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六店牛王崗神墩遺址

點選“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2017年5月中旬的一天,我和劉堯明同志在開城鎮朱應富、童有兵的陪同下,乘車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由開城鎮向六店劉老自然村行進,去考察牛王崗神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牛王崗神墩遺址在開城鎮六店村,地處無為縣西部,永安河橫貫南北,水源充沛,水域面積廣闊,河、溝縱橫,水庫、池塘星羅棋佈。有山有圩,資源豐富,屬亞熱帶溼潤氣候,四季分明。路雖不遠,但卻是從平原向丘陵地形進發,越往六店,道路上下起伏的幅度越大。我在想,牛王崗古人類遺址附近在當年可能是茂密的森林,古人們在這片森林中開發出一片宜居的土地,生活、經營、繁衍。這塊土地一定有它的神奇與獨特之處,不然怎麼會被我們的祖先看中並開發呢?

說說六店牛王崗神墩遺址

不到一小時的山路,我們便到了牛王崗神墩遺址。它坐落在六店行政村南側約300米處。該遺址為一塊近似圓形的1—3 米高的墩形臺地,分佈面積約3000 平方米。在當地,人們稱之為“神墩”。它是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當遺址標本時定為商周時期遺址。後來在遺址表面採集到繩紋陶罐殘片及鬲足等標本,在一姓劉的村民家徵集到大小不一的石斧三枚。據這位農民介紹,這是十幾年前在遺址上挖出來的。考古專家根據石斧的形制分析,這些標本應該是新石器時代的遺物。所以,該遺址應該是新石器時代古人類居住的部落遺址。遺址是一座丘崗,東側有一口水塘,與渠道相通,乃是活水。六店至尚禮的公路自南向北穿崗而過把遺址切割成兩塊,崗子上農民已種上了莊稼。遠遠看去,遺址是一座小高地,周圍有小山崗連綿,似有圍護之勢。漫步丘崗,粗粗看過,也只不過是一片較高的山地而已,與周圍田地相比,並無特殊之處。

鎮文化站的童站長對牛王崗古人類遺址早有研究,他多次到遺址現場勘察,並小有收穫。從他提供的圖片看,找到了打磨精美的石刀、石斧、陶片,是一些具有明顯新石器時代特徵的文物。據專家考證,這裡確實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古人類生活生產的遺址。我們到遺址之前,曾經下過雨,所以,在遺址的溝溝坎坎中,也發現了一些紅陶和黑陶的碎片。在崗子的南側,一塊火紅的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過去挖了一下,翻出的紅土全是大火焙燒過,從中還找到一個紅陶器皿的座腳。由此可以想象出這裡大約是古人類燒製紅陶的地窖,或者是終年不息的火塘,供人們燒水做食物,儲存著驅獸取暖的不滅之火。試想,沒有足夠的溫度,不可能把泥土燒成紅色,沒有足夠長的時間,也不可能有如此厚度的紅土層。我一面踏勘,一面想象,我們的祖先在這裡如何生活、生產。

說說六店牛王崗神墩遺址

如今,在這石斧塊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上我們如此近距離,去體會當年無為古人類創造文明的情景,是多麼有意思的事情!大約兩萬年前,最後的冰河時期漸漸過去,居住在無為這塊土地上的古人類從寒冷中走出來,開始慢慢地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因為氣候日益變暖,森林植被蓬勃生長,使採集、漁獵生產有了較大發展。為了在新的環境中能生存下去,新的發明創造不斷出現,製作水平比舊石器時代更高。當年我們的祖先生活的這個地方,應該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六店地區丘陵起伏,河流環繞,原始森林覆蓋著大地,林中飛禽走獸,河流中逐浪遊弋的魚類,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森林和灌木又為人類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燃料。人類在開發出的居住地可以燒窯製作陶器,在居所的中央堆壘火塘,燒烤、煮制食物。終年不熄的火塘成為古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基本設施,它可以煮食、燒陶、驅獸、取暖,這也是人類文明的根本體現。

另外,我們的祖先在林地被開發的前提下,為逐漸發展的農業開墾更多的土地。人口的增加,食物多樣化的需要,漁獵已不能滿足部落的需求,於是,種植業、養殖業也逐漸地產生、發展。從遺址發掘的文物來看,從打磨精美的石刀、石斧等磨光石器到紅陶灰陶繩紋陶片,牛王崗的古人類部落已經有了生產、經營的分工,已經產生了最早的工具製造者,製陶燒窯者。可以想見,部落生產的工具除一部分供本部落使用之外,可能還將剩餘的產品與其他部落交換,換取自己部落急需的用品或食物之類。如果在發掘的文物中有石梭之類的話,那牛王崗的先祖們就可能會用樹皮、麻、桑等植物纖維,紡織出粗布來遮體保暖。這是人類進化史上了不起的成果。

牛王崗神墩遺址發現後,專家根據文物的特徵,認定它是新石器時代古人類居住地,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專案,並立碑保護。從遺址的規模推測,該部落的人口百人左右,而且文明程度較高。我們的先祖在這塊土地上,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業,收穫植物的果實和種子加以播種,期望收穫更多的產品,並馴養野生動物以供食用。他們不再只依賴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來源變得穩定。同時,農業的發展也使人類由逐水而居變為定居,節省下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其他的創造和經營。在此基礎上,先祖們生活得到進一步的改善,開始關注歌舞、繪畫等文化事業的發展,邁出人類文明可喜的新的一步。在遺址的高墩上,我和同事們思考著,議論著,大腦在天馬行空地想象。當年,我們的祖先們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生活、勞動,一定是充滿了歡樂的,歡樂中又有生活的艱辛,他們築巢為屋,遮風避雨,終年不熄的火塘為他們取暖、煮食。取之不盡的石材為他們製作工具,細膩的陶土和豐富的薪柴為他們燒製陶器。女人哺育子女,操持生計。那時,他們尚未形成家庭,而以部落群居,大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在部落中尊老愛幼,老人們得到贍養,孩子們得到撫育。部落裡相親相愛,過著原始的共產主義生活。白天,部落的男女分工勞作,為生活而操勞。夜晚,月色朦朧,部落中的青年男女們相約在花前月下,森林之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們會用原始的五音階來歌唱,用美麗動人的情歌來吸引自己鍾愛的配偶。他們在河湖中洗浴、暢遊,洗去一天勞動的疲憊,感受大自然的寬闊胸懷,用河湖之水按摩健美的體魄。這裡沒有鉤心鬥角、爾虞我詐,有的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樸素嚮往。他們的期望就是多多捕獵林中的野獸和河中的魚蝦,多多收穫刀耕火種得來的糧食,讓整個部落的人們得到精神和物質的享受,得到生活的滿足。

說說六店牛王崗神墩遺址

我在遐想,居住牛王崗的先人們,一定是我們無為人的先祖,也是長江流域今人的共同祖先。他們優秀的基因傳承下來,使我們無為人充滿了創新與冒險精神,無為人的聰明才智、吃苦耐勞、敢為人先的優秀品質,難道不是像牛王崗部落這樣的先人們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嗎?我想,這些先人是我們無為人真正的根,是值得我們世代祭祀的人文之祖。牛王崗神墩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充分說明我們無為這塊土地是人傑地靈的寶地,是長江流域人類文明史的發祥地之一,我們應該為之而自豪。

TAG: 遺址部落古人類牛王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