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巴東用教育澆築美好未來

贊!巴東用教育澆築美好未來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脫貧攻堅,教育為先。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是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

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巴東將教育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重中之重,全力推進教育扶貧工作,深刻把握教育扶貧的精髓要義,定向施策、精準發力,採取補齊教育短板、促進均衡發展、落實扶貧濟困助學等措施,全力打響教育扶貧攻堅戰。教育扶貧,正在成為一股無形的強大力量,把脫貧攻堅的“活水”澆在扶貧的“根”上,讓巴東教育的大樹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精準施策 教育基礎條件大改善

贊!巴東用教育澆築美好未來

縣神農中小學足球場(李永衡 攝)

12月9日,在巴東縣神農中小學,教室內燈光明亮,書聲琅琅,教室外小球員你來我往,足球在綠茵場上急速直飛。

“以前我們上課是課桌椅子一張嘴,八十個孩子腿挨腿。”在一年級教師譚榮眼中,現在的教學條件和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語。

2015年以前,在巴東縣城神農小區只有官渡口鎮小學一所小學。三峽庫區移民搬遷後,黃土坡柳蔭小學拆除,大量的適齡兒童湧入官渡口鎮小學和就近的光明小學,每班七八十人的“超級大班”就此誕生。

龐大的學生群體,對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帶來極大挑戰。“先不說教學質量,光是學生的安全問題已經讓我們傷透腦筋。”光明小學教師謝愛民感嘆道。

2015年,為化解“超級大班”難題,提升神農小區綜合服務功能,重新整理巴東教育名片,經巴東縣人民政府第45次常務會決定、縣常委會第13次會議透過,九年一貫制學校—神農中小學在神農小區落地生根。

教育大事,時不我待。同年,巴東縣委縣政府利用省水利廳移民資金、北京對口支援專案資金、省616對口支援資金及縣政府自籌資金共計1。75億元,全速推進神農中小學建設。

從茅封草長的黃土地到一應俱全的校園,歷時四載。如今的神農中小學,背靠紗帽山厚重靈秀,前有神農溪玉帶環繞,遠眺長江碧波盪漾。學習區、運動區、生活區佈局科學。

今年,在教學樓16個寬敞明亮、裝置齊全的教室裡,750個巴山學子在這裡奮筆疾書,快樂成長。

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為統籌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全面改善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巴東加快推進總投資17168。38萬元的教育專案建設。

其中土建專案投資12491萬元,安排實施專案 72個,完成校舍面積76185㎡,完成運動場65345㎡,圍牆3150延米,護坡坎750m³;投資832。3萬元,購置生活設施裝置9743臺/件/套;投入資金326萬元,購置生活設施裝置5568臺/件/套;2016年、2017年,縣政府共投資912。5萬元,新增班班通裝置251套,教師辦公電腦574臺,學生電腦450臺,錄播教室27間;投資2950。78萬元添置生活設施30924臺套,課桌凳2845套,資訊化裝置1121臺套。

極大地改善了學校辦學條件,對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解決教育公平問題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這一串串數字的背後,洋溢著眾多學子的笑臉。

對口支援齊發力 教育幫扶顯實效

贊!巴東用教育澆築美好未來

東瀼口陽光小學“留守兒童之家”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12月9日,在東瀼口陽光小學,學生們正在閱讀室裡閱讀《論語》。面積不大的房間內堆滿了琳琅滿目、種類繁多的書籍。書架上,杭州專櫃的書籤顯得格外顯眼。

“沒有東西部扶貧協作專案的幫扶,就沒有陽光小學的今天。”據創辦者王聯榮介紹,東瀼口陽光小學自2010年8月創辦以來,先後累計有1300多名留守兒童、近6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30多名殘障兒童就近入學,輻射了巴東江北的4個鄉鎮。

因學校屬於低收費、平民化學校,王聯榮已經先後投資1200多萬元,10年減免貧困兒童學費和生活費近30萬元。高額的辦學費用使陽光小學舉步維艱。“那個時候學生們晚上就睡在階梯教室,洗浴空間狹小,住宿條件極其簡陋。”王聯榮說。

贊!巴東用教育澆築美好未來

2018年8月,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東風吹進了陽光小學,留守兒童宿舍被納入到2018年杭州市對口幫扶巴東縣的第四批專案之中。2019年8月,內設住宿洗浴、課題研究室、親情影片室、資料檔案室、假日遊戲室、影視廳、音樂室、美工室和展示大廳等功能室的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在陽光小學旁平地而起。嶄新的床鋪,整潔的洗浴室讓曾經睡在階梯教室的歷史永遠留存在了照片上。

如今,陽光小學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著杭州元素,杭州市慈善總會、僑商協會、杭州雲集、浙江省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等杭州愛心企業紛紛伸出援手,累計援助資金達50餘萬元,合力支援陽光小學留守兒童之家建設,極大地促進了學校功能室建設,提升了學校硬體條件。

在縣境東南的野三關鎮初級中學,“杭州印象”也深入人心。嶄新的籃球場、羽毛球場,高大上的廁所讓鎮中學子徹底告別了過去“天晴一身灰 下雨一腿泥”的歷史。

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京杭兩地發揮自身優勢,藉助東西部扶貧協作、北京對口支援平臺,積極支援巴東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廣泛開展愛心捐贈和人才交流。分別投入資金1500萬元和670萬元,著力改善巴東教育基礎設施,累計組織杭州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捐贈價值97萬元的圖書、體育器材、音樂器材和學習用具;組織教師117人次前往杭州進行培訓,極大地完善了巴東的教育功能,提高了教育質量。

控輟保學

讓特殊孩子在同一片藍天下成長

贊!巴東用教育澆築美好未來

送教上門

“譚義輝,你還記得我們之前上的課嗎?”“記得。”12月10日,暖陽當空,在清太坪鎮思陽坪村1組,只屬於殘障兒童譚義輝一個人的課堂正在他家門口進行。

“涉及的一些動作對於他日常生活中的吃飯、寫作業都有挺大的幫助的。”來自縣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譚韶華為譚義輝進行了手部康復訓練。

現年13歲的譚義輝身患中重度視力殘疾,母親也存在智力問題。他曾就讀於縣特殊教育學校,2017年父親去世後,因無人接送上下學,他被迫輟學在家。

2017年,巴東出臺了《關於做好特殊教育“送教下鄉”和“送教上門”工作的通知》,譚義輝等11名殘障兒童被納入到縣特殊教育學校送教上門的物件中,進行殘疾兒童身體、心理康復,殘疾兒童少年潛能開發,認知能力、語言能力、運動協調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等針對性訓練。

“有教無類。我們要以送教活動為契機,讓貧困家庭的殘疾兒童和留守孩子真正接受到平等的教育。”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黃慶坤說道。

自2017年開啟送教工作以來,全縣446名適齡殘疾兒童全部都在接受義務教育,其中縣特殊教育學校就讀44人,其他縣市特校就讀3人,隨班就讀284人,普校送教上門104人,特校送教上門11人。

贊!巴東用教育澆築美好未來

特殊教育“送教下鄉”(資料圖)

這一政策的出臺,切實保障了適齡重度殘疾兒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推動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高質量的教育是學校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助力脫貧的重要舉措。近3年來,巴東累計投入各類資金共計3。35億元,全力改善教學條件和教育環境;巴東共資助學生16。3萬人次,資助金額11739萬元;辦理大學生生源地助學貸款6194人次,貸款金額4715萬元,實現了“應貸盡貸”。與此同時,巴東每年有百名以上孩子考上985名校,每年有200名以上的孩子考上211高校,每年有400多名孩子上一本重點大學,2000多名孩子上本科。

知識改變命運

教育決定未來

教育扶貧讓更多貧困孩子走出大山

去追尋詩和遠方

也藉此改變了命運

向美麗新時代進發

為巴東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總 編:東明輝

TAG: 教育巴東扶貧送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