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文|梧桐情

往期回顧

孝義人在朝鮮見聞

軍旅生活記

作者:張建文

我的家鄉山西省孝義市梧桐村,是個古老的村莊。相傳,戰國時期,魏將吳起在此屯兵鎮守西河,故名吳屯。此說可信,從周邊村莊村名大都與軍事有關,如前營、後營,王屯、尉屯、董屯,等等,即可佐證。吳屯歷代為軍事要衝和官行驛站。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縣誌記載:

“吳屯堡,高二丈,週迴五百七十步,東西門五座”。

村東有座佔地十多畝的大寺廟“崇相寺”,寺內植有梧桐樹,枝繁葉茂,村民取“家有梧桐樹,招得鳳凰來”之吉祥寓意,逐漸地把吳屯叫成了梧桐。到了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孝義縣誌上,“吳屯”已寫作“梧桐”,坊間民意被官方確認。

張建文|梧桐情

從兩千多年前走來的梧桐村,近些年來,隨著省級梧桐工業園區的蓬勃發展,隨著現代化的梧桐新區建設的完美收官,如今的梧桐古村,已十室九空。若干年以後,它必將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似乎已成不爭的定論。這是一種時代發展的必然。但作為世世代代居住於斯的我們,總有種戀戀之不捨。在此且憑藉我的印象和記憶中聽到的傳說,對六十多年前的梧桐古村面貌作一概述,藉以留住濃濃的懷鄉之情。

孝義南鄉一帶自古以來有俗語云:

“河梧桐,整下柵。”

說的就是,梧桐、下柵這兩個孝義縣城正南方向的縣境內最大的村莊在村舍佈局上的不同特點。下柵村是大而集中,梧桐村則是大而不規整,像“河灘一樣大攤開來”,卻又散而不分離,統分融合,綿延千年,頗具特色。

梧桐村莊南北長,東西窄,從村子的北端到南端,至少有兩千米左右,從東端到西端,也有近千米。村內分為五個居住片區,名稱是:神道巷、北頭、南頭、圪墶兒荷、沙灘頭。五個片區之間相互有多條村道相通,但各片之間房屋院落互不交叉,還間斷地有小塊耕地相隔。每個片區在村舍佈局上有各自的獨立性。

“神道巷”

居梧桐村的中心位置,是一條長500米左右的東西向街,有東西兩座門,皆為大型古磚劵砌門洞,門洞長約有10米。

“北頭”

在神道巷正北邊,有三條東西向街道,長度與神道巷接近。最北邊的叫正街,往南依次叫中街、后街。有東西兩個簡約式磚瓦門樓。

“南頭”

在神道巷東門外東南邊,街道呈有豁口的口字型,東西南北轉了個圈,街長在600米左右。西北向有一簡易磚瓦門。

“圪墶兒荷”

在神道巷正南稍微偏西,有三條南北向的街道,分別叫中街、東街、西街。中街東街各長500米左右,西街不足中街一半長,人稱“半道街”。圪墶兒荷中街有南北兩門,也是古磚劵砌門洞,但洞長僅及神道巷東西門的一半。東街上有南北兩個門,都是古磚劵砌,每個門洞上還建有高高的門樓,雕樑畫棟,十分精美。

“沙灘頭”

在南頭正南,圪墶兒荷東南,一條300米左右的南北向街,居住僅有二三十戶人家,但也有南北兩個磚劵砌洞門。

總之,梧桐村裡的幾個片區,村舍建築自成體系,各有各的街,各有各的門。北頭是唯一緊靠神道巷的,但卻把“正街”擺在村子的最北邊,與全村的中心——神道巷相臨的街反而稱之為“后街”,好像明顯地要表明你是你我是我的心態。在一個本來是以神道巷為中心逐步發展起來的村莊,卻形成這樣的相互聯通而又各成一體的特殊格局,何因使然,令人費解,也頗難考究。

還特別值得記述的是,梧桐村

有統有分

的特點,在寺廟建築上體現得更為鮮明。

梧桐村歷史上有十一個寺廟。

神道巷的東嶽廟、龍天廟,北頭的三教堂、觀音廟,南頭的大觀音廟(供奉三尊佛像)、小觀音廟(供奉一尊佛像)和姑子廟,圪墶兒荷的財神廟、觀音廟,沙灘頭的天地廟。寺廟文化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明。尤其在農村,幾乎是村村有寺廟。寺廟,既是農村的信仰場所,教育場所,還是公眾的活動場所和處理鄉村社事的辦公場所。所以,可以說,寺廟既是一個完整村莊的重要構件,也是一個獨立村莊的重要標誌。從各有各的廟這個狀況可以看出,歷史上梧桐村的幾個片區,儘管不各自稱“村”,卻是分而治之的,同時又相融在梧桐村這一“共同體”中。寺廟建設也是這樣。上述十一個廟,都建在與所在片區街道上,且均以類似“北頭的**廟”稱之,唯獨第十一個也是最大的“崇相寺”,建在遠離村莊幾百米的東邊空曠地帶上,屬於全村共有,大家都稱之為“俺梧桐的崇相寺”。很有意思的是,崇相寺也是最後消失的,直到1968年後才逐步被拆。似乎也在說明“越大越能扛”吧。從這十一個寺廟的佈局上也清晰可見梧桐村“統分結合”的大格局。在崇相寺東三百米左右的“官道“上,有一驛站,稱之“梧桐十里鋪”,院內有一個十米上下高的磚砌塔,名曰“文昌閣”,兼備官道驛站路標、瞭望臺之功用。這就更是梧桐村作為一個整體的官方標誌了。“往事越千年”。我們的先人,千餘年來,共享“梧桐”(在當地口語中,“梧桐”和“吳屯”同音)這個吉祥如意的村名,和美與共,融合前行,令人欽佩。還可提及的是,在梧桐村,有兩條季節性河渠,繞村而過,是耕地的重要水源。在其它地方,村民間因爭水而斗的事情屢見不鮮,但在梧桐,卻從來沒有任何相互衝突的記載和傳說。梧桐人以自己的智慧、品行、能力和勤勞,共同創造了富饒鄉村,為梧桐村贏得了孝義縣的米糧川之美譽。

1953年後,隨著農業合作化的興起,官方將梧桐村正式分為四個村,分別是:中梧桐村(神道巷),北梧桐村(北頭),東梧桐村(南頭),南梧桐村(圪墶兒荷、沙灘頭)。迄今已近七十年矣,但出了大梧桐,人們仍然只說自己是“梧桐人”。梧桐情,千年不變的家鄉情,已經融化在梧桐人的血脈之中……

更多人在讀

張建文|梧桐情

張建文|梧桐情

TAG: 梧桐神道寺廟北頭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