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人你去過嗎?泂酌亭:海南最早的州府園林一景 蘇東坡起名

泂 酌 亭

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蘇東坡謫貶海南,在金粟庵借宿,後人有蘇東坡金粟庵“指鑿雙泉”的典故。清代郝玉麟編《廣東通志》中有記載,“水雙泉,在城外北隅,蘇軾於此鑿井,得二泉,相去咫尺而異味,上有臨清亭,濯纓亭,泂酌亭。

金粟泉,一名浮粟井,在城東北里餘,即雙泉之一,上有粟泉亭、金粟庵。”這是整個五公祠名勝古蹟園最早有記載的營建,以此為肇始,歷經千年迭代建設,逐步形成了規模。

海口人你去過嗎?泂酌亭:海南最早的州府園林一景 蘇東坡起名

蘇東坡離開金粟庵前往儋州後,瓊州郡守陸姓承議郎(陸公)便在浮粟泉之上建亭。從周邊的地勢可以判斷,在宋代的時候,這個亭應該是修建在一個半坡的位置,面朝學前水(即今美舍河),背靠臥龍山,遠眺滄海和桑田,是極佳的風景選址。瓊州郡守承議郎(陸公)在此間品茗會友,詩酒吟唱,一番愜意山水。

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蘇東坡遇赦北歸,又再次借寓金粟庵,在陸公邀請之下,蘇東坡欣然為亭命名,並賦《泂酌亭詩並敘》詩作一首,收於《東坡集》中。

“瓊山郡東,眾泉觱發,然皆冽而不食。丁丑歲六月,予南遷過瓊,得雙泉之甘於城東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滿,泉相去咫尺而味異。庚辰歲六月十七日,遷於合浦,復過之。太守承議郎陸公,求泉上之亭名與詩,名之曰泂酌。其詩曰:“泂酌彼兩泉,挹彼注茲。一瓶之中,有澠有淄。以瀹以烹,眾喊莫齊。自江徂海,浩然無私。豈弟君子,江海是儀。既味我泉,亦嚌我詩。”

海口人你去過嗎?泂酌亭:海南最早的州府園林一景 蘇東坡起名

雖然目前還沒有找到史料中確認瓊州郡守陸公的姓名,但是在唐宋時期,嶺南之地的州府主官,在州府城外的近郊山水之間進行風景營建是十分常見的事情,如唐柳宗元柳州建東亭,唐裴行立桂林建訾家洲亭,宋陳偁惠州建孤嶼亭等。從柳宗元記敘裴行立桂林建訾家洲亭的《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一文來看,訾家洲亭的規模是比較大的。因此,比對訾家洲亭,史載中臨清亭,濯纓亭,泂酌亭三亭並列的建設規模,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

蘇東坡本人對於州府城之外的山水營造一直十分重視,其先後參與了杭州西湖、惠州西湖、雷州西湖的建設。蘇東坡在惠州時,為修建惠州西湖西新橋,還動員他的弟媳史氏把當年入宮得到的數千黃金錢賞賜捐贈出來,他在惠州西湖《西新橋》一詩中寫道,“‘探囊賴故侯,寶錢出金閨’,自注雲,‘子由之婦史,頃入內,得賜黃金、錢數千,助施’”,讚美了弟媳史氏支援惠州西湖建設的善舉。此類基於城市尺度的風景建設在唐宋時期大規模展開出現,稱之為州府園林。比照蘇東坡對於州府園林建設一貫支援的態度,承議郎陸公針對泂酌亭的建設,應該是海南當地最早的州府園林建設行為。這樣的建設貫穿瓊山府城發展的歷史,時至今日,仍然在延續。

明代泂酌亭被毀,清乾隆年間,瓊州學使翁方綱在原址重建,同治八年(1869年),郡守戴肇辰又對泂酌亭進行了修繕。清代海南著名學者王國憲重刻的《泂酌亭詩並敘》則陳列在五公祠碑廊裡。現存的泂酌亭基本上保留了清代同治年間修建時的風格,而臨清,濯纓二亭則只留下隻言片語的文字記載,共同作為古代瓊州府城外近郊風景營造的歷史見證。

延 伸 閱 讀

五公祠諸亭:憶古觀景好去處

在中國園林中,幾乎都離不開亭。亭既是重要的景觀建築,也是園林藝術中文人輓聯題對點景之地。海口五公祠內的古亭雖然不多,但主要為紀念北宋著名文豪蘇軾而建,在五公祠龐大建築群中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好比那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構成了五公祠獨特而重要的文化景點。

海口人你去過嗎?泂酌亭:海南最早的州府園林一景 蘇東坡起名

說起醉翁亭,文人騷客幾乎無人不知。這座為北宋著名文人歐陽修而建的亭子,因一篇傳世佳作《醉翁亭記》,而名揚千古。醉翁亭建好50多年後,一座同樣為紀念北宋大文豪的亭子,在孤懸海外的瓊州建起。這次紀念的是蘇軾,亭子叫——泂酌亭。

在五公祠,有年頭的亭子不算多。但這個泂酌亭,因其豐厚的歷史文化氣息,遊客來到五公祠,不能不瞭解它、走近它。還有設計巧妙、恰到好處的粟泉亭、拜亭,為五公祠增色不少,成了五公祠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泂酌亭得名於蘇軾

要想參觀蘇公祠,遊客得經過一個大門。而兩伏波祠前,就沒有專門開設的大門。

海口人你去過嗎?泂酌亭:海南最早的州府園林一景 蘇東坡起名

從東坡書院的小門樓進入兩伏波祠院內,在兩伏波祠前的大門位置,是一座名叫泂酌亭的房屋建築。我國古代亭的建築形式多是四面無牆,其作用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祠堂中的拜亭或放置石碑的碑亭,另一種是園林中的遊亭,供觀賞、小憩、停留之用。從位置來說,凡位於祠堂院內的亭,都在前殿或後殿的前面正中,位於園林中的亭是作為一景而獨立存在的。而現在遊客所看到的泂酌亭,卻是面闊三間的房屋建築,又位於兩伏波祠前的大門口處。

這很奇怪,既然稱為亭,就應該是通常所見的亭子的形制。但這座不是,為什麼?要想知道其中奧妙,只能從它的歷史著手探究。

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六月,蘇軾被貶海南島,路過今美舍河邊,發現此處有泉水,便指鑿雙泉,分別起名洗心、浮粟。時任郡守承議郎陸公為了紀念蘇軾,讓後人記住這一盛事,便邀人在雙泉之上各蓋一亭,分別命名為“臨清亭”和“濯纓亭”。不久,又在兩亭之前再建一亭。新建的這個亭子陸公並沒有起名,而是要等著蘇軾再來此地時命名。

3年後,蘇軾接到朝廷的命令,要其內遷廉州。他再次來到瓊州府城,陸公邀請其為該亭命名,蘇軾欣然應允,命名為“泂酌亭”,併為泂酌亭賦詩一首:

“泂彼兩泉,挹彼注茲。一瓶之中,有澠有淄。以溣以烹,眾鹹莫齊。自江徂海,浩然無私。愷悌君子,江海是儀。既味吾泉,亦嚌吾詩。”

同時,蘇軾還寫下《泂酌亭詩並敘》:“瓊山郡東,眾泉發,然皆冽而不食。丁丑歲六月,予南遷過瓊,得雙泉之甘於城之東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滿,泉相去咫尺而味異。庚辰歲六月十七日,遷於合浦,復過之。太守承議郎陸公求泉上之亭名與詩,名之曰泂酌。”

這一記載說明了泂酌亭和臨清亭、濯纓亭、金粟庵一起,都是五公祠年代最早的紀念建築物之一,而且都是為紀念北宋大文豪蘇軾而建的。

“泂酌”來自《詩經》

很多人看不懂“泂酌”二字的意思,的確,才華橫溢的蘇軾用典故信手拈來,現代人要想理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多數專家認為,蘇軾命亭為“泂酌”,出自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大雅》中有一首名為“泂酌”的詩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泂”有遠的意思,“酌”本指盛酒飲器,有時也稱酒,這裡指泉水,合起來指遠取泉水。

泂酌亭在風雨中屹立了500年,在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的一場瓊北大地震中,被徹底摧毀。7年後,瓊州知府謝繼科才將這座亭子遷建到府城南隅東坡井旁。那座亭子也起名““泂酌亭”。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瓊州知府翁方綱重新將泂酌亭遷建在浮粟泉之右、東坡書院之前,並補題“泂酌亭”三字匾額。

此後,泂酌亭又經過多次維修。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泂酌亭改變了它的原貌,成了現在的“堂屋”的建築形制。現在所看到的泂酌亭,面闊三間,房內採用樑架結構,屋頂用灰布筒板瓦扣隴,綠色琉璃瓦鑲邊。如果不是“泂酌亭”三個楷書大字,看起來就是一座清代的傳統房屋建築。

有的專家認為,現在的泂酌亭是民國四年(1915年)由瓊崖道尹朱為潮大修五公祠時改建而成的。不久,又有人將泂酌亭與旁邊的浮粟泉用一牆隔開,使這個久負盛名的紀念蘇軾的亭子,最終成了兩伏波祠院內的房屋建築。

圖片 | 來源網路

TAG: 五公祠蘇軾陸公雙泉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