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祭臺的傳統文化是怎樣的?羊子山土臺遺址祭臺文化有什麼特點?

祭臺不僅在古蜀國瞿上(廣漢三星堆)有之,成都羊子山土臺遺址也有之,至今川滇黔“西南夷”地區皆有之。彝族每一村落一般一年全體祭天一次。無祭臺者,年年聚於一固定的山頂,由畢摩(祭師)主持,燃放煙火,誦經祭祀,戳牲獻祭,祈求天地祖先神靈保佑,場面壯觀,猶如過節,神聖祭事之後,便是酒肉歡歌。筆者幼時也常於其中,只是當時尚不能理解,有些祭品如酒、炒麵、雞蛋和犧牲不可食,祭祀器皿不可用的原因。據說,誰食用誰會死,那是祖先神靈專用的。這也說明了有些專家不解如此精美、貴重、繁多的祭(禮)器為何“不用”而“燒燬”的問題。

一、三星堆祭臺、美洲印第安金字塔與中國彝區的向天墳

金字塔,因其外形似漢文“金”字而名。包括錐形、三角形、梯形、臺形、葫蘆形或與它們相近似的塔、臺,皆泛稱“金字塔”。彝人和印第安人的金字塔外形有共同特點,多呈三臺形,一般底層是寬大、堅實的基座,上面連起兩臺,一臺比一臺小,形成一個坐地向天的臺形,俯瞰而下猶如螺髻,也似彝人錐髻,挺拔向天。不過它們的作用也正在於——“通天”:讓塔下的靈魂順塔通向理想天國,讓人們從塔通曉息息相關的天文地理。也因此可言,古老的彝人和印第安人的祖先們給他們的子孫們留下了共同靈魂崇拜與共同的太陽曆等不朽的科學之光輝,至今閃耀著人類文明之光芒。

彝族祭臺的傳統文化是怎樣的?羊子山土臺遺址祭臺文化有什麼特點?

“彝王”向天墳(上)、印第安太陽金字塔(中)與成都羊子山土臺(下)復原示意圖

三星堆遺址發現了兩個大型的坑,即一號坑、二號坑,從中分別發掘了420件和1300件金、玉、銅、陶器和象牙等,都有被燒痕跡。兩個坑有人稱之為“祭祀坑”,有人稱之為“祭坊”或“祭臺”。根據其規模和器物品質,考古學界公認為古蜀國“國家祭臺”。三星堆遺址有復原祭臺。另外,50年代成都北門外(至三星堆的途中)還保留有一個同屬三星堆文化的巨大土臺——西周羊子山土臺。其直徑為140米,高10米,坡度為13度,底座面積1900平方米,呈“回”字形,分三層,四面有臺階上下,似“金字塔”型(見圖1下)。1953年,當地在土臺旁建一磚瓦廠,打算把土臺“消化掉”,西南博物院考古專家聞訊後趕來發現土臺頂上有秦代到現代墓散亂分佈。專家認為,土臺建於商末周初,土臺系開明時代的古蜀國家祭臺,是我國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早期祭臺。

金字塔在美洲印第安人地區和中國西南彝族地區分佈較普遍。僅在墨西哥境內就有10萬座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它們大致分為四種類型:(1)平頂上建廟宇。這種型別最常見,是瑪雅金字塔的基本形態。(2)尖頂金字塔。(3)壁龕式金字塔。發現於墨西哥的維拉克魯斯,塔基呈方形,邊長118英尺,高80英尺,共分7層。塔雕鑿有365個壁龕,恰好每個代表一天。(4)陵墓型金字塔。如帕楞克城首領巴爾卡的陵墓金字塔,他的屍體停在塔身深處一間巨大的拱頂密室中。他們的金字塔方、圓二形皆備,有階梯,多為三、七、九層。與彝人火葬女、男分別架柴七、九層可能有某種關聯。

彝族地區的金字塔,漢稱“蠻子墳”,也稱“向天墳”、“觀象臺”、“靈臺”和“祭臺”等。劉堯漢先生不辭辛勞,走遍川滇黔,實地考查了彝族各種型別的金字塔(向天墳)。他和盧央在《文明中國的彝族十月太陽曆》上說:彝區向天墳有百餘座之多,六十餘座散佈於黔西北威寧縣,較完整的只有四五座。川西南雷波縣有十餘座,尚有五座完好;武定縣有五六座,楚雄市郊有二十餘座。

其中,最大的是貴州威寧縣城東21公里的鹽倉區公所東側(約1公里)大墳樑子上的“彝王墳”。筆者曾到過實地。它由大、中、小三層圓臺堆壘而成,頭頂凹形向天,呈圓形,有階梯(見圖上)。

這座彝王金字塔墳的座基周長217。2米,直徑約70米,高47。3米。全用石堆疊而成,石料全從距當地西北三四十公里的羊街區運來。墳在“文革”時被毀之後,還從塔頂凹陷處掘出盛骨灰的陶罐。它反映彝族行火葬的傳統。此俗今仍遺留,涼山彝人火葬後均壘石圍墳,只是規模大小不一。像貴州威寧“彝王墳”系“苴穆阿切”(據說在唐朝)的,他是烏撒部落首領,元、明時烏撒土司的祖先。其規模財勢雄厚,可造之。同樣,埃及金字塔、印第安金安塔下的亡者也非法老、宗教領袖、酋長莫屬。

考古工作者復原三星堆祭臺之造型與古彝人和印第安金字塔造型大同小異。

二、它們具有共同的功能和科學意義

古彝人和印第安人的金字塔雖規模大小有別,但其功能是一致的。茲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考察:

其一,金字塔是生死歸宿地——陵墓。人生結束後,火化或木乃伊化葬屍骨於其中。今涼山彝人人死焚屍,圍石作墳,待時日良吉,祭奠超度亡靈,作靈牌或用葫蘆送靈於深山岩穴。此古俗可能是印第安人先民把它帶到了美洲。

其二,金字塔是“通天塔”。印第安人和古彝人均誠信靈魂崇拜、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他們都認為萬物有靈,日、月、山、水、人都有靈。他們的精神世界同樣地構建了一個美好的昊天祖界,死後亡靈就順塔昇天,進入幸福的天國。因而,人們視塔神聖威嚴。此乃彝人與印第安人共同的宗教觀念形成和留存的共同宗教文化遺蹟。

其三,用以祭祀。印第安金字塔有些在頂上建廟宇,或設定祭祀用具,供祭師擇日定時祭天用。彝族年節也在親人墳地祭獻。雲南彝族仍有聚於密林石塔作隆重祭祀之古俗。4500多年前的廣漢三星堆古蜀國彝人的金字塔(祭臺)也必作祭祀用。規模驚世的祭坑是金字塔(祭臺)的配套設施,供歸天(祖)神靈享用。

其四,金字塔是人們(包括死者及其後人)身份、財勢的標誌。其規模之大小(三、七、九層),直徑之差異是身份、地位(性別)及財富之不同而就。

其五,金字塔具有天文學的意義。它的選址、高度與當地春、夏、秋、冬的日落與星宿位置變化有規律性關係。劉堯漢先生在他和天文學家盧央的《文明中國的彝族十月太陽曆》、《彝族天文學史》等作了詳細研究。

  三、古彝人(包括古蜀國時的彝人)與印第安人“金字塔”文化同源的可能性。

其一,大量的考古發現證明:印第安人源徙於亞洲南部中國。如,墨西哥特奧地華坎遺址發現刻有中國古象形文字的玉墜,據碳14測定,至少是10000年以上的產物;加拿大在千年樹下挖出2000年前的道教標誌銀盤;在秘魯莫奇卡文化遺址中人物臉譜形象具有東方人的特徵,其中文字與古彝文相似(詳見絀著《彝族古代文明史》有關章節)。

其二,人類遺傳基因的科學鑑定。《新民晚報》1990年11月4日報道:美國遺傳學家道格拉斯·華萊士研究發現,印第安人是大約2萬年前從亞洲遷去的。印第安人的線粒體遺傳基因發生了四個顯著變化,惟亞洲人發生過這種變化。

《衛生與生活報》1986年7月30日發表了《中國學者發現中國人與印第安人在血緣上有同一種印記》一文,從“發現一種異常血紅蛋白——克錫塔(Hbcubatta),二者屬同一型別,說明“中國人和印第安人有某種血緣關係”。

據臺灣省《中國時報》1996年11月11日任慶華《美洲人從哪裡來?》說:在印第安人的血液中發現與蒙古利亞人種相同的紅細胞,紅細胞中有A、B、O、AB等血型。

20世紀中葉,國外人類學家考察研究後有持“獨立倮倮”為外國人血統之說。出現此說是因為彝族人與印第安人體徵相似:膚色黃黑,深目,高鼻,發黑,齒白,頰突,耳大。

其三,科學家的論證。美國體質人類學家赫爾德利奇卡認為1萬年前印第安人從亞洲利用白令海峽的冰橋遷入美洲;美國人類學創始人摩爾根也主此說。美國人類學家馬克勞德認為印第安是蒙古利亞人(中國人)之裔。

西方學者研究認為,在哥倫布到美洲(1492年)前,中國航海能力比歐洲強,2世紀時在中國南方已能造100噸、航行1年多的船;1405年已能造載1500噸的船,而海上強國葡萄牙當時也只能造300噸的船。因此,即使排除北令海峽的冰橋,印第安人也有可能航海去到美洲。

其四,彝人與印第安人大量文化特徵似出一源。彝、印民族衣飾相似,女皆著“白褶裙”,男子著寬褲、短衣、留髮結;衣物多用黃、紅、黑三色;居住以血緣家族聚居,共推一首領主理事務;多居山林、二半山,喜好土豆、玉米;有相似的十月太陽曆、二十八星宿等天文曆法;六月二十四,彝族火把節,古稱星迴節,墨西哥印第安同時也過“祭太陽神節”;有類似的象形文字;保持自然崇拜(祖靈信仰、多神崇拜、崇尚鷹虎)等等。

這些文化傳承是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它們也可視為古蜀人、彝人、印第安人金字塔以及文化同源說之一證。

參考文獻

1.肖平:《古蜀文明與三星堆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林大雄:《瑪雅的智慧》,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3.劉堯漢、盧央等:《彝族天文學史》,雲南人民出版社,1984。

(本文載於《三星堆之迷與彝族文化的淵源》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年)

作者: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二級譯審 王昌富

TAG: 金字塔彝人印第安人彝族祭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