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舊影認通州(四)

東大街

流光舊影認通州(四)

時間: 20世紀30年代

此街於北齊天保八年(557年)建立漁陽郡與潞縣城池後逐漸形成,是當時郡城南北軸線南端部位東側一條環城通道,直至元代。明洪武元年(1368年)將城池跨河向南擴建一倍,與通往北京的西大街隔河錯位相對,因在通州舊城東門以內,故名東門內大街,簡稱東大街,是明清兩朝數百年間通往京杭大運河北端各個碼頭的主要大街。畫面右部遠處三根長杆處是高大西洋門建築。

南大街

流光舊影認通州(四)

時間: 20世紀30年代

居中為南大街,遠處歇山頂二層樓是橫鎖北大街的鼓樓。左面有一道圍牆,是明代設在通州舊城南門內迤西的大運中倉的倉牆。右面是南大街東側居民區,木槓塔架處應是印染廠,即後來的制油廠,曾為通州區供銷社辦學和居住用樓。南大街位於今中倉街道轄域,明洪武元年(1368年)通州城跨過護城河向南擴建幾近一倍後形成,北起今新華大街閘橋處,南接南關大街,因在南門內而名,明清兩代是從大運河北端漕運碼頭土壩陸路轉運漕糧入儲東、中兩倉的必經大道。

北大街

流光舊影認通州(四)

時間: 20世紀30年代

北大街兩側排列著清末民初所建的中西結合風格的店鋪門面。路面兩側正在施工,鋪設排水管道。北大街是在北朝北齊天保八年(557年)漁陽郡與潞縣的郡縣級政權機構一同遷設於此後形成的,是北齊至元末800餘年間縣、州城的中心南北向大街。新中國成立以後,此街是通州地區最繁華的一條街。

北大街南口街景

流光舊影認通州(四)

時間: 1950年代前期

20世紀50年代北大街南口街景。畫面左部為中西結合風格的門面建築,右部是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門面,望子靜懸。幾位洋車伕在車上等待顧客。1963年拍攝的《野火春風斗古城》電影曾在此取景。

新城南街街景

流光舊影認通州(四)

時間: 20世紀30年代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總督糧儲太監為護衛西、南二倉,奏建新城。新城東連舊城,周七里。設二門,南門題額“望帆雲表”、西門題額“五尺瞻天”,門各有樓。新城南街緊貼西倉南牆逐漸修建而成,東起舊城內大街(今佟麟閣大街)交叉,稱為十字街,西與西倉西牆外石道(今新倉路)相接。新城南街歷來居住鉅商、達官貴人、顯赫人物,如:民國政要王芝祥就居住在南街東段路北;錢鋪張家、稅科王家、集頭徐家、當鋪高家等都在南街居住。

通縣城內街道

流光舊影認通州(四)

時間: 20世紀三四十年代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通縣城內的街道。時值夏季,街道上方搭起遮陽的涼棚。

小紅牌樓

流光舊影認通州(四)

時間: 20世紀20年代中期

小紅牌樓,在新城南街與大紅牌樓衚衕相交之處。明代在大運西倉與漕運倉儲衙門忠瑞館之間形成一條大街,是守衛北京、長城部隊和八旗官兵領取糧餉和俸糧的大道,在南北口各建有一座牌樓,北大南小,歷朝重修。牌樓內兩側是坐糧廳與西倉遺址,道上拉洋車者眾多。此牌樓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拆除,遺址無存。

靳家衚衕十字口

流光舊影認通州(四)

時間: 20世紀60年代前期

靳家衚衕東口、磁器衚衕北口、女師衚衕西口和貢院前街南口的十字路口。其左部兩株國槐左面是靳家衚衕小學(清代潞河書院舊址)、通州女子師範學校校舍;其右部是靳家與女師衚衕南側民房。一洋車伕正在拉著顧客跑向女師衚衕。

閘橋

流光舊影認通州(四)

時間: 20世紀50年代初

閘橋,明代所建通流閘,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將木橋改建為獨券石拱橋,又於1936年再改建為平面鐵欄橋。橋上人來人往,畫面左部是老字號“內聯升”鞋店。穿過橋孔露出的平面木橋稱“慶華橋”,以橋南有慶華園浴池故名,1930年建造。二橋面均於1952年在通惠河支流故道上修築新華大街時拆除,而今閘橋遺址尚在。

土壩橋

流光舊影認通州(四)

時間: 20世紀60年代

木架橋為20世紀50年代初期建造,因近土壩漕運碼頭,故稱土壩橋。明朝時曾在此處建浮橋(以船隻順河向並聯為橋),稱東浮橋。民國間,浮橋已撤,仍設津渡,稱羅家口,以羅姓一家在此設擺渡船而名。20世紀50年代後,為方便來往過河,人民政府建造木橋。1967年為改善通縣東部區域進京交通,將木橋改建成9孔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型橋樑,因在通縣舊城東門外,故稱東關大橋。

西海子公園草亭

流光舊影認通州(四)

時間: 20世紀30年代

草亭初建於1936年。1936年,靠近通州西城牆邊的西海子坑塘得到修葺,拓寬展平了沿城牆邊的羊腸小道,加寬了橫亙兩湖的堤埝,並在其中央修架一座小橋,使南北兩坑塘的水相通,在北塘廣植蓮藕,在南塘添置了遊船。沿岸種垂柳、栽花卉、植草坪、架藤蘿、造草亭等。新中國成立後,西海子闢為公園,經過多次整修與擴建,草亭改建為石涼亭。

通州鼓樓

流光舊影認通州(四)

時間: 20世紀30年代

通州鼓樓,元稱齊政樓,明初重修,嘉靖十七年(1538年)失火燒燬,二十七年(1548年)復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地震破壞,四十四年(1705年)重建,直至清末。暮鼓晨鐘,指揮全城作息。

通州鼓樓

流光舊影認通州(四)

時間: 20世紀40年代

通州鼓樓

流光舊影認通州(四)

時間: 20世紀50年代

1959年,鼓樓改為通州少年之家,並闢一處作為通州區圖書館閱覽室。

文廟

時間: 20世紀30年代

文廟,元大德二年(1298年)建,明清屢修,大冠華北州縣,軸線長近百米。今存石砌金水橋三座、大成殿五間及殘碑一塊。大成殿供奉孔子及其弟子四聖、十二哲牌位,左下角的六角攢尖帶寶頂的亭子是聖訓亭,垂脊有望獸、小獸的建築是供奉孔子七十二賢人牌位的西廡殿。圖中背景是燃燈佛舍利塔。

TAG: 20年代通州世紀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