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旅走廊系列之江源文明起源走廊

《四川畫報》2020年8期獨家策劃推出“七大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專題,展現巴蜀文化的互動、擁抱和交融,展望川渝之間合作共贏的更美好未來。四川畫報微信公眾號將陸續更新巴蜀文化走廊系列文章,本期推出“江源文明起源走廊”。

長江的重要支流岷江,自高原而來,跨越川西重重高山峽谷,彙集到成都平原,又穿越川南丘陵地帶,在宜賓注入長江,直奔重慶。

岷江既是古蜀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少有的連線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的大河。追溯岷江上下,從川西高原到宜賓進而到重慶,可以看到一條壯闊的江源文明起源的走廊。

這裡既有高原文化,又有平原文化、丘陵文化,也有豐盛的碼頭文化,其內涵精彩而豐富。

大江之源,古蜀濫觴

岷江發源於松潘縣岷山南麓,全長735 千米,是長江上游最大的一條支流。我國第一部地理著作《尚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的記載,明確指出岷江是大禹疏導長江、治理水患的開始。因此,岷江自先秦以來就被認定為長江上源,有“大江”“江源”之稱,是江、淮、河、濟“四瀆”之首。

巴蜀文旅走廊系列之江源文明起源走廊

都江堰成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國 ”的美名(曾岷 攝)

距今四千多年前,古蜀人從黃河上游的甘青地區一路南下,穿過巍峨群山,順著岷江河谷,進入榛莽溼熱的成都平原,史前寶墩遺址、芒城古城址群就是他們繁衍生息的見證。雖然此後蠶叢、魚鳧、杜宇、鱉靈的古蜀國興亡相繼,但卻創造了神秘而燦爛的青銅文明和玉石文明,留下了震驚世界的三星堆與金沙遺址。

考古證明,岷江上游的營盤山遺址是古蜀文明的源頭。從營盤山文化到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是一條沿岷江而下的古蜀文化脈絡。

巴蜀文旅走廊系列之江源文明起源走廊

從營盤山文化到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是一條沿岷江而下的古蜀文化脈絡。圖為三星堆青銅大立人像(周樂天 攝)

江源文明的發展歷程就是治理岷江的過程,治水文化是岷江江源文明的核心。岷江流域經歷了漫長的治水歷史,大體上可以分為大禹治水、開明治水、李冰治水的三個里程碑階段:遠古時期,生於西羌的大禹從岷山處疏導江水,將岷江進行人工分流,給蜀人留下“東別為沱”的寶貴治水經驗;古蜀國時期,開明氏鱉靈繼承大禹的方法,決玉壘山,鑿金堂峽,分流洪水至沱江;到了戰國時期,蜀郡太守李冰開建都江堰,劃內外江,引水自流,最終成就了“沃野千里,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江源”岷江是大禹治水的肇始,是古蜀文明的起源,但其文化不僅是屬於巴蜀的地域風采,更具有普遍的中國意義。大禹從“江源”治水,經啟九州,奠定了中華大一統的格局,成就了“岷山導江”的千年文化經典;古蜀文明從“江源”濫觴,透過治水在成都平原不斷髮展,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

水興巴蜀,城市之脈

文明伴水而生,文化順流成河。江源文明的水利文化給巴蜀大地帶來了驚人福祉,伴隨著江河的治理,臨江的城市也因水而興。成都、樂山、宜賓和重慶是巴蜀城市中因水而興、因水而榮的代表。大都經歷了從鎮水、崇水、用水到娛水、賞水的歷程,並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水文化,形成了與水共生的巴蜀城市文明。

成都的城市格局因水而起,自都江堰而下的岷江水分流成內、外江,造就了兩江環抱的古城格局,並沿襲至今。江水的潤澤使得成都的繁華在漢朝超過一向富庶的關中平原,奪得“天府”桂冠,在唐朝更是成為有“揚一益二”美稱的大都會。水,滋養了天府,並融於成都的百態風景。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樂山,岷江接納了來自川西高原的大渡河和青衣江,三江匯流帶來的洶湧波濤,讓治水成為樂山水文化最矚目的色彩。烏尤離堆源於李冰開山治水、疏通航道的傳說;城中的龍神祠供奉的是治水斬蛟有功被譽為“嘉州水神”的隋朝太守趙昱;就連被評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樂山大佛,當初也是海通法師為鎮水妖平水患而修建。

巴蜀文旅走廊系列之江源文明起源走廊

樂山大佛位於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合之處的凌雲山棲鸞峰西壁,相貌莊嚴,形成“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偉岸氣勢(羅慶祝 攝)

治水譜寫了燦爛的古嘉州文明。宜賓是岷江與金沙江交匯後的首城,長江之名由此開始,因而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的大江文化不僅涵蓋川主廟、鎮水塔等治水文化,還與宜賓的哪吒文化和酒文化息息相關。大江之水在宜賓幻化成了亦正亦邪的龍的意象,於是怒斬惡龍、造福百姓的哪吒傳說在宜賓誕生。三江交匯的自然地理條件將宜賓塑造成天然的釀酒寶地,釀酒產業至今是宜賓的支柱,“酒都”美譽遠揚。

岷江的一江春水在宜賓注入長江後滾滾東去,直奔重慶。在重慶朝天門,嘉陵江匯入了長江,形成天然的港口。重慶的碼頭明清時期已形成西達雲貴,東至蘇皖的航運格局。船來人往、商旅輻輳之中碼頭文化應運而生,併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碼頭產生了船工、縴夫、棒棒等人群,也衍生出了火鍋、川江號子、茶館等地域文化,促成了火辣耿直又開放包容的重慶城市性格。

溝通天地,神性河流

“巴人重鬼,蜀人重仙”,仙道思想是巴蜀文化中最具神秘性的一抹色彩。我們現在提到巴蜀仙道文化大多會想到青城山、鶴鳴山等山嶽地標,卻忽略了巴蜀仙道文化與江源文明的密切聯絡,其實岷江應是承載巴蜀仙化想象力的山川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條神性河流。

岷江融合了我國兩大神話系統——崑崙山與東海瀛洲。岷江源出岷山,而岷山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海內崑崙山”,為眾神居所。《蜀王本紀》記載古蜀三代帝王蠶叢、柏灌、魚鳧及其民眾神化“得仙道”,均“入岷山”而不死。岷山之“岷”、汶水之“汶”,在古義中有迷濛、神秘、混沌以及仙方神居、高山仰止等意。

岷江穿越天府而下,最終在宜賓注入長江,而宜賓南溪至今仍有“瀛洲島”等地名。瀛洲則是古代神話中東海五大仙山之一,亦為仙境之地。自崑崙而來又入瀛海,岷江的起與尾聯結了我國兩大神話意象,反映了深居盆地的川人對仙化的渴求。

巴蜀文旅走廊系列之江源文明起源走廊

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市(張光金 攝)

岷江孕育了我國本土宗教——道教。岷江的江源文明是道教重要文化源頭,江源之地的古蜀帝王“仙化”“神化”是道教的重要思想根源,而張道陵也正是受岷江上游氐羌民族巫術的影響才創立了道教。此外,岷江流域道教文化遺蹟眾多,道教創始地、“洞天福地”發源地的鶴鳴山,最早的道教道場青城山,最大的教化治彭州市陽平治,歷史最悠久的道觀青羊宮等道教聖地等皆佈於岷江之上。

巴蜀文旅走廊系列之江源文明起源走廊

岷江畔的青城山是我國道教的發祥地(華小峰 攝)

岷江聯通了巴蜀仙鬼的文化脈絡,是溝通天地的神聖之河。“謂汶山為天彭闕,號曰天彭門”,岷江的源頭被稱為天門。這個流域還有李冰治水時探尋岷江源、朝覲松潘天門的傳說。岷江從天門而下,穿越仙山青城,在宜賓匯入長江後自南溪東海瀛洲向東奔去,在重慶朝天門與嘉陵江匯合,須臾接通中國唯一的鬼城豐都。上窮碧落下黃泉,奏出巴蜀文化的神秘樂章。

巴蜀文旅走廊系列之江源文明起源走廊

重慶豐都是著名的“鬼城”(劉國興 攝)

文明紐帶,大美走廊

藏羌自高原而來,從逐水草而居的河湟一帶遷徙至岷江河谷,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土家族、苗族自中原遷徙至武陵山區,是古代巴人的後裔、蚩尤的後代。藏羌與土苗是“同源異流”的民族,均從黃河上游而來,都有原始的太陽崇拜和相近的動物崇拜。“江源”岷江透過與長江主流的融合構成了民族交流對話的樞紐,聯通了黃河文明的民族源流大格局。

岷江也是自古以來重要的商貿通道。從南向北,岷江是連線南絲路與北絲路的商貿支道,蜀茶、蜀錦、蜀繡、漆器、金銀器、銅器、鐵、鹽等從成都平原經由岷江逆流而上,至河西走廊聯通西域;自西向東,岷江是連線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唯一水道,巴蜀大地的豐富物產自岷江而下,經由長江聯通陸海,遠銷海外。從縱觀大西北—大西南的民族遷徙走廊到絲綢之路的商貿通道,從遊牧文明到農耕文明,岷江是溝通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的重要紐帶,聯動了整個華夏文明史。

巴蜀文旅走廊系列之江源文明起源走廊

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的朝天門,江流奔湧,夜景璀璨(唐安冰 攝)

自然與文化總是相互交融,岷江豐富的文化內涵源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自然條件。沿著岷江順流南下,沿途的風光變幻出的是一幅大美巴蜀的錦繡畫卷。從人間仙境的九寨黃龍到清幽韻秀的峨眉青城,從舉世聞名的都江堰到撼人心魄的樂山大佛,從五彩畫廊米亞羅彩林到古老神秘桫欏湖,此外還有諸如牟尼溝、松坪溝、桃坪羌寨、鶴鳴山、西嶺雪山、彭祖山等風景區,大自然毫不吝嗇地將所有瑰麗的色彩都賦予了岷江流域。

綜上,“江源”岷江是古蜀文明的發源,是大禹出生之地與治水之肇始,是中國神仙傳統與道教文化的源泉,也是自古以來的多民族交流通道和商貿通道。江源文明的水利文化是巴蜀城市文明之脈,也是巴蜀興盛的基礎。因此,在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中應確立“江源文明”的文化高度,著力挖掘岷江流域的松潘、汶川、都江堰、樂山、宜賓等地的江源文化,聯動重慶,打造江源文明起源走廊。

巴蜀文旅走廊系列之江源文明起源走廊

本文內容摘自《四川畫報》2020年8月刊

文/松吉初

編輯/肖蓉

巴蜀文旅走廊系列

TAG: 岷江江源文化文明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