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何處覓:《桃花源記》極可能是廣告軟文

世外桃源何處覓:《桃花源記》極可能是廣告軟文

《桃花源記》意境圖

湖南常德桃花源旅遊區日前成功晉級國家5A級旅遊景區,引發了新一輪桃花源原型之爭。在重慶酉陽,有人甚至打算推動將酉陽更名武陵,以證明酉陽桃花源為“真跡”。全國以桃花源命名的景區,據說有數十家之多,都自稱是晉代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寫的桃花源。由於常德桃花源更接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辭海》和《詞源》等權威工具書中,都將常德桃花源註釋為“世外桃源”真跡地。

常德位於沅水下游,楚國和秦代時屬黔中郡,西漢改為武陵郡,曾是武陵蠻(又稱五溪蠻)聚居區。桃花源位於常德市桃源縣西南約15公里處,南倚巍巍武陵,北臨滔滔沅水,以山水田園之美、寺觀亭閣之盛、詩文碑刻之豐,歷史傳說之奇著稱。桃花源主體景觀包括桃仙嶺、桃源山、桃花山和秦人村四處,現存古蹟有淵明祠、佳致碑、菊園、方竹亭、集賢祠、桃花觀、躡風亭、水源亭、千丘田、纜船洲以及歷代文人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牧、劉禹錫、韓愈、陸游、蘇軾等留下的題詠碑刻等。桃花源古建築群於2006年5月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世外桃源何處覓:《桃花源記》極可能是廣告軟文

《桃花源記》意境圖

雖然被權威工具書認定為“世外桃源”真跡地,可那遁世離群的生活場景,除了陶淵明筆下的漁人之外,再也沒有別的人見過。因此,“世外桃源”是否真的存在,始終是個有爭議的話題。支持者認為,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時期,武陵山區可能存在許多與世隔絕的村落,漁人所見的“世外桃源”確實存在。反對者認為,“世外桃源”是陶淵明心中構築的一個烏托邦,實際上並不存在。陶淵明寫作《桃花源記》,意在透過描繪桃花源安居樂業、自由平等的生活,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還有人認為,“世外桃源”只是漁人做了一個夢而已。

其實,想弄清“世外桃源”是否真的存在也不難。考察常德道教史和陶淵明寫作《桃花源記》的真實動機,就能發現一些端倪。史料記載,早在東漢時期,道教就傳入了常德。東漢武陵郡有位叫黃敬的道士,曾任州部從事,後棄世學道於霍山,又入嵩山專門從事修煉,行服氣之法,傳說活了兩百多歲。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武陵人黃道真棄俗,隱居高吾山學道。雖然漁人進入桃花源是在東晉太元年間(376-396年),比黃道真學道時間晚了近百年,但民間傳說堅稱黃道真就是進入桃花源的那位漁人。民間傳說不見得真實,但桃花源一帶在兩晉時期已成為道教聖地,卻是實情。西晉泰始年間(265-274年),桃源山上就建有道觀“真源觀”。東晉建武元年(317年)又建了“黃龍觀”。其後,桃源山洞被列為道教第三十五洞天,桃源綠蘿山被列為道教第四十六福地。

世外桃源何處覓:《桃花源記》極可能是廣告軟文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

再來看《桃花源記》,不難發現漁人所見的“世外桃源”,與道教所勾畫的神仙世界,頗有幾分相似之處。桃花源中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在戰亂叢生的東晉,現實世界裡幾乎不可能存在這種和諧場景。更離奇的是,桃花源中的男女衣著,居然悉如外人。如果真如他們所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那麼他們應該沿襲秦代的衣著才對,怎麼可能跟外面的世人完全一樣呢?因此,陶淵明所描繪的“世外桃源”,極有可能脫胎於道教的神仙世界。

那麼,陶淵明為什麼要記錄這個“世外桃源”呢?當然是替道教做宣傳。陶淵明家族從陶侃時起,就與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晉書·陶侃傳》記載,陶侃的父母去世時,都曾有神仙來弔唁。到了梁朝,著名道士陶景弘在道書中乾脆宣佈陶侃死後成了神仙,仍然在仙界帶兵。傳聞或是捕風捉影,但也表明陶侃確實與道教關係密切。陶侃的後代中,其孫陶淡、曾孫陶烜都是道士,陶淡、陶烜叔侄倆曾在長沙瀏陽河畔的臨湘山結廬修道,後羽化成仙。人們於是在臨湘山修陶公廟供奉其肉身。陶淵明也是陶侃的曾孫,雖然未入道,卻深受道教影響。如他在《讀山海經》中寫道:“在世無所須,唯酒與長年。”便流露出對長生不老的渴望。所以,陶淵明作《桃花源記》為道教做宣傳,當在情理之中。

道教的神仙世界,完全是憑空想象出來的。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自然也不存在。不過,當道教的神秘色彩褪去之後,“世外桃源”依然留給了人們無限遐想。(文/謝志東)

世外桃源何處覓:《桃花源記》極可能是廣告軟文

尋夢桃花源

TAG: 桃花源陶淵明世外桃源道教桃花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