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一幟的莆陽名勝志(上)

獨樹一幟的莆陽名勝志(上)

2022年2月16日《莆田僑鄉時報》文獻名邦04版

獨樹一幟的莆陽名勝志(上)

獨樹一幟的莆陽名勝志(上)

——林登名《莆輿紀勝》介紹

獨樹一幟的莆陽名勝志(上)

《莆輿紀勝》是明代旅遊家林登名編撰的一部莆田全境名勝志和遊記。記述莆仙地區的主要名勝古跡及其遊蹤,為莆田現存唯一的古代名勝志和遊記文學專集。輿:輿地,引申為疆域。從其書所紀的地域看,包括明興化府的莆田、仙遊和原興化縣三邑,故“莆輿”是個大莆田的概念,而非單指莆田一縣。在莆田文化史上,《莆輿紀勝》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著述。是研究明代莆田地區歷史地理和旅遊事業的珍貴文獻,具有較高的歷史和學術價值。

作者林登名簡介

《莆輿紀勝》作者林登名,字方策,號季榕,自署“澗東季子”。明興化府莆田城關人。生卒年不詳,考其遊記所載年月,為明萬曆前後人,同著名旅遊家徐霞客,差不多是同一時期的人。出身士宦名門,家族文風鼎盛。曾祖林富,弘治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制兩廣。父林兆珂,字孟鳴,為著名“三一教”教主林兆恩之堂弟。萬曆進士,官終安慶知府。後家居鍵戶讀書,著述頗豐,編《林子(兆恩)全集》等。

莆郡舊志對林登名未嘗立傳,故對其生平事蹟所知甚少。據其表兄黃起龍、從子林齊聖《序》,初為莆邑增生,“慨然有司馬遷窺九疑、浮湘沅之志”,前半生忙於注籍、供職等仕途之事。嘗遊歷齊魯、宋衛、吳越之墟,後歸隱漁滄溪澗東山(今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讀書於屋中,嗜古勝遊。“飲食起居,與山為接,暇則走深叢,窮迴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有得而歸,隨紀其勝。興之所至,足能供之;足之所至,筆與舌又能傳之。”所作《莆輿紀勝》,不僅是一部莆陽名勝志,同時亦是一部充滿文學情趣的旅遊文學作品。在莆田文化史上具有開創性的地位。

林登名精通地理、勘輿和釋學,平心善事,嘗倡建漁滄橋,捐租創祀德祠,熱心於桑梓鄉務。卒年七十二歲。著有《莆輿紀勝》九卷,附錄一卷。據載另有《澗東雜誌》及《山居閒考》等著述。

獨樹一幟的莆陽名勝志(上)

筆者研究了林登名與徐霞客的生平事蹟極其著述,基於林登名與徐霞客同是明萬曆間人,有著類似的家庭背景與人生經歷,同徐霞客一樣熱心旅遊考察事業。徐霞客在旅途中皆有日記,忠實記述所見所聞和考察所得,後人整理為《徐霞客遊記》傳世。林登名之遊,亦是“有得而歸,隨記其勝。”手撰旅遊考察日記《莆輿紀勝》傳世。故奉之為“莆田徐霞客”。這絕非附麗名家藉以揚名,而是基於史實的類比與評價。林登名同徐霞客一樣,是個鍾情旅遊考察事業,不畏艱險,探奇攬勝的有志之士。徐霞客遨遊的是中國大地,林登名則幾乎遍遊了吾莆山川名勝。所著遊記,亦比著名的《徐霞客遊記》早了158年。只是後人對其人其事缺少必要的瞭解與宣揚罷了。

《莆輿紀勝》的主要內容與特色

《莆輿紀勝》,是一部記載莆地名勝的專著。他全面、系統、完整地記述了莆陽山川形勝、歷史文化,及其遊蹤。內容真實而生動,文筆簡練而多彩。顯示了作家的博聞卓識,健筆雄文,及其對故土河山的熱愛,對旅遊事業的鐘情。全書共九卷,附錄一卷,約三萬二千餘言。《莆輿紀勝》為林登名的代表作。

(一)《莆輿紀勝》是莆田專題記述莆田山川景觀的名勝志。

01

《莆輿紀勝》逐條記載了莆田的主要名勝古蹟,可謂莆田名勝大觀。《莆輿紀勝》以郡城為中心,按地域區位,記述莆田北境(興化縣及涵江)、西境(仙遊)、東海(沿海)、及莆田近郭、平原河網地區的名山秀水。計載名山83座,溪流26條,莆仙大地的名山名水,基本上囊括一盡。對某些著名的景觀,如九鯉湖瀑布,則以“志略”獨立一卷詳加記述。所有條目,舉凡地理位置、名稱沿革、景觀特色、名人遺事、故老傳說等,依其實際情況酌情記述。全書編排有序,結構合理,內容豐富,成為一部名副其實的莆陽名勝志,一些條目與內容為現有郡縣山川輿地志所闕,可謂一部完整的莆田名勝大觀,景觀總集。

據《莆輿紀勝》記載,林登名先後遊觀了莆城近郊的暢山、東坡山、烏石山、天馬山、鳳凰山、大象峰、石室巖、彌陀巖、州峰(太平山)、梅峰,和小西湖、智泉、羊獅峰、鍾潭、龜山、長基嶺等名勝,以及延壽溪、碧瀨溪、徐潭、白水塘(白塘)、木蘭溪、清江、東華江等舟遊之勝。還遊覽了莆田北境遠山東山、薌林山、棋山,近山囊山、福平山、紫霄巖、九華山;西北境遠山越王峰、瑞雲峰、永興巖;沿海城山、壺公山、雙髻山、嵩山、大蚶山、紫霄洞以及小嶼等。又特赴仙遊遊覽了九鯉湖、麥斜巖、南湖巖、蔡溪巖、石所山、九座山、大飛山、楓亭豹眠等名勝古蹟。

他登山攀嶺,涉溪浮海,探奇攬勝,真可謂健遊不倦,無遠不至。大凡莆仙的主要名山秀水,名勝古蹟,都留下了他的足印。本書所記載的山川名勝,林登名雖未全都遊覽過,但其中大多數勝蹟,無疑是慕名往遊,親身所歷,否則是難有如此真詳而生動的記述。

02

對於莆田山水奇觀,林登名有個總體評估,認為“莆之山水,多以水石見奇。水石之勝,舊邑西南,仙邑之東北境為最。舊邑之勝,其旋瀨峻流,可目注而神留者不勝紀,而九鯉為最。”(卷三《鯉湖志略》)

對境內同類景觀亦有獨到的比較和評價。如他遊壺山認為,八閩山水,稱奇特瑰偉,則首武夷。壺山誠不及武夷。若眺望無際,海外奇觀,夷國錯列,島嶼有無,煙濤浩渺之間,盡收眼中,似可覽眺宇覆之半。則壺山一峰,固已吞武夷八九於胸中而不芥蒂也。(卷六《東海名山》)指出了壺山覽眺海外奇觀的長處。

他對莆田縣黃石城山的記述和評價,可謂獵奇覽勝的一個典型。曰:“莆山覽眺多奇,而城山尤奇。山有二十四面,莆諸山或得二三,或得六七,而城山獨全收也。”“推開明窗,則田園高下,人煙湊集,山峰海島,東南北之奇無不盡收也。”(卷六《東海名山》)

而莆城州峰之春臺,更是以自然與人文雙重景觀據勢獨異。登臺覽眺,不獨東海壯觀,北山雄鎮,八壺之特起,三江之扼要,湖山映帶,海光出沒之奇,且城邑之壯麗,民居之儔處,一覽而全收。田疇之環布,人民之疾苦,咫尺千里,亦莫可逃匿。太守廖剛以此臺省民艱,而獨冠他峰也。(卷八《近郭紀勝》)這是頗有見地的。

03

《莆輿紀勝》提出了帶有個性的旅遊理念。林登名從長期的旅遊實踐中,形成了若干獨特的旅遊理念,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他對於山川景觀的成因,有所探索。認為天地之氣骨精液,峙為山,流為水,吐為文章,產為神仙豪傑。而山之不一貌也,水之不一情也,文章之不一怪也,神仙豪傑之不可端倪也,皆理之自然,氣骨精液之不得不然。而山水之不相沿而相通也,神仙豪傑文章之不相蒙而相映也,又不得不然者也歸於自然。他精闢地指出,“遊之趣,或以怪麗,或以清幽,猶文詞家,取奇取平,各盡其妙耳。鯉湖、麥斜,相去只在數里間,各得其勝致。……鯉湖以泉石勝,九漈逐流而下,觸目無不奇也。麥斜以崇聳勝,兩洞躡磴而上,覽眺無不妙也。”(卷四《西境名山》)

從其一生遊蹤看,他是熱衷於“取奇”的。在他的心目中和筆下,景觀之奇特,可謂異彩紛呈。山奇水奇、石奇洞奇,海奇島奇,天奇雲奇,木奇花奇,乃至於人奇(陳茂烈廉貧)事奇(廖剛春臺省民艱),民俗之奇(放水燈)等等,不一而足,極盡天下之奇觀。

在舟遊莆城近郭暢山時,推崇唐柳宗元的“曠如(開闊貌)”與“奧如(深奧貌)”的境界。指出:“莆固負山而臨海,深山溪壑之中,灌木陰翳,溪山迴合,境之奧也,而鮮有其曠;臨海諸峰,既寡樹木,一望廣遠,境之曠也,而無其奧。暢山出郭北,浮舟三四里間,獨兼二者之勝。山下,水一帶廣闊靜深,一望洋洋,曠如也;兩岸古木繁陰,垂垂映水,青碧沉沉,系舟樹下,於曠中而兼得其奧也。”(卷七《舟遊紀勝》)

在遊城西彌陀巖時,又提出一種“簡妙(簡約巧妙)”的理念。曰“遊者皆取其遠望,而予獨賞其簡妙。從禪堂眺望,一近山橫前案,一壺公,一遠山,一區海,玄遠中何等簡妙!”(卷八《近郭紀勝》)

這些理念,乃是他長期旅遊生涯實踐的心得總結,無疑具有理論上的意義。總而言之,林登名之遊,並不隨心所欲,四處出擊,淺嘗輒止,而是在尋奇賞勝中,追求一種雅趣和意境。林登名是一個追求雅趣的理智旅遊家。

獨樹一幟的莆陽名勝志(上)

(二)《莆輿紀勝》亦是一部莆田古代《地理志》。

《莆輿紀勝》在紀遊的同時,對全莆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亦有較為詳細的記載,故亦可視之為一部莆田《地理志》。

01

《莆輿紀勝》詳盡記載莆田的山川形勢。在分條記載境內名山勝水後,又對全境的山川形勢作了專題考證,並以《山川考原》專卷分題記載。對莆田山川的形勢及其源流,作了全面明晰的疏理,同時對境內重要的溪江湖塘,如木蘭溪、九鯉湖、華江、白水塘、班尾河等分條詳載。猶如一幅山川形勢總圖,填補了現有史志《輿地志》所缺,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為構建莆田地理學做出了貢獻。

02

《莆輿紀勝》的地名考證。《莆輿紀勝》全書,對二十多處山川的命名一一作了考辨。如壺山:“《九域志》:昔有隱者遇一老人,邀至絕頂,見宮闕臺殿,似非人間,曰:‘此壺中日月也。’”故名“壺山’。或曰,古有陳、胡二真人,陳隱北山,故名‘陳巖’,胡隱南山,故名‘胡公’,後人改‘胡’為‘壺’。”如太平山:“太平山取名,或以為祖師讖語,或以為九仙靈蹟;山下之南,州峰有‘太平社’雲。或曰:‘皆非也,軍治始於宋太平興國,因以名山也。天馬、大象以形紀,太平以年紀也。”

03

記載莆城的地理優勢和城建史。《太平山》條載,太平山左一支入城為烏石山,右一支入城為梅峰,而壺山抱之,又如許曠闊景界。細思之類神工之佈置,宋段知軍擇此,其必有巨識者。稽其創始,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詔自遊洋移軍治於莆田,從轉運使楊克讓之請也。其時版築草創,覆茅以居而己。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始高築一丈五尺,基厚半之,引北澗水為壕,而立五門。紹定三年(公元1230年),知軍趙汝固圖竟厥功,知軍曾用虎繼之,益市木石,核工徒,城始告成也。

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指揮程升奏請闢城,始越舊壕,跨烏石山而東下,合延袤一十一里,週二千八百三十丈,高二丈四尺,表裡砌以石,新開北門曰“拱辰”,廢“寧真”,改西門,立水關門,以東通舟楫。城外壕池,引使華陂、綬溪、木蘭水,諸水朝拱太平山若帶。

04

記載地理變遷等自然現象。

《莆輿紀勝》對莆田的地理變遷現象有所記述。卷六《嵩山》條載:“嵩山在海中,象山一路通之,其平如砥。陟山而登其巔,四面皆海,惟象山一路,杳如一線耳。”《大蚶山》條:“大蚶山,在奉國裡大海上,其山崒嵂環翠如列幛。”而今嵩山、大蚶山皆在陸地上了。卷八《近郭紀勝》記述州峰、烏石山、梅峰、小西湖的良好自然生態環境,如今早已面目全非了。卷七《華江》條,詳細記載了龍捲風的異常氣象,殊為珍貴。

綜上所述,《莆輿紀勝》全書包含了地形地貌、山川形勢、地名沿革、城市建設等大量涉及自然地理學要素及人文地理(見下文)的內容,故堪稱一部文采斐然的《莆田地理志》。

END

TAG: 莆田輿紀勝林登名名勝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