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六日有感之七:一步越千年的晉祠

在旅遊大巴上,導遊曾有過這樣的言語:三十年發展看深圳,百年風雨看上海,千年帝都說北京,三千年帝陵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這聽起來似乎有一點誇張,但是假如你到三晉大地的晉祠去走一走,看一看,也許你就會真正的感受到,這種說法還真有它一定的道理。

山西六日有感之七:一步越千年的晉祠

這次山西六日之遊,對於晉祠的遊覽可以說是蜻蜓點水。儘管是蜻蜓點水,但是對於時間有限的旅遊來說,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在自己腦海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濛濛的秋雨似乎是在給這次旅遊增加了一些詩的韻味。9月23日上午,我們在雨中游覽了雁門關,也是在雨中縮短了對雁門關遊覽的時間,又在雨中一路南下,小雨時斷時續,進入太原已經日已過午,剛進入一個簡易的的餐廳就餐,本來淅淅瀝瀝的小雨,突然窗外噼裡啪啦,大雨滂沱,心想,這原計劃遊覽晉祠的行程可能要泡湯了,心理不免有所抱怨,似乎自己對晉祠有一種無緣的感覺。

山西六日有感之七:一步越千年的晉祠

遊晉祠對自己來說是是一個思念,是一種期盼,也是一種如願。因為十五年前自己就對晉祠有一次擦肩。當年和幾位同事到山西遊玩,幾個人從五臺山遊玩以後返回太原,目標就是要參觀晉祠,儘管當時坐的小中巴行走緩慢,趕到太原已經日落西山,我們又乘坐摩的,趁著夜色趕到晉祠旁邊,就住在晉祠旁邊一個企業的招待所裡,本想第二天趁著早晨參觀一下晉祠。第二天起了個大早就來到晉祠門前,那時候沒有現在的大廣場,就是一個紅牆灰瓦的小院子,更不知裡邊有什麼景色。當我們趕到門前一看,晉祠大門緊閉,與在那裡晨練的人們交談後才得知,晉祠那幾天進行維修,不讓參觀。於是參觀晉祠對於自己來說,成了一件憾事。我們只是在晉祠大門前停了停,照了相,合了影,用只求曾經擁有,不求天長地久這句話來解釋自己的這次遺憾。儘管我們也算是看到了晉祠,但是對晉祠並沒有瞭解多少。其實在選擇這次旅途時,裡邊有晉祠這個景點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山西六日有感之七:一步越千年的晉祠

也許正是自己有這種期盼,老天也就暗中幫忙,本來大雨滂沱,心想遊晉祠的希望就要破滅,短短的半個小時吃飯時間過後,窗外風停雨住,又是一片秋陽,於是我們又踏上了趕到晉祠的征程。常言說:六月天,孩兒臉,可這已經到了秋天,卻也出現了這樣的天氣,太原到晉祠也就二三十公里路程,到了那裡,那裡卻是滴雨未下,秋陽高照,給我們參觀晉祠創造了機會,自己還在心底直呼,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呀。

對於晉祠的進一步瞭解,源於大巴車上導遊的講解。它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下,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於一體的一處著名風景名勝,也是一份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西周初年為紀念晉國的開國諸侯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所建,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西周以後,歷代帝王均對晉祠加以修葺和擴建,如今佔地約10萬平米。

但是,到了晉祠旁邊,感覺與十五年前印象有著明顯的不同,十五年前的晉祠,看上去是一個不怎麼起眼的小院子,如今,晉祠門前有牌坊、有廣場,還有寬敞的迎賓道,兩邊還有富有文化元素仿古建築,真正進入晉祠,還是要以晉祠博物館大門為標誌。這個大門就是我們十五年前在這裡留影的地方,也就是說,前邊這一大片的地方都是近年來的後期建築,真正有特色的還是晉祠博物館。

進入晉祠博物館,給人感覺就是一個大院子,頗有一種蘇州園林的的感覺,整個院子裡古樸滄桑,古香古色的樓、臺、亭、榭,巧妙地點綴在這水光山色之間,使晉祠充滿了詩情畫意。那鬱鬱蔥蔥的蒼松翠柏更給晉祠增加了許許多多的神秘感。由於時間的關係,導遊只給我們兩個多小時的遊覽時間,所以我們進入景區也是步履匆匆。

山西六日有感之七:一步越千年的晉祠

剛進入大門,是一組“龍興晉陽”青銅群雕。雕塑的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為代表的銅像群雕,據導遊介紹,這是目前在太原最大的青銅雕塑。穿過這組雕塑,走過一段步道,一個古色古香的建築上懸掛著“三晉名泉”的匾額,大門上的楹聯是:“水秀山明無墨無筆圖畫 鳥語花笑有聲有色文章”,看著這滿園的景色,心想這也許就是整個晉祠景色的真實寫照。

山西六日有感之七:一步越千年的晉祠

在接下來的遊覽中,我們先後遊覽了水鏡臺、會仙橋、對越坊、獻殿、魚沼飛樑、聖母殿,也不知是老天要與我們作對,還是我們沒有那個福分享受這人間美景,剛進入聖母殿,天突然下起了雨,我們只好在這裡暫時避一避雨,然後又轉到不老泉的小亭子裡,邊避雨邊聽著導遊的講解,最後我們又冒雨跑到傅山紀念館避雨。在這倉促的遊覽中,導遊開始催促著要出圓了,於是我們經過惠遠門走出了晉祠,大巴車已經在這裡等候了。

當我們登上大巴,回憶這次參觀晉祠的感受。儘管時間倉促,步履匆匆,但還是收穫頗豐。整理這散亂在腦際的支離破碎,不得不說晉祠在眾多的旅遊景點中最具代表性的也就是“三絕”、“三寶”和“三匾”。

山西六日有感之七:一步越千年的晉祠

晉祠的三絕就是:聖母殿前的周柏、聖母殿內的宋塑侍女像和難老泉;晉祠的三寶:建在聖母殿前的獻殿、魚沼飛樑和聖母殿;晉祠內的三匾則為:難老泉亭的“難老”、對越坊的“對越”和水鏡臺的匾額“水鏡臺”。

山西六日有感之七:一步越千年的晉祠

排在晉祠三絕之首的周柏,位於聖母殿北側,植於周代,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有詩讚美這棵周柏:“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郁古柏含蒼煙。”晉祠的二絕的是“宋代彩塑”。晉祠的聖母殿內供奉著四十三尊彩塑,這些塑像突破了我國傳統神廟建築中以塑造神佛為主的老套,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也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晉祠的第三絕是“難老泉”。難老泉是晉水的主要源頭,泉水自地下五米的岩石中噴湧而出,奔流不息,清可見底。泉上有一座八角型的小亭,亭上懸掛一個豎匾,上書“難老”二字。

山西六日有感之七:一步越千年的晉祠

說起難老泉,就在難老泉八角亭中避雨時,一個導遊還講解了一段“柳氏坐甕,飲馬抽鞭”的民間故事:相傳在很久以前,晉祠鎮原名為古唐村。那時的古唐村一沒有亭臺樓閣,二沒有清泉汨汨,三沒有花草樹木,是一個非常貧困缺水的村落。村民們都要到七八里外的後山溝去挑水吃,日子過得別提有多艱辛。古唐村有一個名叫柳春英的賢惠媳婦,不僅人長得俊秀,心腸也特別善良,人又勤快,可偏偏遇上個又兇又狠的婆婆。春英本為沖喜而嫁給惡婆婆的兒子,誰知沖喜也沒有挽留住他兒子的生命,留下可憐的春英在惡婆婆的百般虐待下受盡折磨。

媳婦整天忙裡忙外承擔了家裡所有的活計,可惡婆婆總是不滿意,稍不順心,張口就罵,抬手就打。最令人氣憤的是,當媳婦千辛萬苦地從七八里外的後山溝裡挑回一擔水時,惡婆婆只用前邊這桶水,後邊那桶水就倒掉了,說是女人身後的水不乾淨。為防止媳婦偷懶,狠心的婆婆還特意讓木匠做下一副尖底水桶,這樣媳婦路上就不能休息了。儘管這樣,媳婦還是忍氣吞聲,終日操勞,不論寒冬酷暑。

一天早晨,柳春英挑水回來走到半路,遇見一位白髮老人牽著馬站在路邊。老人施禮道:“這位媳婦,行行好吧,我和馬都快渴死了,讓我們喝點水吧。”春英停下腳步,抬頭看看老人,只見他風塵滿面、唇焦口燥,那馬也直往水桶跟前湊,看樣子真是渴壞了。春英不覺動了惻隱之心,爽快地說:“老人家,那你就喝後面這桶裡的水吧!”

白髮老人不解其因,春英就將婆婆不喝後面桶裡的水的原因告訴了老人,不曾想老人竟然也說只喝前面桶裡的水,春英猶豫片刻,還是爽快地讓老人家喝了前面桶裡的水,剩下的水飲了馬。老人與馬喝完水,道了聲“多謝”,轉身拉馬上路去了。春英只好無奈地將後面的水倒掉,挑著空桶又去後山溝重新挑水。這樣挑水回來晚了,因誤了婆婆的早飯,她被婆婆狠狠地毒打了一頓。

第二天早晨,柳春英起了個大早去挑水,回來走到半路,又遇到昨天那位拉馬的白髮老人。看著他們焦渴的樣子,春英早把昨天的捱打的事忘了,又熱情地讓老人和馬喝掉了前面桶裡的水。急忙挑起水桶一路小跑二次上後山溝重新挑水。可擔水回來還是誤了婆婆的早飯,又讓婆婆狠狠地打毒了一頓。

第三天,春英為了不誤早飯,天還沒亮就起床去挑水,挑回水站在原地等候老人。過了一會,老人牽著馬又來了,春英不等老人開口,就走上前說道:“老人家,快喝水吧!”老人家二話不說,低頭喝水、飲馬,眨眼間一桶水又全喝光了,春英急忙轉身再去挑水。

老人拉住她的扁擔說:“好心的媳婦,我是天上的白衣大仙,久聞你賢惠善良,特來相試,一連三天,你都熱情地把水給我與馬喝,回去晚了還要挨打受氣,可你卻沒有半句怨言,真是名不虛傳啊!今贈你馬鞭一條,回家放進甕裡,用水時只須稍許提鞭水甕即滿,但千萬不能把鞭子提出甕外。切記!切記!”

春英接過鞭子剛要道謝,老人和馬卻一下子飄然不見。春英回到家,婆婆還沒有起床。她放下扁擔,照老人所囑將鞭子插入甕中,輕輕一提,就見清水一點點漫了上來,再輕輕一提,水又隨鞭而漲,不一會清水已滿滿一甕。她高興極了,特意挨家挨戶地告訴村裡的鄉親,讓他們都到自己家裡來挑水,從此古唐村的人再也不用起早摸黑到七八里遠的後山溝挑水了。

古唐村人多少年來的吃水問題終於得到解決,村民們紛紛感激春英的賢能,這可讓惡婆婆大為不滿:她一怪春英多事,討厭村裡人每天從她家挑水;二怪水甕裡的水永不枯竭,使得媳婦不再似以前辛苦。

左思右想,惡婆婆突然心生一計,假意好心讓春英回孃家探親。春英自從嫁過門來,也沒有回過孃家,如今吃水不用出門挑水了,春英也就放了心準備回孃家看看,臨走時再三叮囑婆婆,千萬不能將神鞭抽出水甕。

誰知媳婦走後的第二天,惡婆婆就悄悄來到水甕前一邊自言自語道:“哼!我叫你們再來我家挑水!我非叫你重新每天去後山溝挑水!”一邊指使小姑將神鞭抽出藏匿。說時遲,那時快,隨著鞭子被抽出水甕的一瞬間,一股甕口粗的巨流不停地從水缸裡湧出,眨眼功夫就溢位廚房,流到院心,把壞心眼的婆婆淹死了。

滔滔不絕的水流溢位春英家的院牆,流向大街小巷,眼看古唐村在轉瞬間變成了一片汪洋。此時春英正坐在孃家對鏡正梳妝,一聽說婆家村裡發了大水,就知道是婆婆把馬鞭子拉出水甕,情急中她一手夾草墊,一手執木梳,披散著還沒梳好的頭髮跑回家中,只見甕裡的大水象泉水一樣不住地往外噴湧,她顧不上喘氣,就慌忙把草墊往甕上一扣,自己奮然一躍坐在了甕上。

說也奇怪,春英坐到甕上後,水勢頓時變緩,一下子由洶湧的大水變成了涓涓的細流,順著草墊子不停地往外流洩。不一會,村裡的大水也漸漸地退了,人們這才想起春英,紛紛趕到她家。只見春英端然坐在水甕上,一手持梳,一手挽發,正在安詳地梳頭。

不管人們怎麼呼喚她,她也不應聲,臨近一看,原來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從她坐的水甕的草墊下涓涓流出,這就是潺潺不息的“難老泉”水,村民們為了紀念春英,就在她坐的水甕處蓋了一座名為“水母樓”廟宇,尊稱她為水母娘娘。

聽著這位導遊的講解,儘管自己不是十分相信,但是看著著古色古香的建築,以及不老泉旁邊的水母樓,似乎對這個民間故事也是有一點半信半疑。

山西六日有感之七:一步越千年的晉祠

山西六日有感之七:一步越千年的晉祠

“晉祠三寶”主要集中在聖母殿這裡,依照他們的方位依次是:“獻殿”。這是祭祀時陳設祭品所用。外觀像是一個玲瓏的涼亭。結構簡單,外觀舒展,內部敞亮,是一個殿和亭結合的建築。穿過“獻殿”,就是建於宋代的“魚沼飛樑”。古人以方為沼,圓形為池。因為這個池子是方形的,池中又多魚,故名“魚沼”。沼上有一座十字形的石橋,橋面東西寬闊,南北下斜如翼,宛如一隻巨鳥,翩翩欲飛。晉祠的“魚沼飛樑”可以算是中國最古老的立交橋。查詢相關資料顯示,這種構造的古橋樑目前國內僅此一例,因此它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橋樑具有極高的價值。跨過魚沼飛樑,揪是晉祠的“第三寶”聖母殿,是聖母殿背靠懸甕山,前臨魚沼。左有善利泉,右有難老泉,是我國宋代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大殿採用“減柱法”營造,以廊柱和簷柱承託殿頂屋架,所以殿內無柱,十分寬敞。殿前的8根簷柱上各雕著一條木質盤龍,雕工精湛。這八條盤龍至今儲存完好,其姿態各異,張牙舞爪,似欲乘風而去。

山西六日有感之七:一步越千年的晉祠

遊覽晉祠可以說是一步一景,一景一色,無論亭臺樓閣,還是山泉水榭,文化底蘊都十分濃郁,每一處都有它富有特色匾額,在這些眾多的匾額中,著名的共有三塊,被稱為“晉祠三名匾”。按照自己的記憶,第一塊匾,就是“水鏡臺”,它懸於那座建於明代,坐東朝西的古戲臺上。這個戲臺經過明清兩代的修建,形成一種殿、臺、樓、閣四種建築相融合的風格。前面是寬闊的舞臺,後面是三晉名泉的大殿。戲臺正面上懸掛一塊大匾,上書“水鏡臺”三個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間書法名家楊二酉所題。這三個字懸掛在戲臺之上,其大概的意思可能就是:忠奸是非在戲臺之上,如同清水明鏡中昭然若揭,顯現原形。

山西六日有感之七:一步越千年的晉祠

被稱為“晉祠三名匾”的第二塊匾是對越坊上的“對越”匾。對越坊是一座四柱三門重簷式木結構琉璃頂牌樓,結構古樸,造型優美,雕刻玲瓏,彩繪鮮豔,極具觀賞價值。重簷下的匾上寫有“對越”二字,字型磅礴雄偉,是明代書法家高應元手書,對越亭則是他為其母祈福並在母親病癒後還願所建。第三塊匾是“難老”,它懸掛在難老泉的八角亭上,為清初書法家傅山所題。筆法蒼勁雄奇,極具神韻。為了紀念傅山,晉祠中還特意建有傅山紀念館。

山西六日有感之七:一步越千年的晉祠

山西六日有感之七:一步越千年的晉祠

當然,在風景秀麗的晉祠之中,除了“三絕”、“三寶”和“三匾”外,晉祠內還有很多值得回憶的東西,還有不少值得遊覽的古蹟。然而,置身在晉祠之中,可以說是有蘇州園林之美,有皇家園林之秀,更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傳承。步入晉祠,瀏覽這一個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古建築,古雕塑,彷彿帶你進行了一次時空穿越,有一種“一步越千年,浮華到眼前”的感覺,在晉祠你可以感受皇家園林的精美,你可以感受到三晉大地上的風花雪月和悲歡離合,興衰變遷,回憶晉祠這兩個多小時的遊覽,還真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下次有機會,一定要在到晉祠感受一番,認真的品鑑一次。

(2021年1月26日於寓所,修改於2021年4月18日)

TAG: 晉祠春英婆婆挑水水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