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老劉講論語》——學而第一(六)

學而第一

學而第一篇放在《論語》首章是有重大意義的,這一章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一章聖人本意的重點在前一句“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說處在弟子位置應當如此,後面的話是次要的。學《論語》不能偏離聖學根本,否則容易支離破碎,反而迷失在文意之中。

“入則孝,出則弟”

指弟子在家做到孝道,出門做到悌道。儒家講入世治世不能不和人打交道,和人打交道就要講清楚具體用力處和落腳處,這個地方不說清楚,就都是空談了。這個用力處和落腳處就是

五倫關係,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謹而信”

的“謹”是“謹慎”,“信”是“信實”。“謹而信”即弟子言行應該謹慎信實。

“泛愛眾”

的“泛”是廣泛的意思,就像水在地上漫延開來一樣,只要高度一致,都可以潤澤到。“泛愛”不是指刻意去愛具體人,而是指要遵守公德,有個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的恕道常在。比如集體生活的時候不給人添堵;與人相處不處處佔便宜等等。

“泛愛眾,而親仁”

指對所有人都不能有先入為主的厭惡,要有明德親民在先,但“仁”是個根本,對眾人中有仁德者會更親近一些。

這麼說是區別於墨家講的兼愛,墨家講兼愛是說對路人和親人是一樣的,儒家講對人是有親疏厚薄的,對應的《大學》原文是:“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行有餘力”

不是說“入孝出悌”的道理自己完全通透了,行之綽綽有餘。文王都是“望道而未之見”,我等凡夫俗子沒人敢說自己的道行有餘,敢這麼說的人,要麼蠢要麼壞,沒有例外的。

“則以學文”

的“文”指詩書六藝等等,按照現在的說法,不僅僅是聖人典籍這些,還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各種技術技能等等。不學“文”,就會事事做不來。“文”是入世治世的具體載體,沒有載體,上達功夫只是個空中樓閣,毫無意義。如果不學“文”,就沒有辦法知道事理究竟是什麼?是否妥當等等。

所以,具體的“文”是必須要學的,如果不學,就是由著性子想當然,又怎麼可能不錯呢?特別是技術技能層面,都是像爬山一樣,是按照次序一步步攀爬上去的,缺了前面的基礎,後面就不用說了。

“學文”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博學於文;二是指著書立說。“則以學文”在這裡指搞清楚本末先後,才能踐行“學文”的事情。

知道根本是什麼,也就知道看世界的角度和尺度是什麼?自己有分辨能力,“博學於文”的時候,就知道是非對錯,知道如何取捨;自己著書立說的時候,就知道方向和尺度是什麼,不會偏離根本而誤人子弟。

但技術好不代表這個人的人品一定好,大學教授不代表一定比小區門口賣油條的大媽更高尚,所以

“做事先做人”,不可把“文”放在孝悌前面,這個次序是不能變的。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是說能時時存養良知,做到孝悌常在,居常無事,則可以學文講義了。打個比方,新手開車技術不夠熟練的階段,能忙乎好眼前就不錯了,是談不上覆雜路況的。當自己的駕駛技術非常熟練了,開車就不會像新手一樣緊張的手忙腳亂,這個階段甚至可以邊開車邊和副駕駛位置的人聊天,兩邊不耽誤。“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說的就是老司機開車很熟練了,就具備了邊開車邊聊天的能力。

這一章小結一下,前面說的是根本所在,後面說的是從根上長出來的枝葉。

如果發端處就錯了,後面就會偏離正道,越偏越遠。讀《論語》的時候,分清其中輕重次序很重要。

劉長志

儒學學者、

陽明心學踐行者

我知道你手一滑

就關注了

TAG: 學文泛愛行有餘力開車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