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燦讀陳帖子先生的《水經注• 竅》| 楊世燦讀陳帖子《水經注• 猶

楊世燦讀陳橋驛先生的《水經注•譯注》

作者 楊世燦

楊世燦讀陳帖子先生的《水經注• 竅》| 楊世燦讀陳帖子《水經注• 猶

(圖片來源於網路))

陳橋驛(1923。12。10-2015。2。11。)先生《水經注•譯注》說,酈道元對於江源,實在是心中有數的。他在三十三卷中,反證江源亦非始於岷山。又在三十六卷中引《山海經》巴遂之山,繩水出焉。繩水即金沙江。酈道元特別提出至僰道(宜賓),岷江東南流,入東流之金沙江。先生傾心酈學,著作等身。於甲午末月二十三辭世,享年九十有二。宜都後學楊世燦敬輓,深切悼念陳橋驛先生:酈學研究寰宇東方承國學,經註疏補提綱挈領傳精神。

楊世燦 2021/3/25 8:47:01

補,一、《尚書》:“竄三苗於三危”。《史記》五帝篇 “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言於帝,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左傳》、《三海經》注,西王母、三青鳥相糾葛為傳說。三危山隔大泉河與莫高窟毗鄰,莫高窟則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莫高窟佛龕碑記:“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年),有沙門樂樽、戒行清虛,執心恬靜,嘗杖錫林野,行止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架空鑿巖,造窟一龕”。 三危山,又名卑羽山,在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綿延60公里,主峰在莫高窟對面,三峰危峙,故名三危。“三危”是最早的敦煌地名。東晉永和八年(352年),佛教徒建立洞窟。

楊世燦 2021/3/25 8:47:43

楊雄《琴清英》守敬按:《漢書•藝文志》,揚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王應麟曰,《樂》四未詳,雄有《琴清英》。曰:尹吉甫子伯奇至孝,後母譖之,自投江中。衣苔帶藻,忽夢見水仙,賜其美藥,思惟養親

楊世燦 2021/3/25 8:50:56

《涪水注》所謂瀋水出廣漢縣下入涪水者也,亦作繩鄉。《華陽國志》雲,廣漢郡本治繩鄉,蓋乘、沈、繩字同音,假借用耳。守敬按:《漢志》廣漢郡但曰高帝置。《華陽國志》一,高帝分巴置廣漢郡,又三雲,六年分蜀置廣漢郡。《注》參合《志》前後為文。至《志》作治繩鄉,《注》作乘鄉,乃繩、乘音近錯出。蓋此句及下治涪、治洛,全本《華陽國志》也。王莽之就都,守敬按:《漢書•王莽傳》有就都大尹馮英。縣曰吾雒也。朱吾雒作廣信,《箋》曰:《漢志》莽改廣漢縣曰廣信,改雒縣曰吾雒。趙雲:後人不知西京廣漢郡治雒,而以廣漢縣宜為郡治,故改縣曰廣信以實之,而不悟其非也。黃本元作吾雒,可知舊本不誤。漢安帝元初二年,移治涪城,後治洛縣。朱元初作永初,戴、趙同。又後下脫治字,戴據歸有光本增。趙增同,雲:《方輿-2781-

紀要》,廣漢本治雒縣之乘鄉,安帝時移治涪城,後更治雒縣,劉焉徙治緜竹也。會貞按:《華陽國志》,廣漢郡本治繩鄉,永初中,陰平漢中羌反。

楊世燦 2021/3/25 8:51:01

《山水澤地經》文,稱三危山在燉煌南,而-2779-

兼採之。《史記•夏本紀•索隱》,鄭玄引《地說》雲,三危山在鳥鼠西南,與岷山相連。[一一]此節取之,曰與(湣,氵改山)山相接,蓋就近蜀地言耳。其南帶黑水,胡渭謂以扶州之黑水出素嶺山入白水者當之。然原酈意,則以《禹貢》有導黑水至於三危之文,故綴之以見與《經》文異,明三危但有黑水,無洛水也。又《山海經》不言洛水所導。孫星衍曰:《山海經•中次九經》,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洛水出焉,東注於江。正是此洛水,而酈氏以為《山海經》不言洛水所導,蓋亦疏矣。《經》曰出三危山,所未詳。會貞按:《經》正本《山海經》為說,三與女,危與幾,並形近,則三危為女幾之誤,可一望而知者也。然謂《經》原作女幾,後世訛作三危則非。《漢志》系洛水於洛縣,而《經》言洛水從三危山東過廣魏洛縣,明明牽於《山海經》之三危,不以為山在洛縣。知作《經》者所見《中山經》,是作三危之誤本也。酈氏失檢《中山經》洛水,未以女幾與三危對勘,故不知《經》之誤而言未詳。畢沅亦不知《經》之誤,乃謂四川省別有三危,洛水所經,非敦煌之山,

楊世燦 2021/3/25 8:51:33

《山水澤地經》文,稱三危山在燉煌南,而-2779-

兼採之。《史記•夏本紀•索隱》,鄭玄引《地說》雲,三危山在鳥鼠西南,與岷山相連。[一一]此節取之,曰與(湣,氵改山)山相接,蓋就近蜀地言耳。

楊世燦 2021/3/25 8:52:31

會貞按,先絡事見本篇後文符縣下。僰道有張帛者也。補,一、僰人,先秦民族。僰(音博)人雄據雲、貴、川三界的咽喉地帶。川、滇、黔三省鄰接處,發現懸棺遺址,計懸棺二百八十八具。俗稱“掛巖子”。僰族葬制,戰國時期在宜賓地區群居,建有僰侯國、僰道縣。1974年,珙縣麻塘壩“僰人懸棺” 發現“僰人巖畫”。紅色繪畫平塗手法,題材內容豐富多彩。有舞蹈、體操、雜技、刑術、擊劍、賽騎、踢毽、球戲、釣魚、狩獵、徵戰和各種動物以及刀矛、車輪、日月、太極圖、各種紋飾圖案等。二、僰僮,僰族的奴隸。《史記•西南夷列傳》巴蜀民或竊出商賈,取其筰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唐張說《大唐隴右將校頌德碑》賈死畜貯絹八萬往嚴道,市僰僮千口,以出滯足人,其政七也。三、

楊世燦 2021/3/25 8:54:25

補,三國撰《水經》之人,自此始溯源金沙江。周魁一《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岷江水發源古導江,一派合岷江,一派合大江,一派入東川。明言導岷江也,非大江之導。一、僰道縣, 今四川宜賓僰(讀波)人聚居地,周建僰人國。秦為西南夷。西漢置縣。僰道治所在“馬湖江會”,即今金沙江和岷江交匯處的宜賓城。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僰道屬犍為郡。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犍為郡治從今貴州省遵義市西遷到僰道,僰道為犍為郡治、僰道縣治。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改稱戎州。西魏犍為郡、僰道縣移置漢江原縣(今四川崇慶縣東30裡)。隋僰道縣屬犍為郡,戎州複名為犍為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為戎州,州治遷設南溪(今宜賓市李莊鎮)。僰道縣屬之。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戎州改稱南溪郡,僰道縣名義賓。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戎州州治遷回僰道,因馬湖江(金沙江)漲洪水,城池飄蕩,於是州治和縣治同遷岷江北岸(今舊州壩)。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禹貢》“西戎即敘”,戎州改名為敘州。義賓縣改為宜賓屬敘州。宋城遷往東山(今市區東北)。1276年,元軍毀東山城,徙州、縣治於兩江口(今宜賓城)。1951年建宜賓市。二、若水、淹水(東漢時期河流),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游,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及《漢書•地理志》中將今雅礱江以上部分稱為淹水,而以若水(雅礱江)為幹流。金沙江《禹貢》稱為黑水,《山海經》稱之為繩水。《說文解字》《漢書•地理志》今雅礱江以上部分稱為淹水,而以若水(雅礱江)為幹流。三國稱為瀘水,諸葛武侯“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酈道元《水經注》首次對金沙江水系做詳細描述。金沙江還有麗水、馬湖江、神川等名稱。宋代因為沿河盛產沙金,“黃金生於麗水,白銀出自朱提”,河中出現大量淘金人而改稱金沙江。沙金,是產於河流底層或低窪地帶,於是石沙混雜在一起,經過淘洗出來的黃金。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提出“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酈道元《水經注》是長江主源金沙江的撰寫者。世燦補至此,前言《岷江》,心懷敬畏,古水系學專門家者,非以岷江為長江主源也。而後世好讀書者,或一以代全,或篇讀片說,或以譌傳譌也。今悟叟顫立,向先賢三鞠躬,補以水利水電出版社1990年石銘鼎《江源首次考察記》(胡碧輝先生收藏贈送),以告慰古今尋覓金沙江長江源頭者之心靈!陳橋驛(1923。12。10-2015。2。11。)先生《水經注•譯注》說,酈道元對於江源,實在是心中有數的。他在三十三卷中,反證江源亦非始於岷山。又在三十六卷中引《山海經》巴遂之山,繩水出焉。繩水即金沙江。酈道元特別提出至僰道(宜賓),岷江東南流,入東流之金沙江。先生傾心酈學,著作等身。於甲午末月二十三辭世,享年九十有二。宜都後學楊世燦敬輓,深切悼念陳橋驛先生:酈學研究寰宇東方承國學,經註疏補提綱挈領傳精神。三、渚水北流。《康熙字典》小洲曰渚。《釋名》渚,遮也。能遮水使旁回也。《詩•召南》江有渚。《傳》水岐成渚。此指金沙江右岸眾多支流“渚水北流”入金沙江。四、《江源首次考察記》,林一山序。石銘鼎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理系,長江水利委員會教授級高階工程師,曾任湖北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長江分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卷華中地區副主編、中國水利史研究會委員。1976年和1978年兩次參加長江源頭考察,石銘鼎撰寫完成《江源首次考察記》。神秘的江源,“長江原來是倒淌的”,“兩漢已經知道金沙江源遠流長 ” 酈道元“繩水即金沙江”。松贊幹布以通天河玉樹為重要通道。徐霞客江出“昆侖之南。”清“金沙江有三源。”1970年-1974年衛星航拍繪出各拉丹冬源出1/10萬地形圖。考察路線-西寧-過湟源-日月山口紀念碑-青海四大牧場-青海湖-鹽澤(柴達木)-格爾木-昆侖山-昆侖山口-江源凍土-楚瑪爾河(紅水河)-過五道梁-登鳳火山-去苟仁錯(鹹湖)-沱沱河沿(長江第一鎮氣象站)-長江第一水文站沱沱河多年平均流量29。1 m 3 /S。-唐古喇山過開心嶺-紅河(烏藍木倫)尕爾曲沿-雁石坪河谷-溫泉谷地68°C-105道班冰川-門走甲日冰川-布曲源頭-當曲沼澤河-囊極巴隴沱沱河-兩河口(娘曲北入沱沱河)-當曲入沱沱河水量-通天河-布曲口-無人區-尕爾曲強塘-各拉丹冬十冰川河灘-崗加曲巴水晶-無人區牧民及新石器文化-神山雀莫(5845米)-雀莫錯鹹水湖-沱沱河谷地-沱沱河西東流折而南北流穿過祖爾肯烏拉山藏人漢語歌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唐古喇山谷納欽曲-崗壟公社奶牛場-沱沱河、納欽曲、拉果。石銘鼎提出長江三源: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中源沱沱河為正源。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國科學院、青海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國家測繪局於一九九九年六月五日立 “長江源”碑。碑在三江源沱沱河大橋北。姜古迪如冰川下游約300公里處的沱沱河沿。碑高2.5米,重14噸,用 7塊優質花崗石材。碑石正面雕刻著江澤民題寫“長江源”大字,背刻碑文: 摩天滴露,潤土發祥。姜古迪如冰川,乃六千三百八十公里長江之源,海拔五千四百米,壯乎高哉。自西極而東海,不憚曲折,經十一省市,浩浩湯湯;由亙古至長今,不擇溪流,會九派煙雲,坦坦蕩蕩。如此大江精神,民之魂也,國之魂也。江河暢,民心順;湖海清,國運昌。感念母親河哺育之恩,中華兒女立碑勒石,示警明志:治理長江環境,保護長江生態。玉潔冰清,還諸天才;青山碧水,留以子孫。

楊世燦讀陳帖子先生的《水經注• 竅》| 楊世燦讀陳帖子《水經注• 猶

作者簡介  楊世燦,男,宜都人。副研究員,副處。代表作中華書局出版《水經注疏補》。

13、楊守敬翰墨三境界  之二

TAG: 江源金沙江楊世燦沱沱河三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