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州古巷深深、故事多多,這些老地名或蘊含著一段饒有情趣的歷史!

蓋州古巷深深、故事多多,這些老地名或蘊含著一段饒有情趣的歷史!

文/于學忠

一座穿越了歷史風雨的古城、一條條承載著時光密碼的街巷,漫步在蓋州的古城內,感受著它們獨特的氣質:保留古色古香的原生態,又不失活力盎然的煙火氣。

蓋州古巷深深、故事多多,這些老地名或蘊含著一段饒有情趣的歷史!

蓋州悠久燦爛的文化留下眾多古老地名,記錄著這座城市的厚重歷史,而它們在時代發展中孕育著新的故事,傳承著蓋州的文化基因。這些老地名或蘊含著一段饒有情趣的歷史典故,或依附著一處絢麗多姿的人文背景。

古城悠悠、古巷深深、故事多多……

——題記

蓋州古巷深深、故事多多,這些老地名或蘊含著一段饒有情趣的歷史!

(賈化真/攝影)

蓋州古城多街巷。走在街上,隨意拐個彎,就會進入別的巷弄。

“從一個地名的更迭,就能品讀出一座城市的歷史變遷。”據《蓋平縣誌》記載:“治城分東街、南街、東關、西關”。因蓋州城沒有北門,西門因海水侵近也關閉了,只剩下通往東關和通向南關的兩條街算是興旺的地界了。其中,一個個老街名的背後,是傳說,是故事,是歷史,更是文化。

如今,小區廣場,高樓大廈比比皆是。地名與人類生活、風俗、經濟、文化都是切切相關的;今日的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名城,都在追憶、保護,甚至恢復老地名。

我們的城市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那麼我們的未來呢?

對於未來,歷史學者張維續老先生是這樣解釋的:未來就是文化的延承,通俗地說,就是孩子們對過去的繼承和尊敬。

柞蠶,曾經是蓋州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柞蠶也叫山蠶或野蠶,以吃柞樹葉為主。我國的山東半島是放養柞蠶的發源地,那裡的先民很早就利用柞蠶繭絲。

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時期,山東蓬萊、掖縣一帶的百姓就已經採收野生的柞蠶繭用來製成絲綿。後來,人們逐漸知道還可以利用柞蠶繭絲來織綢。到了明代,用柞蠶絲織綢製衣已經風行全國,後來這行業傳到了遼東蓋州。

早在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金政權就命遼東等路興辦蠶業,女真與漢人百姓皆可量力養蠶。到了明代,山東蠶農已經有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放養柞蠶的方法。

清代山東的孫廷銓還寫了一部《山蠶說》,專門介紹放養柞蠶的技術。書中說,當時膠東一帶山區,到處都放養著柞蠶。不久,放養柞蠶就逐步擴大到我國的其他地區,首先傳到和山東隔海相望的遼東半島,這裡逐漸地成了我國第二個放養柞蠶的中心地。接著放養柞蠶的方法又傳到河南和陝西,後來又推廣到比較遠的雲貴等地。

蓋州柞蠶的放養的確開始於清代。乾隆皇帝曾專諭軍機大臣:“令其酌量素產椿、青等數省份,講餵養椿蠶、山蠶移諮該省都府,聽其依法餵養,以收蠶利”,所以清代養蠶業很盛。

古城蓋州養蠶業是隨著山東移民而傳入的,蓋州東部山區柞林茂密,是放蠶的極好地方。清王元綎撰《野蠶錄》說:“遼東與登萊隔海相對,登萊之民,渡海營生……以放蠶為最多,每歲秋冬之交,富商攜巨資入山收繭,盛以蔑簍,捆載而南,連檣接楫。……且荒土日闢,風氣日開,逐漸推廣,大有方興未艾之勢”。南船收蠶,用於織綢,也促進了養蠶業的發展。

蓋州古巷深深、故事多多,這些老地名或蘊含著一段饒有情趣的歷史!

(老照片後期修復上色)

據《縣誌》記載:“乾隆四十一年設立山繭稅,設局於蓋平縣,會徵定額二千四百五十六把”。《奉天通志?實行九?蠶業》:“柞蠶之發明在數百年前,而成為本省一特種實業,則昉自近代,有清乾隆二十七年六月,編立奉天流寓錦州、復州等處養蠶織綢人民保甲。”乾隆四十五年四月,允奉天將軍福康安等奏,盛京、牛莊等六城官山之繭稅,再試辦二年,是清初蠶業以盛。其後嘉慶、道光間,蓋平縣有繅絲廠,邇來安東、岫巖、莊河、寬甸各縣其業大盛……。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七月,清朝廷議行蓋平、熊嶽等六城蠶稅章程,“每繭千個輸制錢五十文,如有伐桑為薪,照毀伐樹木稼穡律究辦,若將山場拋棄不植樹養蠶,照荒蕪田地律治罪。”據光緒三十四年調查,飼養蠶者有12縣,及民國六年調查本省著名蠶場數,蓋平5357(把),……迄光緒季年,蓋平縣從事蠶業的有4114戶,亦推全省之首。”

在蓋州市楊運鎮有清同治五年《劉學禮墓碑》記載:“……於自吾父持家以來,置田數百畝,買山數十區,積穀登蠶歲贏資,其他園林場圃、墟舍井臼之微,亦井井有條,可為後世法……”。劉學禮是山東萊州府膠州縣宋家坡人,後移居此地,靠養蠶而發家致富。登蠶,即是養蠶。養蠶只是副業,但在創收上不讓其他的主業。城內“繭市衚衕”存在,說明養蠶並出售,在蓋州是一件商業上的大事情。

到了民國,山繭依然是蓋州的一項經濟收入。據《蓋平鄉土志》記載:“吾邑東南多山,最利養樹放蠶。然從前不講提倡,居民多以餘地包括山場而繭子最少,近年以獎勵之法催報繭場,風氣漸開,遂將所有山場漸次和盤托出。計原有紅繭不過五千餘把,近以原報期滿,催促將紅繭浮多及黑繭並荒山三項,報至一萬一千三百四十餘把之多。統計本縣繭場可有兩萬把之譜,倘從此善於推行,俾民間皆養柞、放蠶、繅絲、織綢四者,加意講求,逐漸改良,則本境之富及實業之興均可立而待也。”

蓋州古巷深深、故事多多,這些老地名或蘊含著一段饒有情趣的歷史!

(賈化真/攝影)

蓋州的地名、路名經歷時代的變遷,背後有許多的故事。有新地名的出現,就有舊地名的消失;不少地名或老或新,或俗或雅,或長或短,讀起來頗讓人回味。

記住城市的“鄉愁”。正如,從老地名“繭市衚衕”看蓋州城市變遷,一些老地方的地理和歷史脈絡都會因此中斷或消失,曾經的故事只能默默地躺在故紙堆中。重走繭市老胡同喚醒蓋州古城記憶。在蓋州,有趣的老地名、老街名、巷子名甚至小區名字還有不少。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走進這些地方,方能真正感受蓋州的老文化。

TAG: 蓋州柞蠶地名放養養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