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東區域旅遊文化,士人漫遊之風遍及齊魯大地

山東是中國古老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至唐代以來山東慢慢積澱著東夷文化、夏商文化 和齊魯文化,這些文化感染著居住於此的人們,濃厚的文化氣息深深地融入山東這一壯美的土地間,人們受文化感召使得百姓生活多姿多彩。

其實早在唐朝時期,山東地區就有眾多文人墨客來到進行遊歷活動,李白、杜甫等人更是在山東留下了不朽的佳作。

唐代山東區域旅遊文化,士人漫遊之風遍及齊魯大地

齊魯大地自古名勝遍及,區域文化影響力較深,有著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人文旅遊資源,山東各個區域內旅遊資源都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特點,吸引著旅遊者前來遊覽。

01一、旅遊概念的界定

關於旅遊概念的界定在學術史上一直是存在爭議的話題,有的學者認為旅遊是早自遠 古時代就存在的一種活動,如沈祖祥、王淑良。沈祖祥認為:古代漢字中“旅”即旅行,“旅

行猶侶行,謂結侶而走也”,指出旅的行為特徵及意義。

“遊”本義是指熟悉水性的人在水中 的自由活動,本身就蘊含著順應自然、適意而行的意味,具有無意志、非理智、超功利的 旅遊特徵。中國古代旅遊由運動性開始,向文化性和積極性、政治性、 娛樂性綜合發展。

唐代山東區域旅遊文化,士人漫遊之風遍及齊魯大地

王淑良認為“人猿相揖別”,古猿走出森林,開始攀山越嶺、跋山涉水,即開 始了幾百萬年的生存之旅。他們雖然是為了生存而行路,不是為了同今天一樣欣賞美景而 單獨進行的旅遊,卻具有了旅遊活動的重要特性:運動性即“行”的出現。

從旅遊本質上進行分析,旅遊是一種文化現象,不論在何種時代 都是人類進行的一種特殊活動;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旅遊則是人類文化不斷髮展的產 物,文化是旅遊的核心。

所以我們可以將古代旅遊活動概括為:人們出於政治、文化、商 務、娛樂等目的而離開慣常居住地到達另一地點的行為過程和活動。

02二、士人漫遊之風遍及齊魯大地

唐朝山東區域便利的交通、方便的住宿條件,以及儒佛道三教文化雜糅並處的旅遊資源吸引著士人階層的在山東進行遊歷,使得唐朝時期士人階層的漫遊之風遍及齊魯大地。

唐代山東區域旅遊文化,士人漫遊之風遍及齊魯大地

由於唐代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為科舉制度,考試科目主要以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算等,應試者以進士和明經二科為最多。其中進士著重於詩賦和時務策,延至唐玄宗以後,進士科目的地位日益重要,逐漸成為了科舉的主要科目。

面對這樣的現實,知識分子們想要謀求似錦前程,必須精通“史才、詩筆、議論”等卓越才能。士人們要想寫出美妙的 詩賦必然是離不開寧靜優美的自然環境,他們在大自然中獲得創造的靈感,而旅遊正是他們極佳的活動方式來創作佳作。

此外,科舉考試還十分注重士人的聲威,士人為了提高聲 威,都會在考試之前,漫遊天下間,結交各路名流豪俊,彰顯自身才華。在遊歷踏訪時創 作詩文,憑藉佳作在入京考試之際“以文投謁”,以此來獲得達官顯貴的認可,提高其文譽。

例如李白以《蜀道難》投謁賀知章,白居易以《賦得古原草送別》投謁顧況,均獲得了極好的效果。 然而並不是所有計程車子都能憑藉科舉平步青雲,他們中也有屢屢落第者,以及官場失 意者,於是他們把士子傲岸自負的性格寄託在山水田園之間,隱居山林,瀟灑自如。

唐代山東區域旅遊文化,士人漫遊之風遍及齊魯大地

他們有的由隱入仕、有的由仕入隱,甚至棄官而隱,他們帶起了唐代山水田園遊的風尚。有唐一代從初唐王績開始,經盛唐孟浩然、王維、常建、裴迪步入極盛時期,至中晚唐白居易、“山中四友”、陸龜蒙等人,山水田園遊經久不衰。

唐代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最真實寫照,漫遊之風和以文投謁之風的盛行,使得唐代中下層知識分子走出象牙塔,步入繽紛多彩的大千世界,在廣闊天地間體驗人生的五味雜陳,他們組成了隊伍龐大、文化素質高的旅遊生力軍。

唐朝山東區域海陸通暢的便利交通條件,寺廟、私人旅舍等住宿條件以及具有富含儒佛道三教文化的旅遊資源,吸引著眾多士人在山東進行遊歷活動,齊魯大地士人漫遊之風已成風尚。

由初唐開始至晚唐期間均有士人逗留山東的事蹟出現,他們或者縱情天地間揮灑情懷,或者相約三五知己評故感懷,其中有諸多唐代著名的詩人在山東遊歷的過程中留下了他們不朽的傑作。

唐代山東區域旅遊文化,士人漫遊之風遍及齊魯大地

唐代中期則是以高適、李白、杜甫為代表掀起了山東遊歷的高潮。在此期間結交好友互贈詩篇,在漫遊之際揮灑豪情。最初他於天寶三年,同 李白、杜甫共同漫遊於齊魯梁宋間,曾登臨單縣著名古蹟—單父琴臺,並寫下《同群公秋 登琴臺》、《宓公琴臺詩三首》之作,抒發了其登臺的感慨。

隨後天寶四年到達兗州,在沿 途中與書法家徐某相遇,後作贈別詩《魯郡途中遇徐十八錄事》,詩中記述了他所遊覽的 眾多名勝,如少昊陵、蒙山、孔子故里、汶陽古城等,同時在兗州期間,他還結交當地的 隱士,同他們共同雲遊以及進行文學的探討與交流,如《送郭處士往萊蕪兼寄茅山人》就是其雲遊之作。

在他從魯郡到達東平漫遊期間,作《魯西至東平》一詩記載了他在沿途所見到的景象,在從東平往汶陽的途中,他作《東平路作三首》,描繪了深秋汶陽的景象。

對後世瞭解古東平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借鑑意義。此外,他還同北海郡 守李邕同遊大明湖。

唐代山東區域旅遊文化,士人漫遊之風遍及齊魯大地

高適除了普通的遊覽之外,還參加狩 獵活動,天寶五年秋天,他在北海郡同杜甫等人一同狩獵,並作《同群公出獵海上》, 對 此次的狩獵活動進行了描述。 李白(701-762)於開元十三年(725)二十五歲時離開巴蜀,開始漫遊生涯。

先後遊歷過江陵、襄漢、雲夢、安陸、揚州、會稽等地。大約到了開元二十四年(736)間,李白移居東魯,即今天的山東境內。李白當屬唐代士人中游歷山東的時間最為持久的一位,

他在此一直住到天寶十三載(756),前後達二十年。

天寶元年(742),李白登臨泰山,寫下了著名的《遊泰山》(六首),稱頌泰山“飛流酒絕,水急松聲哀”,“日觀東北傾,兩崖夾雙石,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的奇妙景觀;他還同孔巢父、裴政、韓準、張叔明、陶沔五人同遊於徂徠山(今山東萊蕪境內)。

唐代山東區域旅遊文化,士人漫遊之風遍及齊魯大地

他們在徂徠山酣歌暢飲,縱覽美景,賦詩《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 描述了自己忘情山水間的情懷。此後天寶元年李白被玄宗宣召入京,在度過了三年的“供奉 翰林”的政治生活之後,是年秋天,李白與杜甫相遇於梁宋,而後在商丘一帶又遇到唐代令 一位著名詩人高適。

三人同登單父(今菏澤單縣,當時屬於宋州)古琴臺懷古、走馬孟渚 澤射獵,把酒賦詩。第二年秋天,李白、杜甫同遊曲阜、鄒縣,在曲阜作《大庭庫》,此 後二人在石門分手,李白曾作《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範侍御》、《魯郡東石門送杜 二甫》二首為好友送行。

在此期間,李白還拜訪隱士,李白、杜甫曾到魯城北訪範居士, 留下一首《尋魯城北範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範置酒摘蒼耳作》以記錄此次拜訪。

同時,在濟南遊歷時期,李白於天寶四年,由高天師授道籙於 紫極宮,正式入道,他以入道的方式麻醉自己在官場的失意苦悶。

唐代山東區域旅遊文化,士人漫遊之風遍及齊魯大地

李白在山東逗留時間最長的地方則當時任城(今濟寧),現存於濟寧的太白樓,則是 他當時重要的活動場所。李白每日與友人飲酒賦詩,好不樂乎!五代人孟棨在《本事詩》 中記載李白在任城建造酒樓一事,清代《一統志》明確說明李白的酒樓建於濟寧南城之上。

李白以濟寧為據點遊歷泰安、濟南等地,同時在兗州擁有田地、房產,將任城視為其第二個歸宿。

03小結:

唐朝時期文人墨客對當代的旅遊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與經濟帶動,旅遊的意義也非常重大,對比古今的旅遊,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當代的旅遊業依然非常盛行,因為可以放鬆自己的身心,緩解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壓力,旅行的過程中可以拋去很多雜念,感受最原始的快樂。

TAG: 李白旅遊山東遊歷漫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