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城市的更新,帶來村莊的變遷。以後前塘垟已在記憶中,現在的前塘垟可能就是最後的懷念了。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塘垟,舊名塘洋,隸屬四都。曾和三合潭組過合垟鄉,今有小學、街巷、商店仍然沿用這個名字。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塘垟宮舊稱夫人廟、陳聖母宮,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特開玉環志》記載:『夫人廟壹間,求子者其應如響。廟圮基存,今新建,塘洋』。《玉環廳志》:『獅子山在四都塘洋,距城南十里,西連紗帽山,其麓有陳聖母廟,舊志作夫人廟。前建路亭』。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塘垟一地是縣城至坎門必經古道,又有塘洋路廊歇腳,四面八方香客絡繹不絕,夫人廟香火漸旺。南來北往商客多於此經商、落腳,自然形成塘垟街,為廳治周邊三條大街之一。《玉環廳志》記載:『塘洋街在四都塘洋』。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塘垟宮路廊

清雍正六年(1728年),夫人廟遭颱風傾圮,民眾為重建夫人廟慷慨募捐。雍正八年,夫人廟落成,坐西南朝東北,有前後兩宮,前宮有正殿7間,主奉陳聖母,兩邊各1間附屬用房,兩側又各有6間2層廂房,配建戲臺;後宮建平屋5間,為居士唸佛堂,可供尼姑、居士常住。從此,夫人廟改稱『陳聖母宮』。

是年,玉環首任同知張坦熊視察民情,途經塘垟路廊,適逢陳聖母宮落成典禮,信眾人山人海。張坦熊應邀揮毫潑墨,題寫『海晏河清』匾額一塊。(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經歷多次毀損修復,前宮在1998年重建,改稱塘垟宮;後宮基本保持清道光年間修復樣式,樑柱木件多為舊物。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塘垟宮在2020年才向民宗局報備審批,以至於如此有歷史的廟宇未收錄進《玉環道教通覽》,後宮老建築也未出現在《玉環文物概覽》。

如今塘垟宮被納入城市更新規劃,也要異地重建。不妨保留,規劃稍作調整。前塘垟納入市區建設,全拆新建,未來模樣

日新月異,

原地保留塘垟宮,即使它不是文保級別的建築,也很有價值,讓後人可以知道宮前曾有清朝街市,一條官道曾經於此。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古道邊的水電房,原為路廊

清代古道以玉環廳城為軸,北至楚門,南至坎門,西至西青馬道,三條均屬官道,亦稱驛道。城南驛道經過塘垟路廊,邊上設有驛站。

與環山小學玉瀾河校區僅隔著雙港路的田間,保留著古道石板路,原來的驛道路廊仍在原位;塘垟老店是開在塘垟宮的百年老店,店裡有張祖輩傳下來的檜木梳妝檯;還有出現在民國地圖上的後塘垟三官堂。這些其實都是自然和人文教育的好素材。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百年梳妝檯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右為後塘垟三官堂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高山,又稱和尚山,相傳舊時塘垟宮的一位師父坐化缸葬於此山。2009年建設雙港路,徵地遷墳,在高山腳挖出完整陶缸,尖頂倒扣小碗,開啟之後,缸內屍骨完整。傳說成真,撿骨遷葬於鳳凰山,陶缸收藏在塘垟宮,當時條件所限,沒能完整保護,也是比較遺憾。

山嘴頭,普金師父與這位坐化缸葬的師父“毗鄰而居”,再往左邊,則是其弟子道福和道連的雙穴合葬墓。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眾福庵丘尼墓

位於玉環市玉城街道前塘垟村山嘴頭,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墓葬坐東朝西,西偏南29°,由墓壇、墓室兩部分組成,為石和三合土混合建築體,建築面積約25平方米。雙穴,是眾福庵裡的丘尼道福和道連的合葬墓。墓室後方鑲嵌一塊青石質地墓碑,上刻“道光二十四年吉旦”、“皇清妣丘尼諱道福道連之墓”、“孝徒花前花秀仝立”。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宋代鹽業遺址

遺址位於蛇山西麓。2018年5月,環山小學玉瀾河校區建設施工中發現較多紅燒土遺物。隨後,市文管會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入,同年8月,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人員受託進場開展考古發掘。

考古發現石砌水池1個,淋滷坑、坯料坑等各類灰坑9個,方形灶址2座,其他灶類坑6座,柱洞2個。出土大量各類支腳、板狀燒土塊、灶篦類燒土塊等,並共出有龍泉窯青瓷碗、黑釉盞、芒口碗、缸、銅錢、石磨盤及磚瓦等各類文化遺物。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考古發掘完畢後填土回埋,仍建設學校,今為校園餐廳。遺址在校園裡最為理想的,當時應該稍作設計調整,保留遺址,給學生作展示學習,將很大程度提升青少年的人文情懷。

清雍正六年(1728),玉環展復廳治,境內製鹽地在南鄉四、五度(原三十六都)濱海一帶,時有塘洋、後峧2場及上礁頭塘煎鹽曬灰,置煎灶18座,每灶4鍋,濾滷煎鹽。灶戶編入保甲,並灶聚煎。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關廟,現併入塘垟宮。看門面很有歷史感 ,應為《玉環廳志》上記載的莊相公廟。民國時代一度用作學校和鄉政府。

老人很強調關廟、三官堂只是村廟,而塘垟宮是鄉廟,信眾遍及各鄉。而塘垟街很早就從清朝第三街淪為村街。相傳當時,礁頭、後蛟、下陡門漁民均來塘垟街售賣海鮮,地痞流氓圖利騷擾攤販,甚至踢翻籃頭盛具,漁民和小販們不堪其擾,相約遷移到陡門頭,陡門頭街就此崛起,而塘垟街開始沒落,至民國已成普通村街。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登上高山鳥瞰前塘垟,從前關帝廟外就是大海,現在,海已退到尚可望見的前方漩門三期,之間夾著大片的工業區廠房。左邊的市區,小高樓櫛比鱗次,相比早些年爬田螺基看下來窩在一堆的小鎮模樣,開始顯現小城市的氣質。參照廣陵南路和雙港路延展的圖景,可以預見前塘垟未來社群的模樣,只是希望在這嶄新的圖景中保留一點舊印,為這即將到來的新社群增添幾分溫度。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前塘垟,最後的紀念

備註:

1。塘垟宮介紹摘錄自前宮上牆資料,作者不詳,據說為阮老師。

2。眾福庵提供的照片翻拍,文字見《玉環文物概覽》第38頁。

3|4。作者:劉團徽,《浙江玉環前塘垟宋代鹽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中期報告》

文字:風子

攝影:風子

助理:林佳豪

編輯:Boo

TAG: 玉環前塘夫人塘洋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