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之父”王懿榮,120年前在中藥渣裡發現甲骨

作為我國迄今可見最早成體系的文字,甲骨文不僅僅是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誌,還把有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000年。從山東人王懿榮的“龍骨”奇緣算起,甲骨文發現已經120年。從絕學到顯學,甲骨文見證了兩個甲子以來中國的巨大變化。

“甲骨文之父”王懿榮,120年前在中藥渣裡發現甲骨

王懿榮,字正孺,又字廉生,出生併成長於煙臺福山。1899年,王懿榮發現了甲骨文,把我國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甲骨文之父”王懿榮,120年前在中藥渣裡發現甲骨

王氏家譜

王懿榮,字正儒,一字廉生,出身於封建士大夫家庭。 王家不僅是官宦世家,而且是書香世家。王懿榮的先祖中不乏博聞經史、精研學問並有著述行世者。

王懿榮最為人稱道的收藏是甲骨。

甲骨文的發現之旅,本身就充滿了傳奇色彩。按照1931年7月5日《華北時報·華北畫刊》的說法,1899年夏天,時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患了瘧疾,住在北京王府井大街錫拉衚衕西頭路北的一座大宅院裡。由於他精通醫道,所以在煎藥前都要檢視一番。一次,當他看到有一味“龍骨”中藥上有刻畫,再仔細一看,不禁感到驚訝,原來這些刻畫,類似金文或青銅器上的銘文。

“甲骨文之父”王懿榮,120年前在中藥渣裡發現甲骨

王懿榮是金石界領軍人物,對古文字很有造詣,深受陳介祺、潘祖蔭、吳大澂等金石大家推崇。他敏感地認為,這些“龍骨”的刻畫符號是早於籀篆的上三代文字。於是他立即將中藥鋪裡有刻畫文字的“龍骨”全部買下來。

他叮囑北京菜市口西鶴年堂藥店掌櫃,再有送“龍骨”者,請推薦到他府上,並留下10兩銀子作為定金。這年秋天,濰縣範姓古董商人第一個被藥店掌櫃介紹到王懿榮府上,王懿榮把六文制錢一斤的“龍骨”,一下子提價到一個字二兩銀子的“甲骨文”。

慧眼識珠的王懿榮,拿著放大鏡逐塊逐字地深研細究,對照《史記·龜策列傳》、《周禮·春宮》的文字記載,將一個又一個象形的、怪異的、抽象的、單調的文字元號破譯。他莊重宣佈:甲骨上鐫刻的“畫紋符號”是文字,是商代中後期文字。

“甲骨文之父”王懿榮,120年前在中藥渣裡發現甲骨

王懿榮紀念館藏甲骨

王懿榮不滿足於此,決定追根溯源,最終發現甲骨產自河南彰德府安陽縣小商屯。3300多年前的“盤庚遷殷”,因寫入中學歷史課本而婦孺皆知,小商屯一帶,其實就是當年殷商王朝的中心區域。只是,隨著商王朝的滅亡,這片土地逐漸荒蕪,變成了一片廢墟,直到甲骨文重新現世,才引發了人們的重視。從這個角度看,王懿榮發現的不只是甲骨文,還有被遺失的商代文化。

遺憾的是,王懿榮沒有更多時間對這些寶貝甲骨進行深入研究。發現甲骨文後不到一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晚清文武大臣人心惶惶,慈禧太后則收拾行裝,決定“西狩”。名義上是打獵,實則逃跑。雖然要跑,也得找個人抵擋一陣。慌亂中,一介書生王懿榮居然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臨危受命,他不得不放下正在研究的甲骨文,仰天長嘆:“此天與我以死所也!”

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開了東便門,北京已是一片混亂,王懿榮在團練局指揮部分團勇作最後的抵抗。下午城破時,他又組織團勇“以巷為戰,拒不投降”,無絲毫懼色。

“甲骨文之父”王懿榮,120年前在中藥渣裡發現甲骨

當得知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已逃出北京城時,他寫下了絕命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於止知其所止,此為近之。”字型沉穩剛健,無一絲氣弱。寫罷,將筆一擲,“吞金二錢不絕,復仰藥仍不絕”,遂率夫人謝雲鶴、兒媳張允淑投井壯烈殉國。

王懿榮壯烈殉國後,其收藏的甲骨也隨之流散各地。不過,對甲骨文的關注和研究,成了此後120年裡,一代代學者薪火相傳的文化接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張九龍

TAG: 王懿榮甲骨文文字甲骨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