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忘卻的故鄉情懷

作者:王家明

1974年8月,剛滿17歲的我從哈爾濱下鄉來到了海林農場紅光隊,一直到1978年3月離開。我在紅光隊生活了將近四年,這裡是我走向社會的第一個工作崗位,我的人生從這裡經歷了許許多多的第一次,“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知青生涯,讓我厚重了青春無悔的人生積澱,特別是兩次回訪每次都深深為第二故鄉的變化所震撼;為這裡家一般的火熱情懷所溫暖;對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倍感親切;為海林農場能成為祖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範而自豪,留在心中的美好記憶久久不能忘卻……

2014年6月20日,在我們下鄉40週年前夕,我和夫人雙雙從加拿大返回北京,從北京開車直達哈爾濱。我們租了一輛大客車,帶上四十多位曾經在海林農場紅光隊下鄉的知青,懷揣喜悅,迎著春暮清爽的晨陽踏上回訪第二故鄉的旅程。

當年的回鄉青年、我們知青的好朋友,如今已退了休,原在農場領導崗位的鄒樹國,前來接待、引路前行。

此次闊別四十年知青們驀然回訪,正值建場六十年之際,無疑有著特殊的意義。臨近中午,在場部會議室門前,場領導班子成員親自迎接,給大家帶來十足的感動。

走入簡潔明亮的接待室,幾桌豐盛的美食盡顯主人的慷慨與熱情。

餐後,莊嚴隆重的贈匾贈壺儀式高潮迭起,我把裱有笑星姜昆親筆題字(海林農場永遠的故鄉)的牌匾交予場領導,在廠家定製了百餘套刻有紀念意義字元的紫砂壺,敬贈每一位與會者,以表達“壺中日月長,山窗無依樣”那濃郁延綿、溫馨不老的鄉情。

海林農場經過多年的迅猛發展,如今已是黑龍江省重點示範村,多項經濟齊頭並舉、世人矚目,走進海林農場的每一個角落,無不感受到時代的氣息,盡處彰顯改革開放帶來的如日中天。

我們一行在農場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李洪波和工會副主席胡鳳山的帶領下,來到一處歐式別墅區,這裡曾經的模樣,早已融為歷史、付諸改革。

講解員詳細地為大家解說著,大家左顧右盼、感嘆其中,面對恰似江南、宛若梅山的一湧美景,讚歎之時大有悔之當初之嫌。記憶中似乎浮雲難嵌的場部學校,在一片泥瓦房中,也算是鶴立群雞。

為了使全場的孩子們無需走出林海,便可分享現代化教育全新的氣息,場部投入1600萬元,經過一年多的建設,一個在省內屈指可數的現代化教學設施拔地而起,同時,各連隊取消了學校,全場適齡學子均集中到場部統籌管理,教學質量顯著提升、揚名林海。在當年的戰友,農場原副場長鄒樹國的陪同下,一行驅車開往紅光隊的路上。

走進40年來魂牽夢繞的紅光隊,早已物是人非,老一輩大多移址場部,頤享天年。隊裡唯一的“高大的建築”,還是知青們參建的二層小樓——今日的隊部。紅光隊所屬區的管理區主任、紅光隊隊長、幾位相識的老鄉,迎接著我們的到來。管理區主任為大家展望了紅光隊的將來,我們有幸還能見到、感受到紅光隊的當年的影子。知青們來到已是廢墟橫貫、舊貌殘垣的知青宿舍、食堂、隊部。站在荒草叢生、已無片瓦的宿舍面前,大家紛紛駐足留影。北大荒精神激勵著我一路走來,坎坷與坦途、光榮與夢想無不與這塊熱土息息相關、連理天長。夕陽西斜,生活在場部業餘歌舞隊為知青們的到來準備了精彩的節目,會議室門前即刻沸騰一片,賓主相擁眉喜、笑語盈珠。在此等候多時、已耄耄之年令知青們敬重的原紅光隊老書記畢慶珊,看上去硬朗而慈祥,我和眾知青紛紛上前,與畢書記緊握雙手、問候。大家魚貫進入佈置停當的會議室,歌舞隊的隊員們裝扮一旁、一臉喜慶,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拉開了匯演的序幕,歌聲把人們的心緒帶到遙遠、而又恍如昨天的日子……不知有多少個雨水淚水交融的瞬間,磨礪著人們脆弱的年輪,而每個人心中的希望就誕生在這片足跡層層的田野上。

晨陽的餘輝把人們悄然地喚醒,知青們三兩結伴盡情感受著林海腹地特有的清潤芬芳、天朗氣清的原生態,當漫步在場部對面別具一格的廣場中,遠處小橋流水人家、亭廊幽閣草堂,圖騰出俊美的世外桃源,令人流連忘返。

早飯後,一行來到小型會議室,農場原副場長鄒書國做了簡短的介紹後,一段農場發展現狀的影片把一個集科、工、農、貿、旅遊全面滲透的新型農場呈現在大家眼前,它的前瞻性、示範性為新農村的發展定奪一曲,央視著名主持人敬一丹親臨採訪,無疑令海林農場打開了通向世界的門,而農場提供的各項硬體設施,也為海內外商家前來合作成為了必然。農場的水庫令知青們掛懷至今,在鄒副場長的陪同下,來到位於場部幾里外的水庫參觀,登上建造別緻的望湖樓,昔日的溝壑艮嶇,蕩然天外,清幽的湖水鑲嵌在翠林阡陌之中。兩天的回訪在溫馨的午宴中依依話別,紅光隊的領導為每一位知青送上一份情誼——自產有機大米,此情此景不僅聯想起當年第一個春節回哈探親時,隊領導為每一位知青送上十個大饅頭那令人倍感興奮的一幕。是啊,時隔四十年,揮不去的歲月、抹不去的光影,伴隨著知青們天涯海角續寫著人生。鄒副場長一行送別一程,再次途徑紅光隊,知青們難捨難分,紛紛下車飽覽舊貌,大家以各種名目,拉著寫有紅光隊知青下鄉四十週年紀念、並簽有每位相聚人員名字的條幅,欣然定格一瞬,這張條幅將作為歷史的見證,珍藏在華僑博物館。車緩緩地弛離紅光隊的一草一木,心底唯有默然餘音——別了永遠的故鄉紅光隊,別了紅光隊的父老鄉親……2019年,海林農場建場六十五週年,評選出十位對農場有突出貢獻的英模人物,事蹟進入新落成的場史陳列館。據場領導介紹,我是農場將近1300名知青的唯一代表,榮獲建場十大英模人物,這是農場對我將近四年知青生涯的最好肯定,多年來在海內外我曾經獲得各種榮譽與獎勵無數,但是這份殊榮是我最為銘記於心的,也是對我人生的巨大的鼓勵與鞭策,沒有當年海林農場連隊領導、武裝部領導、團委領導我的幫助、培養,我的人生不可能走到今天。時隔五年後我再一次回訪海林農場。2020年1月9號,我從北京乘坐高鐵回到哈爾濱參加黑龍江省政協會議,我是以省政協海外代表身份從海外回國參加省兩會。下了高鐵,我租了一輛車,帶著三個知青戰友,連夜驅車回到我的第二個故鄉,經過4個小時的長途跋涉驅車300多公里,終於在晚上6:40到了海林農場。進入海林農場地界,張燈結綵,彩旗飄飄,我們一行受到了農場領導和當年老領導、老戰友們的熱情歡迎與盛情款待,農場領導專門安排我住進農場賓館最高階套間。

當年黑龍江領導來視察,就住在這個套間裡,我也才知道海林農場多次接待過慄戰書、吉炳軒、周鐵農等黨和國家國家領導人,還接待過金正日這樣重要的外國領導人,海林農場曾經是黑龍江省農墾系統的一面紅旗,是全國農墾系統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樣板…為了我們的到來,年輕有為的苑慶偉場長指示開啟只有在節假日才開啟的裝飾路燈,連夜親自宴請我們。

第二天親自陪同我們參觀農場新貌,參觀紀念館,陪同我拜訪年近90的老書記畢慶珊,找回早已退休的當年農場武裝部候佔成部長、團委書記李東亮、我的師傅盧風才的夫人一起和我召開座談會。

在座談會上,我回顧了在海林農場的日日夜夜,感謝農場各級領導對我的關懷與幫助,農場電視臺以《愛國華僑王家明回訪海林農場》為題,對我這次回訪做了專題報道:“近日,旅居加拿大華僑、哈爾濱知青王家明回訪第二故鄉海林農場。王家明現為中國僑聯海外委員、黑龍江省政協海外列席代表、加拿大加中友誼發展促進會會長。在場長苑慶偉的陪同下,王家明和一同回訪的知青戰友四人,參觀訪問了農場場史館、全民健身中心、雙老活動中心、漢麻加工園區、雙峰湖康養基地等。

王家明曾經於1974年下鄉到海林農場紅光隊,在農場四年的知青歲月錘鍊了他火熱的青春。海外工作生活多年的王家明懷有一顆愛國之心和故鄉之情。他也關心著第二故鄉海林農場的發展變化。在專題座談會上,王家明表示要進一步關注第二故鄉的發展,宣傳好這裡的生態資源優勢,幫助作好招商引資及專案合作的引線搭橋,為海林農場的建設和發展出多作些努力。王家明還向海林農場贈送了書籍、照片等珍貴的歷史資料”。

短短的兩天回訪結束了,深深感受到了現任農場各位領導、當年的老書記、老部長、老團委書記、老戰友和老師傅們對我的深情厚誼、支援與鼓勵,心裡一直熱乎乎的,沒有海林農場四年知青歲月打下的基礎,我的人生路就不會走到今天。祝願富饒美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海林農場越辦越好,農場職工生活幸福美滿,真是讓我感到安慰與釋然。

2022年4月22日於加拿大多倫多

難以忘卻的故鄉情懷

作者簡介:王家明,1957年5月生人,博士、經濟師,1974年下鄉到海林農場紅光隊工作生活近四年。

現定居加拿大,是著名的愛國華僑、加拿大加中友誼發展促進會會長、中國僑聯海外委員、黑龍江省政協海外列席代。

主要代表作有《逐夢人生____一個北大荒知青的海外掠影》《創業拉丁美洲》等,2019年入選中國郵政發行的《見證——祖國70年海內外華人共慶國慶》70位名人特別紀念郵冊。

註明:(2022年5月6日完成編輯修改)

TAG: 農場海林知青紅光回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