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中開阡陌的說法,為什麼一個讓秦國強大的人卻被認為?

文/子非魚

商鞅變法中開阡陌的說法,為什麼一個讓秦國強大的人卻被認為?

前兩天發過一篇文章,關於商鞅變法中“開阡陌”的,有人留言說商鞅是“闖入華夏的惡魔”,

惡魔之說早有耳聞,

為什麼一個讓秦國強大、並最終統一全中國的人,會被認為是惡魔?

答案只能在商鞅的原著中找,這個原著就是《商君書》,

《商君書》的作者是誰仍有不同的說法,但是學術界一般認為,此書是由商鞅及其後學所著,看來即使不是商鞅親筆,也是後人根據商鞅變法的內容整理而成,我權且把此書的版權歸為商鞅吧,

“商鞅到底是不是惡魔?”

我是帶著這個問題去讀《商君書》的,但不能陷在這個問題裡,故而不得不時常提醒自己:

1、不要忽略《商君書》的時代背景,

也可以這麼理解,商鞅變法的一些政策不能脫離其時代背景,尤其不能把那些政策放在現在(21世紀)的時代背景下去評估,

說商鞅是惡魔的,可能就犯了這個錯。

2、凡是法律規定不能做的,一定有人在做;

同樣,凡是法律鼓勵做的,一定沒人做。

帶著一個問題兩個提醒,請隨我一起走進《商君書》,

《商君書》共計29篇,實存26篇,目前讀到第二篇,《墾令》,

第一篇是商鞅舌戰群儒,說服秦孝公實施變法的記載,無非是“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這裡不多說了,

本文著重說第二篇,《墾令》,

《墾令》就是墾草令,即鼓勵開墾荒地的草案,此草案條目雖然繁多,但是全部圍繞開墾荒地展開,

我總結了一下,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四個方面:

一、整頓吏治

為官要公正廉潔,任何朝代都會這麼要求,這裡不多說,

二、開發“閒散人員”,讓他們務農

這裡有幾點值得一說,

1、根據士大夫們豢養的的食客數量,增加賦稅和徭役

戰國時期都喜歡養士,戰國四公子更是食客三千,可見養士風氣之重,

這些食客誰來養活呢?要吃飯,歸根結底還是靠農民,食客多了,務農的就少了,農民的負擔就重了,

如果按照食客數量來增加賦稅和徭役呢?士大夫們就不得不放棄一些食客,這些食客無法在士大夫處謀生活,就只能去務農了,

2、不準聘用傭工

顯而易見,傭工不能透過做工來養活自己,就只能去務農,

3、廢逆旅

就是不讓開旅店,

戰國時,諸子百家都會遊歷各國,無形中催生了旅店行業,禁止開旅店,就斷了店主的營生,促使他們不得不去務農,

4、統一管理山林、湖澤

這等於是拿掉了樵夫和漁夫的營生,迫使他們去務農,

5、貴族子弟不可豁免徭役

統一發布徵召卿大夫嫡長子以外兒子服役的法令,根據登記冊安排服役,他們不可逃避徭役,也不一定能做大官,因此不用四處結交權貴,那就一定會去務農。

三、抑商

1、不允許買賣糧食

商人再富,不允許你買糧食,要吃飯,就只能自己去務農,

2、提高酒肉價格,加重租稅

這樣,商販就少,士大夫們也無法奢侈,

3、提高商業稅

商人經商的收入還不如務農,

4、依照商人家中的人口數徵調徭役

這樣,農民會比商人更輕鬆,商人自然會放棄經商,轉而務農。

四、愚民

說商鞅是惡魔的,“愚民”可能是原因之一,下面我不做總結性描述,而是把《商君書》直譯過來,且看之,

1、愚民一

不依靠國家以外的政權來升官晉爵,那樣百姓就不會重視學問,也不會輕視農業。百姓不重視學問,就會愚昧。百姓愚昧沒學問,就不會到外國交遊。百姓不到外國交遊,那麼國家就沒有危險。農民不輕視農業,就會努力務農而不懶惰。國家沒有危險,農民努力務農不懶惰,那麼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2、愚民二

不允許靡靡之音和華美服飾在地方流行,農民外出勞作時就不會看見華美服飾,在家休息時就不會聽到靡靡之音。休息時聽不到靡靡之音,那麼精神就不會渙散;耕作時看不到華美服飾,就一定會專心。心意專一而精神不渙散,那麼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

3、愚民三

下令讓人民不可隨便遷徙,愚昧和破壞農務的人就無法維生,一定會去務農。愚昧、浮躁的人也能專心從事農業生產,農民就一定會安心務農。農民安心務農,愚昧和破壞務農的人也想去務農,那麼荒地就一定能得到開墾了。

4、愚民四

國家的大臣、眾大夫,都不可以表現得廣博多能、辯才無礙,也不可四處周遊到處居住;不可到各郡縣居住遊說,那麼農民就無從聽到國家的形勢變化、看到周圍的事物。農民無從聽到國家的形勢變化、看到周圍的事物,那麼有智慧的農民就不會離開他們原本從事的農務,愚昧的農民則不聰明,不喜歡學問。愚昧的農民不聰明,不喜歡學問,就會積極務農。

。。。

回到開篇的兩個提醒,

1、不要忽略《商君書》的時代背景

如果把《商君書》放在21世紀的時代背景下,商鞅一定會被罵死,

而當時是什麼背景呢?生產力不足,各國連年征戰。。。

一個國家要有抵禦外敵的能力,必須要有經濟基礎,對於當時的國家來說,經濟基礎就是糧食。

地多,種地的人少,生產水平又一般,糧食產量就上不來,用各種手段,提高生產值,這是《墾令》的目的,也是《墾令》政策的背景。

2、凡是法律規定不能做的,一定有人在做

吏治敗壞、養士之風、商業萌芽,這些肯定已經有了,而且農民們也能看到,

當務農的收益小於上述收益時,農民就會離開土地,走上其他的謀生之路,

這是商鞅及當時的統治者不想看到的。

。。。

我的看法是,商鞅變法的內容是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的,是當權者的選擇,也是歷史的選擇,

在那個時代,商鞅變法可能是最優的選擇。

無論是什麼樣的選擇,都會對後世造成或好或壞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在當時可能是無法被識別的,更不要說避免了,

如果這些影響需要被解決,那就只能放在“需要被解決”的時代來解決掉,

至於商鞅是不是惡魔,仁者見仁吧。

end,2020/2/20

TAG: 務農商鞅商君書農民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