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泱烏泱的毛中人,這口古井,你記得否?

近日在《今日頭條》裡,我看到一位毛中校友寫的四十年後重返母校的感慨:母校的變化令人吃驚,讓人陌生,只有一棵老樹和一口古井依在,引人聯想,叫人流連。

烏泱烏泱的毛中人,這口古井,你記得否?

是的,我也有同感。四十年前的那一排排整齊的灰瓦白牆教室,那四合院似的學生寢室和食堂看不到了;那人工拉繩敲擊的清脆迴響的鐘聲,那吹哨代操的喊聲也聽不到了;一切都變得那麼神速,變得那麼徹底!

但,說起那口古井我更有共鳴。

“井“字方而圓,寥寥四筆,方圓融合。井應該是人類開始定居生活時就出現了,它是人們生活的依賴,是人們家園的組成部分。在《論衡》中就記載著這樣一首歌謠:“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井而飲,耕田而食”。它展示出農耕時代上古先民的幸福生活場景,詮釋出原始的自由安閒、自給自足的簡單快樂。井不會像泉水一樣自然而生,是人類征服自然的產物。有井的地方就有人煙,反之,有人煙的地方也一定會有井。

烏泱烏泱的毛中人,這口古井,你記得否?

烏泱烏泱的毛中人,這口古井,你記得否?

這種農耕文化在中國沿續很久,毛坦廠古鎮的“家家有庭院,戶戶有水井“的民居特色,就是這種文化傳承的體現。毛坦廠鎮四面群山,中間是沖積平原,因而地下水特別豐富,所以每家都在庭院裡打口水井,方便生活。由於這裡特殊的地理環境,毛坦廠人打水井十分簡易,只要兩個內行的人協作,一天就能打出一口井來。

我當年在毛中工作時,就請了兩名打井人員在自家小院裡打口水井。他們先從大河裡拉來一車較大的鵝卵石,然後開挖。因地下全是流沙,為防止流沙崩塌,採用挖一層,用石交錯鋪一圈的特殊工序,這樣一直挖鋪下去,等到近兩米深時,就算挖好了。然後上來,把井口用磚和水泥做個圈欄,就宣佈大功告成了。第二天一看,井水有一米多深,清澈見底,藍天白雲倒映在井水中,令人心情愉悅。現在我又背井離鄉,也不知它的命運如何了。

毛坦廠中學的這口古井是比較大的,在毛中創立之前就有了。當時是毛坦廠黃家大茶行,也可能是兼顧生產和消防用水,打了一口比較大的井。一九三九年,這個茶行改為學校用房,這口水井就變成了毛中的“古井”了。

自從有了學校,這口古井也開始“沸騰”起來了。井離男生宿舍較遠,但離女生宿舍很近。井臺的石板因為經年累月的踩來磨去,圓潤光滑,全然沒有石塊的生硬和稜角。井口一米左右,井身圓壁邊磊砌著一圈圈青卵石,石縫間生長著一叢叢水草,還附著一層綠色苔蘚,春夏秋冬,古井不受乾旱雨水影響,始終保持著同樣的水位線,不深不淺,終年豐盈。井的水溫也基本不變,冬天從井裡升起暖暖的熱氣,不用加溫就可使用,夏天又讓人感到無比的清涼。所以井臺邊上灑落了學子們多少美好時光,蕩起了他們多少歡聲笑語!

古井旁有一棵粗長的絲綿樹,此樹又韌又密,是過去刻木章的材料。學校在這棵樹2。5米高處的支桿上加一個寬鬆的鐵環,在這環下面吊掛一根又細又長的杉木,杉木的一端用鐵絲繫著一個石跎,杉木的另一端繫著一根竹竿,竹竿下面吊著一個木桶,這就是這口古井汲水的全部設施。既古老又特別,打起水來,既安全又省力。

烏泱烏泱的毛中人,這口古井,你記得否?

烏泱烏泱的毛中人,這口古井,你記得否?

每天一到早上或晚上,井旁就響起了吱悠吱悠的交響曲。用力把吊竿壓下去,把水桶直放井中,待空桶汲滿發出咕咚咕咚聲響後,便交錯著用雙水拉起吊竿,等另一頭跎石將要著地時,滿桶清澈的水隨著身子的直起便提到了井臺,然後把水倒進臉盆就開始洗涮了。打水的多是男生,女生在旁不好意思地等著分享,所以井邊洋溢著男幫女享的動人情意,有時也演繹著男尷女羞的難忘故事……

有一首小詩寫道:老井一口賦春秋,往事連綿語難休。醉是動情桶提水,人性主題心底流。

母校的古井就是這麼神奇,雖經百年的洗禮,仍井泉汨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滋潤著一代代莘莘學子。古井又是那麼德高,至今還保持著那旺盛的生命力,那無私堅韌的品質默默地激勵一茬一茬學子走好人生。

隨著現代化無孔不入的侵佔,由井而生的農耕文明逐步被現代都市排擠,人們對井的記憶彷彿一夜之間恍若隔世,“井“真的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

所以,毛中把這口校園古井保留下來,是保住了我們記憶的根脈,是保住了家國故園的美好情懷。伴隨歲月的積澱,水井的文化意義漸漸地超越了功能意義,成為一種因情景不同而文化意義不同的符號。

去年,毛中校長請我為古井取個名字,我不敢違囑,取名曰“源味古井”。用源頭的“源”字,表達源起、源本之意,並註釋為“臨井思源,懷德體味“,希望我們的後代皆能如此。(作者:張維權)

烏泱烏泱的毛中人,這口古井,你記得否?

點分享

烏泱烏泱的毛中人,這口古井,你記得否?

點點贊

烏泱烏泱的毛中人,這口古井,你記得否?

點在看

TAG: 古井毛中毛坦廠水井這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