那個充滿行唄歧視的年代,一個勇敢聰慧的女孩如何堅持不懈地成長為美國“正義”的象徵。一場人生,一場控訴社會不公正訴訟案,露絲遇到過那些不公,她將這些一一化為通往法律殿堂的人生階梯。“戰鬥吧,為你在乎的事。行動吧,帶上你的跟隨者”——露絲這樣說。在傳記閱讀中,汲取榜樣精神,收穫人生啟迪。獲得精神力量並內化,充實自己,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徵。樹立法律觀念,幫助孩子成就理想未來。

四、作者資訊

[美]喬納·溫特是許多圖畫書傳記的著名作者,比如《紐約時報》暢銷書《巴拉克》。

他的書還有《垃圾船來了》《索尼婭·索托馬約爾》《羅伯託·克萊門特》等。

[美]史黛西·因內斯特是一位著名的藝術家和童書插畫家。他的圖畫書獲得了BCCB藍絲帶圖畫獎和兩次父母選擇獎金獎。《M是音樂》被《學校圖書館雜誌》評為年度最佳圖書,《喬治腦中的音樂:喬治·格什溫創作了藍色狂想曲》獲得了2017年金風箏獎(Golden Kite Award)圖畫書插畫獎。

說明:本文屬原創,未經作者同意,不可轉載和移作它用

TAG: 露絲斯伯格女性母親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