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將開平定為上都後既建立宮殿也有自己的蒙古包

景定元年(1260年)5月,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之位。景定四年(1263年)5月9日,忽必烈正式釋出詔命宣佈開平為上都,並設立上都路總管府。

開平被宣佈為上都以後開始了第二輪大規模營建。上都最有名的大安閣就是在這一輪營建中所建。大安閣的前世是位於位於汴梁的熙春閣,熙春閣為宋徽宗趙佶為端王時期所建。北宋滅亡以後,龍德宮仍儲存完好,並改名為同樂園。 金朝滅亡之後,汴京城內宮殿毀壞殆盡,唯有熙春閣巋然獨存。

鹹淳二年(1266年),忽必烈下令將其遷建到上都。熙春閣全閣高7層,邊長36米,高度達到了69米,據說僅僅拆下的木材就數以萬計,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大安閣幾乎完全仿造熙春閣樣式而建,不過忽必烈把閣名“熙春”改為“大安”,這似乎表達了他的內心願望,就是希望這幢象徵皇權的建築永遠安穩,國家永遠安穩。就這樣,先後逃過兩次改朝換代的熙春閣,從此異地重生成為了上都城的標誌性建築——大安閣。

忽必烈將開平定為上都後既建立宮殿也有自己的蒙古包

忽必烈

忽必烈正是在這裡首次召見了來自威尼斯的馬克·波羅,後者在遊記中用充滿驚歎的語氣回憶道,“大汗在都城用大理石和(其它)石頭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宮殿,大廳和層間塗上了黃金,然後用各種各樣的鳥獸和花卉圖案加以裝飾,精美絕倫,巧奪天工,讓人歎為觀止。”

至元十三年(1276年)五月初一,忽必烈在大安閣接受了宋恭帝趙隰及其他宋朝大臣的朝拜,並在這裡冊封趙隰為瀛國公。

開平的皇城在全城的東南角,呈正方形,與宮城構成回字形,邊長為1400米。皇城的城牆內部用金蓮川的粘土板築,外邊用石片包砌。為此,元人常把上都的皇城稱為石城。如王世熙在詩中寫道:“山擁石城月上遲,大安閣前清暑時”,還有陳旅的“往來飲馬灤河秋,灤河斜抱石城流”。

上都城的東、南、西都有關廂,城北沒有關廂。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的城外比城內更繁華,流動人口數10萬,乃至上百萬之多,城區方圓數十公里。北關為軍營,西關是商業區,車輛繁多。東關臨近皇城,前來朝覲的王公貴族和他們帶來的部眾在這裡搭建許多蒙古包(又稱氈帳)居住,蒙古包的佈局錯落有致,有詩稱“西關輪輿多似雨,東關帳房亂如雲。”

忽必烈將開平定為上都後既建立宮殿也有自己的蒙古包

上都遺址

自皇城北門甕城起,有一條東西走向的的土牆,直抵外城土牆,把外城分隔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北苑”,又稱禁苑,為皇家野生動植物園,各式各樣的野獸飛禽在園內繁衍生息。忽必烈經常在園內策馬馳騁,追獵麋鹿,以此重溫草原生活。

上都城的南部為“西內”,西內的北半部建有能容納數千人的大型蒙古包,忽必烈在這裡設定金頂大帳,作為自己在上都的行在和宴遊之場所。

所以,開平既有源自北宋的大安閣,又有忽必烈的金頂大帳,這說明了,蒙古人一方面要靠中原的宮殿式建築彰顯自己的統治權威,一方面又習慣於居住在帳篷之中,以至於在皇城以內,也要建有能容納數千人的大型蒙古包。

TAG: 熙春忽必烈大安皇城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