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園林 北魏西林園(西遊園)

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孝文帝在洛陽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營造皇家園林就是其中一項。

孝文帝遷都洛陽時,漢魏洛陽城已經荒廢了二百多年,到處是殘垣斷壁。孝文帝在曹魏的舊址上大興土木建造了宮中正殿,觀德殿、式乾殿、光明殿、顯揚殿等。其中光明殿是北魏孝莊帝手刃爾朱榮的地方。北魏在整修城市供水設施的基礎上,利用溝渠引谷水將宮城、西遊、翟泉、陽渠水、鴻池陂與洛水、伊水等聯成一體,使漢魏洛陽城四面被活水環繞、城內水道縱橫。谷水自西北到東南斜穿了洛陽城的中部,供應宮城和中央行政區的用水,谷水在皇宮中分為北渠、中渠、南渠3條水道,它們支分迴轉,遍佈全城,形成了一個水脈暢通,功能完備的城市水網。孝文帝宮城建好後,還不忘營建一項休憩的場所。

西林園是北魏洛陽的皇家園林之一,北魏西林園營造於洛陽宮城之內,開創了皇家園林在宮旁或城外設定的傳統。考古勘察確定了西遊園以及園中陵雲臺、冰井在漢魏洛陽故城宮城遺址中的位置和範圍。西林園為三國時曹魏建立、北魏時加以增華的宮苑。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載:“園中有凌雲臺,即是魏文帝所築者。臺上有八角井,高祖於井北造風涼觀,登之望遠,目極洛川。臺下有碧海、曲池,臺東有宣慈觀,去地十丈。觀東有靈芝釣臺,累木。

北魏遷都洛陽時,在前代臺殿、池沼遺蹟上營造西林園。該園利用臺觀打破宮城空間限制,並與宮殿、池沼組合形成優美景觀。西林園融儒、道、釋三家觀念於同一園林中。西林園營造之初,用途僅限於為帝后提供一處遊憩的場所。久而久之,西林園成了帝后“臨時辦公場所”。

宮城千秋門內,道北是西林園,園內有曹魏文帝所築之凌雲臺。臺上有八角井,北魏孝文帝在八角井北建造涼風觀觀遠望,洛河兩岸,盡收眼底。臺下有碧海曲池;臺東有宣慈觀,“去地十丈”。觀東有靈芝釣臺,為木構建築,高二十丈;用大石雕刻鯨魚揹負釣臺;釣臺南有宣光殿、北有嘉福殿、西有九龍殿,殿前九龍吐水匯成一個大水池。各殿皆有飛閣可與靈芝臺往來。每年三伏天氣,皇帝常在靈芝臺上避暑。西林園還有藏冰以避暑熱的冰井,涼風觀等生活設施問,吸引帝后在此遊息、起居。

西林園池沼是其重要節點。一方面,暢通的城市水迴圈使園林池沼不漫不竭,形成了“鱗甲異品,羽毛殊類,灌波浮浪,如似自然’的園林景觀。另一方面,園林池沼還營造出“楸槐萌途,桐楊夾植”的良好人居環境,使時人發出“路斷飛塵,不由渀雲之潤;清風送涼,豈藕合歡之發”的讚歎,引來魚鴨嬉戲。園中有臺殿、:臺上樓閣高聳,“風生戶牖,雲起樑棟”,恍若仙境。池胖的九龍殿前有石雕“九龍吐水”噴泉,造型精美。陵雲臺以結構精巧聞名。世傳其構築之時,“先稱平眾木輕重,然後造構,乃無錙銖相負揭”。臺的主體是夯土築造的中心土結構,其外再用木柱、閿額、地袱、腰串等橫向聯絡構件將木結構與夯土臺結合為一個整體臺頂建築。

登陵雲臺回跳可“充觀洛邑,暨南望少室,亦山嶽之秀極也”。

洛陽園林 北魏西林園(西遊園)

洛陽園林 北魏西林園(西遊園)

洛陽園林 北魏西林園(西遊園)

洛陽園林 北魏西林園(西遊園)

洛陽園林 北魏西林園(西遊園)

TAG: 林園宮城池沼洛陽釣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