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與中華文明

都說“黃河之水天上來”,但黃河究竟從哪裡來?河流為什麼對人類文明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黃河為什麼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文明如何在黃河流域興起?最早的“中國”二字在哪裡被發現?看黃河移民史,你的祖先是否來自黃河流域?黃河為什麼是黃的,它有變清的一天嗎?我們的祖先對黃河做過怎樣的探索,又怎樣一代代治理黃河?今天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黃河,使“母親河”萬古長流?在葛劍雄教授日前由中華書局出版的《黃河與中華文明》一書中,這些問題都可以找到答案。

葛劍雄,復旦大學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著名學者,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教授是國內歷史地理領域權威學者,其多種著作在相關領域具有里程碑地位,著有《西漢人口地理》《中國人口發展史》《中國歷史的啟示》《中國曆代疆域的變遷》等,主編有《中國人口史》《中國移民史》等。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奔騰數萬年,是中華文明得天獨厚的“搖籃”。自古以來,黃河安瀾就是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欣欣向榮的保證和象徵。葛劍雄教授表示,人類學家早已認識到,幾乎所有的文明起源都在河流邊,但並不是越長越大的河流,就越能孕育出偉大的文明,這跟河流所在的地域、氣候條件、沿河土地情況等許多因素都有關,而黃河從源頭到入海口基本上都屬於溫帶,尤其是中下游地區有優良的土地資源,取水也十分便利,由此,中華文明才能在這裡發展繁榮。而隨著人口的繁衍,黃河兒女逐漸走向全國乃至走向世界。

中國歷史地理領域的奠基人譚其驤先生,早在1962年便發表重要論文《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後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從歷史上論證黃河中游的土地合理利用是消弭下游水害的決定性因素》,這篇論文是新中國黃河研究的必讀之作。作為譚其驤先生的弟子,葛劍雄教授繼承了老師的研究,多年來始終關注河流與人類文明、關注黃河,數十年研究成果與心得盡匯於《黃河與中華文明》一書。

對黃河的研究,歷史學與地理學兩方面學識缺一不可。沒有地理,歷史變成無根之萍,流為傳說;沒有歷史,地理資料無從體現意義,只是枯燥的資料。從黃河流域的考古發現,到漢唐時期黃河邊中華文明的輝煌;從黃河兒女的繁衍生息,到向全國移民乃至走向世界的過程;從黃河曾有過的800年相對安流,到歷朝歷代治河的技術進步……在葛劍雄教授的筆下,歷史與地理有機結合,為讀者呈現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真正面貌與“前世今生”。

《黃河與中華文明》一書中既有翔實的具體資料、文獻資料,又有歷史傳說、人物故事,更有宏觀視野和理論構建。在該書的“引言”部分,即闡述了河流與人類文明的關係,從理論角度為黃河治理以及黃河的重要性提供了充分論證。在書中,葛劍雄教授首先考察了黃河的地理全貌,隨後從黃河如何孕育中華文明、古人對黃河的考察與認識、黃河為何渾濁而容易氾濫、自古以來人們如何治理黃河等各方面進行闡述,梳理黃河的歷史沿革、地理變遷,展現黃河與中華文明的緊密聯絡,最後展望新形勢下的黃河發展,指出新的黃河文明的建立有著美好的前景,而且具有堅實的基礎。

《黃河與中華文明》是一部圖文並茂的“黃河流域變遷史”。該書透過專業軟體繪製黃河全流域示意圖、上中下游分段示意圖、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黃土高原分佈圖等,對黃河進行了全流域解析,包含大量最新水利資料,捋清了黃河作為中國第二大河的最基本面貌,所附示意圖採用拉頁設計,為讀者完整呈現黃河流域地理全貌。(黃成)

TAG: 黃河中華文明葛劍雄地理母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