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十八行村的7大待解之謎

清晨,村內雄雞爭鳴,朝陽冉冉升起。文昌十八行村一戶人家的木門“吱呀……”一聲開了,臥在門外辛勤守夜的黑犬興奮地搖起尾巴,用頭部蹭著主人的腿撒嬌。54歲的戶主林方匯帶著滿足的笑容,回首望自家長達80多米的宅院,前後8道門已經全部開啟,金色的陽光如頑皮的孩子一樣在樹梢和屋簷上跳躍。

2014年7月18日的那場強颱風,曾重創文昌諸多村莊,然而,位於會文鎮的十八行村卻堪稱“風過無痕”。“我們村的房子結實著呢,瓦都沒掉一片。”林方匯說,感覺那天的颱風在高處盤旋,樹梢在瘋狂舞動,瓦屋卻未受影響。

這是一座神秘的村莊,高牆深院,青磚黛瓦,飛簷翹角,蘊含幾多明代雅韻、清朝風騷。

有人說,從車水馬龍的城市走進文昌十八行村,彷彿進入了一座明清古城,有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有人說,彷彿從顏色鮮亮的五彩世界走進了一張老舊的黑白照片裡面,時間在這裡像是凝固了一般,所有的一切都慢了下來。

有人說,進村有點像行走在城牆間,整個村莊似一座古城遺址。

陌生的旅人從四面八方而來,揣著一肚子的問號離開,村口為什麼擺石鼓?這一帶到底有多少間“九牧堂”?村莊依扇形規劃有何講究?這些待解之謎足以令人魂牽夢縈。

疑問1:村莊為何呈扇形?

慕名來參觀文昌市會文鎮十八行村的客人們,總是先問:這裡為什麼叫十八行村?

“因為這裡的住宅一共有十八行,故得名十八行村。”村人熱情地帶著大家參觀,每個院落都是狹長的,各家的院落高低有序、筆直劃一,各家院落內,每座房屋正門相通、連成一體。每兩個院落之間形成一條小巷,以扇形結構排開。

有趣的是,外來的遊客感覺走了很遠的路,沒想到,走著走著,全都回到了村口。

各家各戶院落構造大致相同,一樣的高牆深院,一樣的青磚黛瓦,一樣的飛簷翹角,一樣的石板小徑,恰似一座巨大的迷宮。

十八行村流傳著這麼一個善意的笑話:有一位剛嫁入的新娘,出去串門之後準備回家,哪知道在各條巷子裡穿來穿去,認不得歸家路。這時剛好碰到村裡有一位路過的年輕男子,按老規矩,新嫁娘低頭問路,不敢正眼瞧這位男子。哪知這位男子一把牽過她的手,“來來來,我帶你去我家。”原來,這位年輕男子便是她家中的夫君。

十八行院落呈扇形分佈,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有特殊的講究?

“所有院子都是多進式的,短的有兩進,最長七進,總共有十八行這樣的多進式老宅,村子因此得名。”十八行村隸屬湖豐村委會管轄,曾任湖豐村黨支部書記的林運椿,對村史頗有研究。據他介紹,十八行村始祖從福建遷來,已有600多年曆史。260多年前,當初從福建遷移到這裡的林姓先祖只建了一行老宅,後來子孫多了,房子住不下,就將周圍的地分給子孫們,讓他們自己建房居住。兄弟們不願分開住得太遠,便按照先祖的建房模式緊靠這一行院落建起新房,從明朝到清末,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十八行格局。有些老宅後來也翻修過,但是都遵從先輩,在原房基礎上小修小補。

在居於第十二行的林方匯家的院子裡,從最前面的屋子回首望去,四進老宅前後共8道門全部開啟的時候,門框呈一條直線,中間沒有影壁以及任何障礙物,視線通透。“這種建築格局,寓意著兄弟同心鄰里不欺。”林運椿說,每行院子住的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兄弟輩直系親屬,在“行”的中軸線上,每進房屋的正廳前後大門都要對齊,寬度統一,以示同心;而“行”與“行”的住宅間,同輩的房屋必須高度相等,以示鄰里相互平等。每行院落間都留有一定間距,形成村巷,是各戶人家出入的主要通道。這種佈局使宅子之間相互分開保持獨立,卻又阡陌相連。

疑問2:誰踩過村口的上馬石?

一群小夥伴在村口玩耍。他們一遍遍地從兩尺多高的上馬石頂端往下跳,發出樂呵呵的笑聲。

村口擺有兩塊上馬石和一對抱鼓石,它們不知在風雨中靜靜地坐了多少年,仍然儲存完好。特別是那一對抱鼓石,美觀大方,非常引人注目,上呈鼓形,鼓下為蓮花座。鼓面直徑約1米。

文昌十八行村的7大待解之謎

據介紹,古代的大戶人家,在宅門前常設定兩塊巨石,一塊為上馬石,一塊為下馬石,下馬石因語言禁忌,故同稱上馬石。

抱鼓石,在古代大多豎立在官府門前,是古人身份的重要標誌,是中國宅門“非貴即富”的門第符號,是最能標誌屋主等級差別和身份地位的裝飾品。

這些器物,足以讓人遙想當年村頭紅翎相映、貴人衣錦還鄉的盛況。村裡人稱,上馬石和抱鼓石是由清初時期曾在江西高安縣任知縣的林運鑫在世時所用。除他之外,還有誰踩過這裡的上馬石,他們駛向了什麼樣的前程?這些資訊都有待進一步考證。

疑問3:石制蓮花缸有何用途?

村口,有幾尊1米多高的石制大水缸,缸底、周邊浮雕雖有些斑駁不清,仰狀蓮花紋卻依稀可辨。村民們對水缸古時的用途眾說紛紜,有人說是餵馬的水槽,也有人說是古時的消防器具。在一束花叢下,有一口石缸,高1米餘,面上淺浮雕荷花形紋飾,有出水芙蓉之美。有人猜測這是用來養魚的,也有人說,這是一個浴缸。古代的人是怎麼用它來洗澡的呢?不會嫌硌得慌嗎?還有,1米多的高度,按照海南人普遍的身高,沒有墊腳物,是怎麼進到缸裡的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疑問4:到底有多少間“九牧堂”?

在十八行村,林方匯家的老宅是最有名的“古董”。據專家考證,這間名為“九牧堂”的古宅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房梁、主體結構至今仍然保持著數百年前的原貌。這些年來,村裡人經歷過很多次洪水災害、颱風災害,“九牧堂”卻一直安然無恙。

文昌十八行村的7大待解之謎

不少專家、學者造訪過這一村莊,其中包括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的建築專家。專家們認為,這間坐南向北的老宅,第一進明間用了26路瓦,次間用了13路瓦,用材十分厚重,在海南很少見。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這間屋子主人當年的身份與富足。

支撐著樑架的圓形木柱早因年代久遠褪掉了表層的光亮,就連它腳下的石柱也因歲月的侵蝕而苔跡斑斑,唯有那描繪於窗門拱處的壁畫殘留的幾縷彩色,訴說著這屋子曾有的繁華。

據村裡老人講述,十八行村都是林氏後人,九牧堂這個堂號來自於唐代。其先祖是在明朝正統年間從福建莆田遷來的,閩林始祖林祿的孫子林披,有9個兒子,都官居刺史(又稱州牧),門庭顯赫,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為其堂號。

林氏後人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先,在建好房屋後都會掛上“九牧堂”或“九牧世家”的牌匾。他們並非全部都在這個村居住,周邊也有一些村莊的林姓人家掛有“九牧世家”之類的牌匾,會文鎮到底有多少“九牧堂”?誰都沒統計過。

單林方匯家,就有兩處“九牧堂”,同樣的格局,同樣的牌匾。只是,一間維持古舊原貌,一間是經過翻修後的宅子,它在保持原有面貌的基礎上,少了一些滄桑,添了幾許潔淨,林家人稱其為“複製品”。

林方匯說,最為古舊的這間“九牧堂”曾被祖先捐贈出來,當作供子弟們讀書識字的私塾。十八行村還曾把重視教育這條寫入了村規。當地村民一到6歲就被家裡送去讀書。當年的村規明確規定,適齡的家族子弟必須要送到祠堂或私塾讀書,如果有哪家的父親不把孩子送去讀書的話,除了被村人看不起外,死後他自己的牌位也不能被放入祠堂,這是一種很嚴厲的懲罰。今天的十八行村同樣有很多人考上大學,走上知識改變命運之路。

疑問5:兩間房內為何要開一小門?

林方匯家的老宅“九牧堂”擁有對稱式的一廳二房。令遊客詫異的是,一間大的臥屋中間有牆,被刻意隔成了兩小間,兩間屋子中間有道小門,寬約60釐米,只能容人側身而過。這道小門有何用途?

文昌十八行村的7大待解之謎

據當地人介紹,會文鎮有很多老房子都保持這一風格,臥屋用磚頭或木板隔成有門相通的兩部分,分別稱為“房號”與“上房”。當地人的兒子娶媳婦時,再窮困的人家,也要打製兩張床及購置兩張床的被褥,分別放置於“上房”與“房號”內。不像北方人,結婚時新房裡只有一張新床,一床被褥。在海南,不管關了門夫妻是單睡還是雙睡,外人所看到的是夫妻同房不同床。新娘為人之母后,和孩子住在一間房內,丈夫住另一間房。中間有小門相通。這種把臥屋分為“上房”“房號”的民俗,據說是保持了閩南的民俗。

疑問6:百年“九牧堂”用何材料鋪地板?

林方匯家所居住的“九牧堂”,牆面和瓦面上都長出了厚厚的青苔,廊柱已被蟲蛀得斑斑駁駁,但牆壁至今依舊堅固。老屋如同一位蒼老而硬朗的老人,用它的歲月滄桑與人做著無聲的交談。

令人驚訝的是,腳下所踩的地板潔淨而平整,俯首仔細觀察,地板上有很多蜂窩狀小孔,如同海邊礁石一樣。林方匯說,鋪地板所用的材料與眾不同,是從海里採來硨磲、珊瑚礁,然後用海南花黎木將其燒成粉末,再經特殊手法打成地板。在製作過程中,到底有什麼訣竅?現已難以考證。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喜歡在九牧堂玩,現在我都40來歲了,這間房子裡的地板一點都沒有變化。”在該村長大的林陽笑言,照現在的演算法,修建這座九牧堂的成本是難以想像的。

文昌十八行村的7大待解之謎

疑問7:有多少傳統習俗需守護?

本省農村常見的水泥鋼筋建成的漂亮小樓,在十八行村難覓其蹤。是因為村子貧困嗎?絕對不是!

文昌十八行村的7大待解之謎

“很多村莊都建起了現代化的小樓房,我們村的父老鄉親卻最愛這樣古色古香的建築,正是由於村民的愛護和刻意保護,古宅才一直保持原狀。”林陽說。十八行村的村民大多為林姓,現有66戶。村中的居住人口較少。清末和民國初年,村裡陸續有人遠渡重洋,去南洋(東南亞)謀生。因該村有半數人口僑居海外,90%的村民是僑眷。

就連一些習俗,也被村民刻意守護和繼承著。比如說,每年春節前,在外務工的男人都回家,女人們更是從早忙到晚。

每年正月初十之前,許多華僑都會不遠萬里趕回家鄉,參加祭祖大典。儀式很隆重,烤豬、烤雞、烤鴨自然不能少,更重要的是,所有禮節都遵從舊制,參加典禮的人穿戴古人衣飾。

參觀當地村民住宅的大堂時,記者注意到,儘管已經使用了電燈,在每家的大堂裡卻仍然掛著一盞造型典雅生著銅鏽的油燈,每盞燈幾乎懸掛在同一位置。每逢春節等傳統節日,村裡散落在外的一些華僑和外出打工的家人紛紛歸來,家家戶戶門前還會掛起大紅燈籠,在一年的初始飄揚出十足的喜慶團圓的味道。

2010年,十八行村村被國家住建局和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據會文鎮負責宣傳的幹部張戀介紹,當地政府計劃撥出一部分經費,維修那間最古老的九牧堂,目前正在制訂維修方案,力求維持原貌。

“我們村有太多故事可以挖掘,我們渴望能對十八行村的文化歷史進行考證和整理。”在該村長大的林陽現在旅遊界工作,他渴望美麗的家鄉能夠為更多人所知。

文昌市會文鎮十八行村自駕路線

經文昌市區至會文鎮,從會文鎮出發,一路西行駛上水泥硬板路,駕車五公里約十分鐘,即可到達湖豐村委會管轄的十八行村。

TAG: 行村九牧堂十八老宅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