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這首詩,婦孺皆知,但究竟好在何處呢?

杜甫的這首詩,婦孺皆知,但究竟好在何處呢?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的這首詩,婦孺皆知,但究竟好在何處呢?

詩句直白,簡單而易懂。

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行白鷺飛向蔚藍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來自萬里外的東吳船隻。

杜甫的這首詩,婦孺皆知,但究竟好在何處呢?

通篇寫景,但富有立體感。

四句詩,一句一景。

首句描寫鳥鳴聲,實際上是以翠柳、黃鸝和黃鸝的鳴叫聲一起,組成了一幅和諧明媚的春天美景,特別是“鳴”字最為傳神,鳥兒成雙成對,歡快鳴唱,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靜中寓動的畫面。

次句寫一行白鷺飛向碧藍的天空,以白鷺為畫面焦點,以藍天為背景,構成一幅更加開闊遼遠的圖景。

前兩句視聽結合,一橫一縱,一近一遠,構成一幅富有立體感的春景圖。

第三句描寫透過視窗遠眺而見的西嶺千秋不化的積雪,以遼遠寧靜的雪景來襯托出空氣清新、晴天麗日的美好。

第四句描寫透過門口看到了來自萬里之外的東吳商船。

後兩句一遠一近,層次分明。

通篇寫景,但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遠有近,有橫有縱,立體感強。

杜甫的這首詩,婦孺皆知,但究竟好在何處呢?

通篇寫景,但景後有事有情。

通篇寫景,但我們要透過詩中之景,瞭解當時之事,理解詩人之情。

此詩寫於公元756年前後,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帶著美好的心情,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詩歌以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據此,我們可以想象,詩人輕鬆愉快地坐在房間,清脆的黃鸝聲把詩人的目光吸引到外面,既而引向更遠的天空、遠山,最後落到了門前的“東吳船”上。

黃鸝、白鷺、白雪、東吳船,構成一幅安靜安詳的景象,說明戰亂即將結束,生活會更加安寧,心情輕鬆美好。

杜甫的這首詩,婦孺皆知,但究竟好在何處呢?

TAG: 黃鸝通篇東吳寫景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