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牧青:浙江旅遊何以頻出標杆?

摘要

為什麼這幾年浙江旅遊新事物層出不窮?為什麼浙江旅遊出了那麼多標杆與典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針對國家層面各類行政法規和行業管理規定,其他地方在僵化地、機械地執行,從上到下在研究公文中的“不能做什麼”,而浙江人在研究其中的“可以做什麼、如何做”。譬如:浙江的“點狀供地”政策創出了莫干山民宿,而在有些地方卻寸步難行。

馬牧青:浙江旅遊何以頻出標杆?

最近,浙江又出大招。

為了發揮“空間治理和資源要素保障”支撐作用,推動省內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實現全省人民共同富裕,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出臺《支援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意見》,給予26縣40%建設用地指標。

這幾年,浙江省旅遊發展很快,單從旅遊產業層面看,就有點特立獨行的樣子。

從美麗鄉村到鄉村振興,諸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安吉、特色鄉村、特色小鎮、主題民宿、未來社群、村落旅遊化運營、大花園建設、未來鄉村,等等,很多舉措基本是先試先行。

期間,政府進行了政策的引導和市場化的助推。如果說橫店影視城、宋城千古情、良渚文化村是文化旅遊創新的典範,那麼莫干山民宿和村落旅遊化運營就是鄉村旅遊實踐的標杆。

德清莫干山就在湖州。湖州不僅民宿搞得好、搞得早、搞成了全國標杆,甚至搞出了民宿參觀學習市場,而今據說趕在年輕一代嚮往自然、自由、自在“三自”旅遊消費訴求的潮頭,露營經濟又搞得如火如荼,“標準”出了一大推。再這樣下去,其它地方豈不又得“順著杆子往上爬“?

為什麼這幾年浙江旅遊新事物層出不窮?為什麼浙江旅遊出了那麼多標杆與典範?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針對國家層面各類行政法規和行業管理規定,其他地方在僵化地、機械地、循規蹈矩地執行,從上到下在研究公文中的“不能做什麼”;而浙江人則在“法定公文”中死摳“可以做什麼、究竟如何做”,於夾縫中求發展。有了政策,有關職能部門會主動幫助投資開發者如何“規避”政策?而非千方百計用政策去“規矩”條款。

這是一個大相徑庭的戰略思路和工作方法。譬如:浙江的“點狀供地”政策創出了莫干山民宿,而在有些地方至今卻寸步難行。

浙江的鄉村振興其實早就接近完成了,其有一個自覺、自發、自為的過程,不像其他地方一樣,先有政策,後去實施,而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在強大的長三角、杭州灣城市群消費市場作用下,有城市人下鄉創業和旅居需求,有浙西南山地、浙東濱海旅遊資源稟賦與杭嘉湖地區豐富的文化沉澱,有敏銳、創新、務實的各級政府執政能力,再加之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強力政策支援,何愁鄉村不振興?

有道是“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還有種說法是“路是人走出來的”。時過境遷,這些觀點在高度發展的當今社會,似乎有些過時了。規矩過多,掣肘就多,如果沒有部門和人敢於負責、敢於擔責,最後可能什麼也幹不成了,所謂“方不成、圓不就”;市場大環境下,國人有樣學樣習慣了,模仿太多,創新不足,“走過的人太多,就沒有路了”。

旅遊大變局已經來臨,問題和瓶頸無處不在,擅於創新和突破才有創造和突圍。彎道超車其實很費勁,有時需要換道超車,勇立潮頭,另立規矩。尤其是旅遊行業,特色是基本屬性,無特色不旅遊,複製產品永遠是小半徑的休閒,連旅遊的門都進不去,何來長盛不衰、盆滿缽滿?

當然,浙江旅遊經驗與教訓並存。學習浙江,不止學習經驗,還要學其教訓,教訓遠比經驗更深刻,正如偉人所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同時,更要學習浙江敢於創新、勇為人先、市場先導的施政素養和地域氣質。可嘆的是,當下不少地方,則連地域化性格都喪失了,更別說氣質和素養了。

馬牧青:浙江旅遊何以頻出標杆?

本文為馬牧青原創,轉載請聯絡授權並註明出處

圖片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授權

TAG: 旅遊民宿浙江鄉村莫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