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鬧市中的這座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伊斯蘭文物

西安化覺巷清真寺,位於陝西西安市鼓樓街的化覺巷內,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寺內現存碑文記載,其始建於唐玄宗天寶年間,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整座建築體現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有機結合,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具特色,儲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國式建築風格的清真寺之一。它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伊斯蘭文物之一。

古都鬧市中的這座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伊斯蘭文物

從導遊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化覺巷清真寺整體呈長方形。據介紹,其東西長245。68米,南北寬47。56米,建築面積超過6000平方米。全寺分5進院落,每進庭均為四合院模式,由樓、臺、亭、殿組成,庭院佈置在中國清真寺中別具一格。

古都鬧市中的這座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伊斯蘭文物

五間樓,一座面闊五間的硬山式穿堂。穿過五間樓,我們就進入了第二進院落。

古都鬧市中的這座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伊斯蘭文物

第二進院落中的石牌坊西踏道南北兩側,各豎立沖天雕龍碑兩座。其中一座為明萬曆年間立的《敕賜重修清真寺碑》,文為馮從吾所撰,碑陰鐫刻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手書“道法參天地”;另一座為1768年立的《敕修清真寺碑》,碑陰鐫刻1621~1627年間禮部侍郎、大書法家董其昌手書 “敕賜禮拜寺”。它們均為我國書法珍品。

古都鬧市中的這座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伊斯蘭文物

敕賜殿,面闊三間,歇山頂,是明嘉靖年間重修寺院時的正門。門楣正中懸掛有明代董其昌書寫的“敕賜禮拜寺”木匾。殿的兩側有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立的“長安禮拜寺無相記碑”,還有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該寺住持書寫的阿拉伯文“月碑”,記述伊斯蘭教歷的推算方法。

古都鬧市中的這座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伊斯蘭文物

院子中央,矗立著這座二層三重簷八角攥尖頂的“省心樓”。它是伊斯蘭教寺院中最高的建築物,作用是方便呼喚教民按時參加禮拜。

古都鬧市中的這座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伊斯蘭文物

第四進院內東面是“一真亭”,中央主亭呈六角形,兩側亭為三角亭,三亭相連,宛如鳳凰展翅,故又稱鳳凰亭。亭東簷下有明建文元年(1399年)兵都尚書鐵鉉手書“一真”雕龍小立匾一塊。

古都鬧市中的這座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伊斯蘭文物

中軸線的最後一重建築為可容納千餘人禮拜的禮拜大殿。該殿由禮拜殿、後殿組成,平面呈“凸”字形,面闊七間,進深九間,通面闊為33米,通進深為38。5米,單簷歇山頂,孔雀藍琉璃瓦屋面。殿身前簷帶廊,簷下施斗拱,門楣正中掛有“臨下有赫”匾額。殿內設天花,上繪阿拉伯文圖案。殿內西壁設有一壁龕,北側還有一木製小樓閣。後殿壁上有板雕蔓草花紋,內套雕阿拉伯文。

化覺巷清真大寺,是我國建築雄偉、環境清幽、規模宏大、儲存最完整並馳名世界的伊斯蘭寺院之一,屬於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西安鐘鼓樓附近,歷史上回民聚居區在明清時期逐步形成了以西安清真寺為核心的“七寺十三坊”穆斯林建築群。目前,這些融會伊斯蘭建築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風格的建築群已成為西安老城區內一處特殊的歷史景觀。歡迎轉載。

TAG: 清真寺化覺面闊建築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