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點,發現西安

大學在西安,女兒畢業留在了西安,自己又基本每年會來西安,心裡也承認自己有很濃的西安情節,甚至確定自己以後也會老在西安,但對於西安,說實話,還是像過客。因為每一次來,都會發現西安對於自己陌生的一面,每一次都如此,都會提醒自己對於西安的瞭解一直都是皮毛。

每年一點,發現西安

不過這也不是什麼開解不了的事,比如北京人,去過長城故宮的,不見得有多大比例吧?比如西安人自己,去過兵馬俑去過大小雁塔去過陝博的,也不見得是大多數吧?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很能安慰自己。尤其是在西安將近十年的女兒都不知道都沒去過的地方被我們像發現寶藏一樣說起來,一點也不覺得丟人,尤其是一些不在本地人視線裡的,不以為然的,被網紅忽視的,而讓我覺得融在西安人日常生活裡的風景。

最早讓我喜愛的,是唐延路,另一個名字也就是唐長安城遺址公園的這條路。

對於西安人來說,走多了它就是一條路,但對於任何一個外地人來說,在一個千萬人口城市尤其還是十三朝古都的核心區,在發展最迅猛的高新區的核心區,能筆直建一條五公里多長,路中心綠化帶八十到一百二十米寬的歷史文化景觀大道長廊,就絕不是能輕鬆一見的手筆。

茂林修竹,綠草如茵,四時之花,步道奇趣蜿蜒,小山怪石曲盡中式園林之意,小廣場小健身圈點綴其中,這一切都不稀奇,最讓人擊節讚賞的,是不經意間,就可以看到不張揚的刻石,將歷史中原來此地的坊市,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按時序簡單記錄,將唐王朝的發展歷史與公園相融合,行走其間,總讓人有與千年時光並行的錯覺。

一條路,在它的大氣與細緻之中,最淋漓的體現了原來長安的氣勢。

前年,發現了西安城南的杜陵,一直不知道如何準確稱呼這一個驚喜,因為半天時間,感覺連一半都沒有看遍。或者,叫杜陵綠地公園更為合適。

本來以為只是發現了一個新建的更大一些的綠地而已,結果,綠地是有,還有杜陵——漢宣帝劉詢的陵墓。

劉詢何許人?於我只有兩點記憶,其一,劉詢首設西域都護府,將天山南北一統於大漢胸懷。其二,史書評,劉詢“不負高祖,不輸漢武”。可就是這樣一位帝王,其陵墓保持著最原始的狀態,不修飾,不張揚,在那個時間,只有我一個人以遊客的姿態以最靜謐的方式從他身邊有過。

還有秦磚漢瓦博物館,這可是全世界的唯一啊。誰都能說一嘴歷史,誰都知道唐三彩宋瓷明宣德爐,但,秦磚漢瓦的輝煌和瑰麗卻被埋進了歷史的煙塵之中。那個時間,又是諾大的空間裡,只有我一個人,看著它們沉睡在展櫃裡。

然後,又在荒木幽草中,發現了大漢上林苑的石碑。不想再解釋上林苑這個名詞,那一刻我能記起的,只剩下了衛青霍去病帶著他們縱橫疆場的羽林衛從這裡出發,然後告別。

各種各樣的園子,各種各樣的風景,各種各樣的歷史,通通都在這裡,悄無聲息。

每年一點,發現西安

去年,認真看了順城巷。

當然,這是來西安旅遊必有的一條線路,從南門書院門起,文化一條街,于右任故居,關中書院,寶慶寺華塔,一直到碑林,不長的距離上,滿是濃郁如雨的歷史感,讓人行過沁人肌膚。但一路往東走,到了下馬陵,才知道路邊緊閉的小門小院裡,以最被遺忘的方式安息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是曾為司馬遷老師的董仲舒。

再走不多遠,是西安事變紀念館,同樣,門前清靜。

再走,老菜場就帶起了最市井的西安煙火,咖啡和茶,西餐和燒烤,饃餅和蛋糕,音樂和啤酒,融在一起,卻神奇的毫不違和。

再走,金字招牌的順城巷早市候在城牆下,再走,古玩城候在城牆下,再走,就到了永興坊門口。

而這一路,都在高大的槐樹和高聳的古城牆一路掩映之下,日影斑駁,月影斑駁。

而今年,卻發現了兩處。

一處,豐慶公園。

偶爾路過,不起眼的古早的外觀,一進去沒想到的卻是一處如園林般精緻,有山有水,有湖有樹,有花有竹,有塔有園,有隱有現的皇家園林。沒來過,沒聽人說過,所以,除了驚歎,還是驚歎,然後,沉迷。

一處,環城西苑,也就是古城西門外的環城水系公園。

其實南門環城公園是去過的,總感覺好是好,但過於噪雜和狹窄,去一次兩次也就足夠了,沒想到偶爾去一次西苑卻完全顛覆了固有的環城公園的概念。

隨手一拍,五色六色入鏡,隨處一走,上上下下曲徑通幽,幾十米距離,風景迴異。水、樹、花、草、高、低、東、西,多多少少都有被做到極致的感覺。

明年會是什麼?很渴望很期待。

對於土生土長的西安人,不用發現,整個西安的韻味和氣息就會生長在他們骨子裡。但對於我來說,每發現一點,也許西安在心裡,就更真實一點,接近一點,親切一點。

這是西安的秘密,也是我的秘密。

每年一點,發現西安

(喜歡我的文字,請關注公眾號:中年情感叨叨者。)

TAG: 西安劉詢公園去過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