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普通話,走遍東南亞都不怕:細數東南亞華語發展史

作者:R。son 編輯:蛋撻

去了一趟東南亞,才發現

東南亞華語真的是

太太太太太太有趣

跟著導遊逛果園,導遊全程

七拐八拐的語調拖著長音

介紹:

來看一下,左sou(三聲)邊第一棵似(是)三竹(山竹)樹,立色(綠色)的似(是)芒果,外面的龍遠(龍眼)就似(是)你們叫的貴遠(桂圓)。你們次不次(吃不吃)木奶果?次了木奶果兩天以後胸部就會變小。

同行的男女老少被逗得哈哈大笑,導遊的

“怪味泰普”

實在太魔性了,不出兩天,

全團的口音都像是被安上了彈簧。

在出發之前,泰語只會“薩瓦迪卡”、英語也不太靈光的上流君還在擔心語言障礙,可到了那邊才發現,用普通話和當地人交流,竟然也能遊刃有餘?

除了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華語使用也非常廣泛,其中“新馬華語”還擁有自己的百度和維基詞條。據維基百科,

使用“新馬華語”的人數在800萬左右

,這比新加坡2017年561。2萬的總人口數還要多。

part。1 東南亞華語,味道是怪了點

還記得在《非正式會談》中,來自泰國和印度的混血“天樂”介紹自己時,稱自己的夢想是當一名“

鵝科醫生

”。

學好普通話,走遍東南亞都不怕:細數東南亞華語發展史

管楊迪叫“養地”,管大左叫“大jio”,憑藉

魔性口音

和開朗性格,天樂穩坐節目的“搞笑擔當”一角。

雖然東南亞人操著一口

帶有喜感的怪味華語

,但細細琢磨還是能總結出一些他們的發音規律。

語調

上來看,東南亞華語最常混淆是

四聲和一聲

,“

學校

”在他們口中成了 “

學銷

”,“

老師

”被念成“

老室

”,平聲仄聲對他們來說,簡直難於上青天。

語言習慣

上,東南亞華語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了

閩粵兩地的語氣助詞

以及

方言用詞

的習慣。具體說來,東南亞華語會引用閩南語(含潮汕話)中的個別用詞,也會借用廣東話中的助詞和倒裝句式。

影片中的“做莫”便是一個閩南語用詞,是“幹嘛”的意思。除此之外,還有“趁採”(發音:qin cai),是“隨便”的意思。如果你在華人餐館點菜卻不知道吃什麼,可以嘗試說一下“qin cai”,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看到這兩個詞,

潮汕

的小夥伴肯定會心一笑,因為這兩個詞也普遍運用於當代潮汕話的口語中。

學好普通話,走遍東南亞都不怕:細數東南亞華語發展史

在東南亞華語口語的表達上,常用粵語的“咩”表示

疑問

,用“先”來實現

倒裝

。在他們的日常交流中,一般不會說“你先吃飯”,而是說“你吃飯先”。表示疑問時,用“你吃飯了咩”而不用“你吃飯了嗎”。

下次再聽到“咩咩咩”的聲音,可能不是羊,也可能不是廣東人,可能是東南亞人。

學好普通話,走遍東南亞都不怕:細數東南亞華語發展史

part。2 都是東南亞華語,但各國各領風騷

東南亞是

世界華僑華人最集中的地區

。資料顯示,到2017年,東南亞華僑華人總數約3348。6萬,約佔東南亞總人口的6%,約佔全華僑華人總數的73。5%。

從國家角度看,印尼華僑華人總數在1000萬以上,屬全球華僑華人數量最多的國家。在馬來西亞2840萬公民中,華人佔23。4%,即約665萬人。這樣看來,華語在東南亞被廣泛使用也是情理之中。

學好普通話,走遍東南亞都不怕:細數東南亞華語發展史

東南亞華人比例圖

馬來西亞華語——混雜多種語言的集大成者

馬來西亞是一個

多元種族

的國家,在日常華語的表述中,融入了

馬來語、華語、英語、閩南語、粵語等等

,和中英夾雜的Chinglish相比,馬來西亞華語可以說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實現了“多種語言匯成一句話”的奇妙玄學。

比如這句“teruk sia!學這個又兇、又顯、又沒用,then還要我學,really浪費時間leh!”你能看懂是咩意思嗎?

學好普通話,走遍東南亞都不怕:細數東南亞華語發展史

答案揭曉:這句話中,“teruk”是

馬來語

,表示“很艱難”或“嚴重”的意思、“兇”是

閩南語

“傷”的音譯,這裡指“很辛苦,費神費力,很累人”,then和really是

英語

在馬來西亞口語中,有相當一部分詞彙來自

馬來西亞語

英語

“我要去巴剎”,這個“巴剎”便是借用馬來語“pasar”一詞,是“市場、市集”的意思;

“我來自甘榜”中的“甘榜”,其實是馬來語“kampung”,意為“鄉村”;

如果你要誇張一個人,可以說“你很pandai”,這個“pandai”(發音:班呆,也有發音“班奈”)其實是“聰明”的意思;

如果聽到有人說“你pattern很多咧”,意思是說“你花樣很多,別耍花樣”;

“percent”一詞,在馬來西亞華語中念做“巴仙”,“港普”中有時也會用到,馬來西亞華人的運用會講成“一百巴仙準的啦”,即“百分之一百準確”。

除了多種語言混雜,馬來西亞華語還偏愛在表達語意前加上

助詞字首

拖長尾音

。比如“wa biang ne,今天真是熱到~~”,其中“wa biang ne”就是沒有實質含義的語氣詞,而“熱到”中的“到”字,則

一定要拖得長一些才正宗

泰國華語——是咖哩味本味沒錯了

說到泰國華語,近年來可謂是

異軍突起

。雖然泰國說華語並不是主流,但由於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選擇到泰國旅行,無形中也提升了泰國人學習華語的興趣。而泰國人講的華語相比新馬華語,可謂

更加魔性

泰國華人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廣東潮汕地區,他們的華語也是兼具了

泰國口音

地方口音

的味道。一般泰國華人家庭即使不會講普通話,也會保留講地方方言的傳統。

影片中的導遊大叔,祖籍便是廣東汕頭人,自爺爺輩移居到泰國,他的口語中能聽出些許

潮汕話

的味道。

在泰語內,很多菜餚食物的名稱都有借鑑潮州話。比如管“粥”叫“糜 (muei)”,“河粉”是“粿條 ( guo diao)”,“餃子”是“餃 ( giao)”

泰國華語的詞彙算是比較接近大陸普通話,除了

蜜汁語調

語速快、咬字不清晰

等特點,都使得泰國華語聽起來頗具喜感。

除了馬來西亞和泰國,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華語也是各有各的特點。

新加坡華語

號稱是馬來西亞華語的“孿生兄弟”,但想要分辨出兩地人的口音,還是有跡可循,最大的不同便是新加坡華語更偏向英語詞彙的使用,中間也會引入一些閩南語和廣東話。

而在

印度尼西亞

,雖然有著東南亞國家中數量最多的華人群體,但華語的使用,在老一輩人中居多。

part。3 細數東南亞華語發展史

說不好東南亞華語的華人,不是優秀的東南亞華人。說到東南亞華語,人們或許會有兩個疑問——

為什麼有那麼多華人到了東南亞?

來自閩粵各地的華人們,後來為何統一了標準音?

這就要從比較遠的故事說起:

華人下南洋自古有之,但是馬來西亞(泛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傳說以馬六甲王朝蘇丹滿速沙迎娶明朝公主漢麗寶為開端,到了清朝末年,大量的華工越洋謀生,包括泉漳人、廣府人、潮州人、福州人、海南人等等,其中又以廣府人、閩南人、客家人為主。

學好普通話,走遍東南亞都不怕:細數東南亞華語發展史

馬來西亞華語分佈圖

圖中綠色部分代表受閩南語(包括潮汕話)影響較深的區域,橙色部分代表華語受粵語影響較深的地區,淺藍色部分代表受客家話影響,紫色則代表受多種方言影響。

在福建和潮汕,至今還保留一個詞,叫“過番”,番即番外,即指這些早年遠渡南洋的華人。

早年間,由於這些來自各處的華人語言不通,便形成各族成立的會館。如:新加坡福建會館、二府會館、柬埔寨福建會館。這些會館不僅為同族裔的人

提供庇護保障,同時還行使教育、傳承華文文化的功能。這時的華人是各自講不同的方言。

後來,確立了標準漢語為國語,東南亞華人才以

標準漢語

作為通用語。例如早期新加坡的華語教育還保留文言文和20世紀初中國白話文的詞彙和特色,當年華語發音一律根據《國音字典》和《國音常用字彙》,因此即使到了當代,還有不少發音方面保留一些就讀音。

學好普通話,走遍東南亞都不怕:細數東南亞華語發展史

1911年新加坡華校的中文課本

新中國成立後,新加坡華語相對直接受到臺灣的影響,直至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大陸的普通話(簡體字、拼音)才逐漸流入新加坡以及東南亞其他地方,不少東南亞華人至今還在使用繁體中文。

這樣看來,去東南亞旅遊根本不用太過擔心語言問題。學好普通話,走遍東南亞都不怕!

TAG: 華語東南亞華人馬來西亞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