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2021年5月22日,“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第34期“突破想象力!”演講現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微子和低本底探測技術研究者趙潔帶來演講:《捉住幽靈粒子,捉住1/4個世界》。

趙潔演講影片:

以下為趙潔演講實錄:

2021。05。22 深圳

歡迎大家來到中微子的世界。今天我要講的是《捉住幽靈粒子,捉住1/4個世界》,這個題目聽起來有點科幻,什麼是幽靈粒子,為什麼又是1/4世界?接下來我會為大家一一解答。

我們對地球以外的宇宙有著自然的好奇,那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觀測宇宙的方式有哪些?最直接的方式莫過於抬頭看天,看漫天的星辰,如果想要看得更清晰一點,我們可能需要藉助一架專業的天文望遠鏡,除了這種直接向上的探索方式以外,我們科研工作者還會在深深的地下

挖一個巨大的洞

,然後等待來自宇宙的使者到達我們身邊,被我們捕捉到。我們江門中微子實驗計劃就是在高山下面700米深的位置,挖一個十幾層樓高的大洞,來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中微子。

中微子這個詞聽起來好像有點陌生,感覺和我們的生活也沒有什麼關係,但事實上,中微子是我們生活當中的常客,它是無處不在的。構成我們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有12種,其中有3種,是不同型別的中微子,因此它也是構成我們物質世界的那

1/4

。中微子是所有基本粒子當中最小的,以我們比較熟悉的基本粒子——電子為例,電子的質量大概是10的負27次方克這樣一個數量級,那麼中微子有多小呢,它的質量還不到電子的百萬分之一。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現在的宇宙來自於Big Bang,也就是大爆炸,它能夠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並得到科學研究和觀測的一些支援,大爆炸的時候產生了非常多的中微子,且中微子還伴隨著宇宙天體的整個演化過程,比如說超新星爆發,太陽核聚變發光發熱,都會產生大量的中微子;而穿梭於宇宙當中的宇宙射線,在到達地球穿過大氣層時,也會產生大量的中微子;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個非常大的中微子源;甚至於我們身體,由於我們體內和每天攝入的食物裡面富含有鉀元素,因此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每個人每天都能釋放出3億多箇中微子。除了這些天然的中微子源以外,中微子還可以被人工造出來,比如說反應堆的核裂變,加速器的束流打靶,都是可以產生中微子的。

現在我們知道,中微子在我們周圍甚至在整個宇宙當中都是普遍存在的,那為什麼我們卻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呢?實驗發現,中微子有一個非常神奇的特性,它具有極強的穿透性,比如每十萬億個太陽放出的中微子,在穿過地球的過程中,僅有一顆中微子,是有可能和地球發生相互作用的,所以說中微子被稱為

宇宙的幽靈粒子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與地球反應的中微子非常稀少 | Fermilab

這意味著,以人體為例,每秒鐘都有萬億個中微子穿過身體,而我們沒有任何感覺,如果中微子沒有這種隱身特性的話,那我們現在就不可能安穩地坐在這兒了,人體瞬間就會被萬億個中微子打成一個篩子。

中微子的這個特性也使得它很難被捕捉到,它在1930年被沃爾夫岡·泡利所預言,但直到歷時26年以後,才被弗雷德裡克·萊因斯和克萊德·科溫,兩位物理學家在反應堆旁邊給捕捉到了,直接證實了中微子是實際存在的,發現者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微子的發現,使中微子的研究變得火熱起來,在幾十年的不斷探索中,科學家們發現中微子不僅會隱身,它還會變身,什麼意思呢?中微子在接近光速的傳播過程中,它能夠從一種型別的中微子,轉變成另外一種型別的中微子,更神奇的是它還能夠變回它自己,我們稱這種現象叫

中微子振盪

現象,舉個例子,一家有三姐妹,老大、老二和老三,老大在路上走得好好的,走著走著卻變成了老二,這有點像中微子第一種振盪模式,它是被加拿大的SNO實驗,透過觀測太陽放出的中微子而觀測到的。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左:SNO實驗阿瑟·麥克唐納;右:超級神岡實驗梶田隆章| Nobel Media AB。 Photo

老二繼續往前走,她走著走著又變成了老三,有點像中微子的第二種振盪模式,它是被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透過觀測大氣產生的中微子而觀測到的,這兩個實驗也因為直接觀測到了中微子振盪,證明中微子是有質量的,而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剛才我提到過,中微子有三種類型,很自然地人們就會問,老大能不能直接變成老三?也就是,中微子是否存在第三種振盪模式?第三種振盪模式是否存在,或者這種機率是否足夠大,將直接決定著能否在現有技術基礎上去研究中微子的其他未知性質,以及解決宇宙正反物質不對稱之謎等等。

基於驗證中微子第三種振盪模式的重要性,國際多個國家提出了很多的實驗方案——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這張圖中列出來的是8個反應堆實驗方案,裡面也包括中國的大亞灣實驗,在大亞灣實驗之前,我國沒有經驗建設中微子探測器,而競爭對手來自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他們有經驗非常豐富的團隊。但是大亞灣有非常好的先天地理優勢,所以美國人放棄在自己本土搭建探測器,帶著人和錢,加入到我們的大亞灣實驗當中。圖中雖然有非常多的實驗方案,但因為各種原因,有的沒有正常開展或者執行,最終參與角逐的只有法國的Double-Chooz,韓國的RENO,還有中國的大亞灣實驗,誰最先測到

第三種振盪模式

,誰就能夠贏得這場重量級的全球競賽。

大亞灣實驗,因為建設在廣東省大亞灣核電站附近而得名,十年前我作為大亞灣實驗的親歷者,有幸參與到最後的建設當中。2011年年底的時候,按照原本建設8個探測裝置的計劃,我們只建成了6個,但當時的國際競爭可謂到了爭分奪秒的階段,因為韓國的RENO實驗已於當年的8月份開始取數,隨時有可能公佈成果,我們大亞灣實驗合作組當機立斷,下決心提前啟動裝置,捕捉中微子。

記得很清楚,那是2011年12月24日,也就是聖誕節的前一天,我們大亞灣實驗開始6個探測裝置的取數,最終證明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決定,我們觀測到了反應堆中微子振盪,領先於另外兩個實驗,第一次看到了中微子第三種振盪模式,這一重要成果入選了美國科學雜誌評選的2012年度十大突破,並被讚譽為

中國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物理學成果

。2016年的國際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頒給了五個中微子振盪實驗,其中也包括大亞灣實驗,這是中國科學家和以中國科學家為主的實驗團隊首次獲得這個獎項。同時我們也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未來科學大獎等等。

在獲得這一重要成果後,我們在2012年的夏天暫停取數,完成了剩餘探測裝置的安裝,開始對中微子振盪進行精確測量。十年磨一劍,2003年我們首次提出了實驗方案,到2012年我們發現了重要的物理學成果,我國在中微子實驗領域從零起步,一步步走到了國際領先的水平。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大亞灣實驗於2020年光榮退役 | 劉悅湘供圖

去年底,大亞灣實驗退役了,但是大亞灣實驗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因為中微子世界還有非常多的未解之謎,比如中微子的絕對質量有多少,三種中微子誰重誰輕,能否利用中微子解決宇宙中正反物質不對稱之謎?大亞灣的重要成果,為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打開了一扇門,使得我們可以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中微子性質。

剛才我們提到,中微子是基本粒子當中最小的,它的質量還不到電子的百萬分之一,現在國內外還沒有任何實驗,能夠測量到它的絕對質量是多少,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測量中微子振盪現象,來得到兩種中微子的質量差,從而可以對三種中微子進行質量排序。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針對這樣一個未解的科學問題,新一輪的國際競爭再次展開,這張圖中列出來的,都是可以用來測量質量順序的實驗方案,其中包括美國、歐洲、日本、印度,還有在我們中國的江門中微子實驗。江門中微子實驗建造在廣東省江門市,計劃在開平打石山下700米深的位置,挖一個十幾層樓高的大洞,用來捕捉來自宇宙和反應堆的中微子。相比大亞灣實驗,我們江門實驗的探測裝置,比大亞灣要大了一千倍,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講了這麼多,大家可能很好奇,中微子會隱身還會變身,那是怎麼被捕捉到的?我們捕捉中微子不是靠肉眼去看,因為在所有的基本粒子當中,除了特定波長的光子以外,其他的粒子都是肉眼不可見的,我們需要藉助於極精密的儀器去探測它,把它們身上攜帶的資訊,轉化成我們可以看得懂的量,這樣我們就看到它了,接下來一個影片演示,來展現中微子在我們的探測器裡面是什麼樣子。

影片由江門實驗合作組中山大學軟體組提供

當外界一箇中微子打到探測器裡面,它有一定機率,可以和探測介質發生相互作用,同時會發出微弱的熒光,這個熒光被周圍極靈敏的光學器件捕捉到,並放大一千萬倍,我們就看到這個中微子了。大亞灣實驗是建造在本土的實驗,這樣先天的優勢使得我們可以培養出一批國際一流的科學家,並且積累豐富的經驗。但相比大亞灣實驗,江門實驗的探測裝置畢竟大了一千倍,自然也有非常多的技術難點和挑戰,剛才提到過中微子發出的微弱訊號,是被遍佈周圍的光學器件捕捉到的,這就要求我們有非常好、極其精密的光學器件去探測它,這種光學器件是光電倍增管。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用於捕捉訊號的光電倍增管 | 劉悅湘供圖

在江門實驗之前,這種高品質20英寸光電倍增管,只有日本一個廠家可以生產,價格是極其昂貴的,也是制約實驗進度的一個重要因素。於是我們下定決心自主研發,經過十年時間,我們研發出了國際一流的光電倍增管,並且大批次地用在了江門實驗當中,極大地降低了實驗成本。

中微子雖然非常多,但它具有

極強的穿透性

,所以最終能被捕獲的只是鳳毛麟角,而周圍的環境、天上的宇宙線,還有探測器的材料等等,都可以帶來非常多的非中微子事例,數量遠遠大於中微子數量。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尋找中微子如同在無數黃豆中找一顆綠豆 | 圖蟲創意

舉個形象的例子,我們尋找中微子,就如同在一百萬顆黃豆裡面去挑一顆綠豆,要想快速準確地挑出中微子這顆綠豆,就需要盡最大可能壓低黃豆數,我們把這麼一個巨型的探測器,安裝在深深的地下,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降低來自宇宙射線的非中微子事例。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盡最大的可能去降低江門探測器材料所帶來的非中微子事例,為江門實驗保駕護航。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江門探測器結構示意圖 | 江門實驗合作組供圖

這張圖是我們江門探測器的一個結構示意圖,十幾層樓高的巨大水晶球,是由600噸高透明度有機玻璃搭建而成,裡面將要灌裝2萬噸最透明的液體閃爍體,用來捕捉中微子。這個液體要多透明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兩萬噸的液體裡面,如果混入0。01克灰塵,這個液體就是不合格的。這麼一個巨型水晶球,被一千噸最乾淨的不鏽鋼支撐起來,並浸泡在3。5萬噸超級純淨的水裡面,所有這些措施都是為了降低周圍環境、岩石、殘餘宇宙射線帶來的非中微子事例。

值得驕傲的是,江門探測器的所有主材料,全部高質量地實現國產化,極大地降低了我們實驗的成本。

江門實驗在2015年1月開始破土動工,在挖掘的過程中也遇見到了非常多未預料到的問題。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動工過程中遇到地下漏水問題 | 劉悅湘供圖

最為嚴重的就是如上圖所示的地下漏水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施工進度。經過6年艱苦卓絕地挖掘,克服現場種種困難,最終我們在地下挖出了實驗大廳。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通往地下實驗室的斜井隧道 | 劉悅湘供圖

這兩張圖就是通往地下實驗廳的斜井隧道。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江門實驗實驗大廳 | 劉悅湘供圖

這張圖是我們在700米山下,挖出的40多米高的一個實驗大廳。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在實驗大廳底部焊接不鏽鋼 | 劉悅湘供圖

這張圖是我們正在實驗大廳底部去焊接不鏽鋼。計劃在今年秋天,開始探測器主結構的搭建。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盛放最透明液體的不鏽鋼容器 | 劉悅湘供圖

這張圖是我們用來盛放兩萬噸最透明液體的不鏽鋼容器,圖中工作人員穿戴潔淨服,已經完成了對整個容器的清潔工作,計劃在明年秋天開始液體的灌裝。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江門實驗計劃2023年開始取數 | 劉悅湘供圖

現在江門實驗正在火熱地建設當中,計劃2023年開始取數。我們目前對於中微子的研究還主要集中於它的基本性質測量,也就是停留在基礎科學層面。但是,今天的科學是明天的技術,中微子獨特的性質,使得它有可能會為未來通訊和維護人類和平做出重要貢獻。但從基礎科學到技術轉化,這是需要一代代科學家持續努力的。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謝謝大家。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演講嘉賓趙潔:《捉住幽靈粒子,捉住1/4個世界》 | 拍攝:Vphoto

作者:趙潔

監製:吳歐

策劃:吳歐

編輯:酥魚 蔡禕

排版:尹寧流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我們在700米山下,挖了一個大洞,捕捉來自宇宙的幽靈粒子| 趙潔

TAG: 中微子實驗大亞灣我們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