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每年秋冬騎車穿行滬蘇浙接壤處回老家,葛劍雄談長三角示範區發展

年輕時每年秋冬騎車穿行滬蘇浙接壤處回老家,葛劍雄談長三角示範區發展

秋冬之際,天氣漸冷。上世紀70年代的一天,一大早,20多歲的葛劍雄騎上他那輛26寸的永久腳踏車,從上海閘北家中出發。他的目的地是老家湖州南潯,他知道,從上海人民廣場到吳江平望的距離是124公里,到老家南潯要更遠一些。

他騎車出市區,一路向西,過青浦,不進城,穿朱家角,到澱峰村看一眼明晃晃的千年銀杏樹,然後取道金澤,再騎上一段上個坡,就到了上海青浦和江蘇吳江的交界處。如果不注意,很難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出了上海,因為這裡除了有一個小小的界碑外,兩地騎行路況、周邊風景並無差別。

再往前,是吳江的三白蕩,公路沿著河岸,彎彎繞繞,葛劍雄騎上十多公里,才剛到河對岸。俗話說“蘆墟三白蕩,無風三尺浪”。三白蕩湖面開闊,行人極少,農舍又離得很遠,秋風吹著蘆葦蕩嘩嘩作響,眼前是波光粼粼的湖面,葛劍雄只覺得心曠神怡。

再往前是黎裡,葛劍雄騎車到古鎮上轉一圈,花兩毛五分錢叫了盤炒豬肝,他稱這為 “改善一下伙食”。再沿著河騎一段,過了平望、震澤,就進入浙江地界,此時距離他出發過去了八九個小時。這是上世紀70年代,葛劍雄每年秋冬的騎行路線。當時,他騎行的這條公路剛開通不久,在此之前,他從老家到上海,必須搭乘輪船晃上一夜。

說起滬蘇浙交界地,葛劍雄實在太熟悉了。距離他老家1。5公里路程,就是浙江與江蘇的省界。小時候春遊時,小夥伴們會集體到吳江震澤,登寶塔、吃震澤豆腐乾。對於兩地之間的民間交往,葛劍雄信手拈來:“知名歷史學家唐長孺先生,江蘇吳江人,他的外公家就在我老家南潯鎮上;我的老師譚其驤先生,浙江嘉興人,他的姑媽嫁到了江蘇吳江。”

如今,這片區域的交流早就不再止於民間。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之下,行政壁壘將被逐漸打破,各類要素將在這裡實現跨區域的開放共享和自由有序的流動。葛劍雄曾經騎過的這些地方,很多都被劃入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以下簡稱“示範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這個地方,不要過分拘泥於歷史。”在採訪中,葛劍雄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現在還經常去南潯嗎?記者問。“去啊,現在都走高速公路了。” 這位知名的歷史學家笑著說。

建立設立利益共同體

上觀新聞:

江蘇吳江、浙江嘉善和上海青浦被納入示範區,從歷史上看,這塊區域有什麼特別之處?

葛劍雄:

長三角很多地方是透過發達的水網聯絡在一起的,在鐵路、公路產生之前,水路是最主要、最方便的交通方式。正是因為當地的生活、生產主要透過水系、水網來連線,因此即使有行政區劃的差別,但很多時候市場交易、人際交流是不受行政區劃的限制。

上世紀70年代,我帶學生到上海和江蘇交界的地方下鄉勞動。那時候江蘇的肉價比上海便宜,我讓學生一早天不亮,就騎個腳踏車到江蘇買肉,兩地差價是每公斤兩三角,這是很大的一筆錢,因為當時肉價公斤也不過一元多。那是計劃經濟時代,兩地交界處設卡,不許物品自由流通,如果要買的肉比較多,我會派兩個學生去買,這樣就不會被查出來。

計劃經濟年代是在人為設定障礙,不合理,但長期來看,滬蘇浙交界處之間的交流是不受行政區劃影響的。對於這種交流,歷來是默許的。一方面沒法管,另一方面,對各方也有利。

何況,在歷史上,這三地曾經處於同一個行政區域。早在秦漢時期,這三個地方,共屬於會稽郡。唐代都屬於江南西道的蘇州,宋代吳江隸於蘇州,而嘉善與青浦同屬於秀州(嘉興),那時的秀州還轄有今天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區。到元代時,這三地才完全分開,吳江屬於平江路(蘇州)、青浦屬於松江路、嘉善屬於嘉興路,但它們都隸於同一個高層行政區江浙行省的北部。到明代江南行省的嘉興、湖州二府劃入浙江;到清代,蘇南屬於江南省及康熙六年後的江蘇省,浙西的嘉興、湖州則一直屬於浙江省。

在這些交界地,不應設立這些人為障礙,而是應該充分利用各方面資源,才能起到一個最佳的效果。

上觀新聞:

現在成立示範區,就是要率先探索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打破行政邊界。

葛劍雄:

更重要的是,在整個長三角都要這樣做。某種程度上是恢復歷史上的傳統。我有一個建議,示範區內要建設利益共同體,要使大家的利益最大化。

只要有行政區劃存在,任何地方政府都是服從中央,優先考慮本地利益,而非外地利益。因此,需要靠建設利益共同體制度來保障區域一體化程序,使得身處其中的成員得到更多的利益。

制度創新的關鍵是怎樣突破現有的行政區劃、現有的地方性法規。比如現有的一些制度可能有些適用於江蘇,卻不適用於上海。在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範圍內,這個利益共同體的制度應該是一致的。但是,制度創新並不是馬上制定出新的制度來,實際上應該是加強現有制度的普惠普適性。這個普惠普適的制度,從利益上講應該“就高不就低”,政策“就寬不就嚴”。比如江蘇、浙江、上海一起,某地某項政策原來最寬,那示範區的該項制度就應該參照某地。還比如說,某地某一項制度收益最高,則示範區的該項制度則應該就高不就低。

可以先從小的利益共同體做起。比如物流共同體、客流共同體。有了利益共同體,才不至於以後因為某種原因而恢復這些被打破的界限。在這方面我們是有教訓的。如果只考慮自己利益最大化,那就沒法做。應該尋找新的資源,而不是從別人手裡奪過來。

我看在這方面已經有了一些進展,比如打通斷頭路。就是要把這些人為的障礙去掉,立足於利益共同體。不要再出現“臺上握手,臺下踢腳”的情況了。

保護古鎮不是隻保護老房子

上觀新聞:

說起青浦、嘉善、吳江,大家就想到水鄉、古鎮,這些文化基底對於示範區的建設有什麼意義嗎?

葛劍雄:

明清時,名士、官員、富商、知識分子往往不喜歡住在城裡,而是住在鄉下、小鎮上,因為這裡環境優美、物價便宜,家門口就有船,生活沒有什麼不方便。現在這些人早就不住在鎮上了,交通條件的改變是原因之一,因此原來古鎮上的文化優勢就不存在了。

上觀新聞:

在您看來,現在的古鎮只能算是旅遊景點?

葛劍雄:

當時青浦在規劃朱家角古鎮的時候,我提出來,千萬要保住一些老的住戶。一座歷史名鎮只有老房子不行,還得有居住在那裡的人。要留一部分有一定的文化素養、懂得當地歷史掌故、人文傳統的老居民,否則老房子就不“生動”了。對於這些人,要給予一定的優惠,可以讓他們免費住在修復好的老街區、老房子裡,但前提是要把房子保護好,不能隨意破壞。也可以鼓勵他們跟遊客聊聊天,有固定時間可以讓遊客來參觀。同時也可以引進一些新住戶,新住戶要有一些限制條件,比如要是有文化的人等等。

文脈有兩方面,一是物,包括街巷和水系;二是人,包括原住民、老住戶、原來地方的名人。保護文脈,從來都不是隻保留老房子。現在很多古鎮住戶都換掉了。樓上是外地打工的,樓下是做買賣,還“古”什麼?

古鎮招商也要有限制,以工藝美術、書畫、江南絲竹為主。現在很多古城、古鎮,都在賣空調、賣廉價服裝,這就不對了。建議要有一個更好的規劃,保留古鎮的文化韻味及歷史特色,千萬不要拍腦袋。

上觀新聞:

一些江南古鎮旅遊時,我們看到賣的東西都大同小異,還有古鎮開出了酒吧一條街。

葛劍雄:

究竟還有多少人會經常想去這樣的古鎮?有的古鎮亂掛紅燈籠,江南哪有這種習俗?即使掛燈籠也不是這個樣子,俗不可耐!失去了江南恬靜的風格。以前人家,即使過年過節,也沒有這樣掛紅燈籠。說起古鎮,我想起我有一個朋友想在某古鎮邊上建一處私家園林,打聽下來,現有的政策是不允許建的。但實際上,這些私家園林也可以作為旅遊景點。也許在示範區內可以考慮一些相關政策的突破。

TAG: 葛劍雄古鎮吳江示範區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