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為什麼能夠擊敗晉國和楚國?憑藉這兩個成績就足夠震動天下!

齊桓公為什麼能夠擊敗晉國和楚國?憑藉這兩個成績就足夠震動天下!

上篇說到,經過管仲治理,實力增強的齊國也許有能力滅掉一些小方國,但是當時的天下已經有了晉國和楚國兩大超強,齊桓公根本無力撼動其中的任何一個,能擊敗晉楚,或者憑實力讓他們2個認錯,就已經是足夠震動天下的成績。第二,齊國的地理位置,一開始就在當今山東的中北部,區位上是最靠東的春秋大國。農業條件和氣候條件都比較好,物產也豐富,具備魚鹽之利,國民相對富裕。要知道鹽自古就是可以壟斷致富的硬通貨。自然和生活條件都比較好的齊國,自古就沒有往西大範圍擴張的意圖。因為不論往西往北,甚至在當時往南的土地,農業條件都不如齊國本土。如果強行擴張,等於是不要自家的絲綢衣服而去搶鄰居家的粗麻布。因此歷史上有從北向南的統一;有從西往東的統一;也極少有從南往北的統一;卻從來沒有從東往西的統一。山東境內沒有出過任何一個大一統的皇帝,這在齊桓公時代似乎就已經註定了。第三,齊國周邊,幾乎都是成熟的諸侯國,比如魯國、衛國和燕國,和周王室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絡,都掌握相當大的話語權。

如果齊桓公要靠實力滅亡這類諸侯國,那麼會被立即描述成洪水猛獸,導致天下人心盡失。而晉楚秦的壯大,都離不開大量吞併不是周王室認可的戎狄蠻族小國,齊國周邊根本沒這個條件。齊國後來最多向山東半島擴張,滅掉了東萊等一些小國。但是半島土地狹窄,因此從春秋一直到戰國,齊國的面積幾乎是所有大國中擴張幅度最小的一個(三家分晉除外)。而大國的面積和人口總量決定了其國力的最高上限;齊國等於在齊桓公時代就早早的一次性達到了能夠達到的上限。第四,齊國的地理和區位這些天然條件,讓齊國本身的擴張性就不算強;而齊國的天然軍事地理條件,甚至讓其戰略防禦性也不強!齊國西側主要是靠古黃河來防禦,那時候的黃河還在當今的天津附近入海,因此齊國的土地最北可以到當今的天津南部。不過自古黃河在冬春季節流量有限,因此並不能和水量巨大的長江一樣成為地理天塹來增加戰略防禦。

歷史上其他諸侯國輕易渡過黃河來進攻齊國,甚至打破首都臨淄的事情就發生過。齊國除了西側和北部的防禦不行,甚至南邊的防禦更不行。齊長城是最早的長城,但是真實的齊長城不過就是一堆亂石壘成的山區矮牆,基本什麼也擋不住。齊長城的馬馬虎虎並不是現在看上去如此,而是從剛開始興建就是如此,就沒指望齊長城擋住誰。而穆陵關等最主要的齊長城的關口要塞,也不過是一些低矮丘陵,歷史上非常容易突破。南來的吳國和越國軍隊都曾經輕易地突破齊長城打到臨淄附近,屢次重創齊國。這個情況和伍子胥帶領吳兵攻破楚國的郢都一樣,都導致了齊楚的整體衰落。相反,由於有崤函之固,秦國自古從來沒有被外來力量犁庭掃穴,就算是六國合縱伐秦都奈何不得。這種戰略防禦上的優劣差異,也是齊楚最終成不了大秦的一個重要原因。

齊桓公為什麼能夠擊敗晉國和楚國?憑藉這兩個成績就足夠震動天下!

齊桓公為什麼能夠擊敗晉國和楚國?憑藉這兩個成績就足夠震動天下!

第五,最後一個原因,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導致齊桓公無力統一天下。這就是齊桓公的尊王攘夷,一匡天下,很大程度上是拿齊國的國力來充當了當時“全天下”的“活雷F”。雖然獲得了巨大的名聲,卻沒有給齊國本身帶來多少實實在在的現實好處。相反,這種為天下人牟利的形象,也成了對齊桓公行為的道德綁架。等於是齊桓公舉全齊之力。為其他中小諸侯國驅逐戎狄,安定內部可以;而一旦齊桓公靠實力得到一些其他諸侯國的土地和城池,會被立即宣揚為齊桓公幫助他國目的不純!甚至出現過在會盟中劫持齊桓公,索回土地的事件。這等於是讓齊桓公和齊國不斷地免費為天下不計報酬地做“好事”;一旦這些“好人好事”中,哪怕表現出來一丁點為自家考慮的“私心”,就立即成為全天下的“眾矢之的”!而齊桓公自己又過於愛惜“一匡天下”這種虛名的漂亮羽毛。齊國力量的曇花一現也就不奇怪了。

TAG: 齊國齊桓公長城諸侯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