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羅城文物勝蹟

古人類文化遺存

該遺存位於小長安鄉上東岸與下東岸屯之間臺地上,牛畢河蜿蜒流過旁邊,距縣城約 30 公里。1986 年秋,文物工作者在該處拾到石斧、石奔砍砸器幹件,均以礫石磨就。經考證為新石器時代(距 今約 4 千~l 萬年)古人類生產工具。此遺存的發現,說明早在 4 千~1 萬年前羅城這塊土地上已有 人類活動,而且智慧的進步與外界(長江、黃河流域)沒有多大區別。惜該臺地早已闢為耕地,無保護 價值。龍岸土城 位於縣城東北方向約 30 公里處的龍岸鄉龍鳳村土城屯。城址平面略呈不規則長方形,佔地面 積約 130 畝。城牆以黃土夯築,現僅存殘牆高 300~400 釐米,城牆剖面呈梯形,上寬約 2 米,下寬約 5 米,原設有南門、北門,西面臨武陽江。北門已毀,南門以磚石構築,城內約有 40 多戶漢族農民居 住,有耕地 70 多畝,種稻谷、蔬菜,環城腳及房舍前後,植瓜果、竹木。縣文物工作人員對此城調查 時,在城基挖得若干明代磚瓦,說明城垣建築之前。這裡已是初具規模的村寨或小城。此處現已列為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 1987 年冬立下標誌。

樂登橋

位於縣城西南面約 4 公里處,該橋屬園形三孔石橋,始建於明洪武 18 年(公元 1385 年)。是羅 城境內歷史悠久,造形較美的橋樑之一。拱橋總跨度約 27 米,高 3。6 米,橋面寬 4 米。橋身由經雕鑿 過的方形石磚堆砌而成,整個橋分三孔,孔徑 3 米,橋的兩頭除各有一石狗外,還輔有石階通往橋 面,橋墩底中央處兩頭用方石雕鑿出鯉魚尾狀,橋面有兩塊象草鞋印的方石在石磚上,甚稱奇觀。對 此,群眾中流傳有很多有關此橋的傳說,該橋屬舊羅城八景之一(“樂登仙蹟”)。

開元寺

位於縣城南面約 4 公里處,現屬東門鄉平洛村管區。寺廟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 24 年(公元 1898 年)重修。建築群面分前、中、後殿、廂房和天井組成,佔地面積 4 餘畝。中殿正脊隨梁枋上墨書“大清光緒貳拾四年歲次戊戍季秋穀旦……暨九甲紳民人等重修棟字。”中後殿之間兩側各有一個 月亮門。該寺已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 1987 年秋立標誌。

舊縣石刻

位於縣城西南面 20 公里的下里舊縣村。舊天河縣古城。系唐代天河縣始建縣治所在地,是縣內 迄今發現最早的古縣城遺址。然經歷代蒼桑,城牆已全部消失,基址僅存 30%的石牆。在城址的南面 小山有一巖洞,分上下兩層。下層有明代嘉靖乙巳年間閩人餘馨(此人歷史無可考)題書的摩岩石刻 詩 1 首。詩云:“誰將鬼斧無量力,鑿破洪荒半壁天。山鳥四時調好韻,石龍千載吐寒涎。雲根不老菩 提樹,巖畔初開太乙蓮。為愛邊方景奇絕,題詩留與百靈傳。”上層有隸書“石梯”2 字,字徑約 30 釐 米。此處已被列為縣級文物管護單位,並立標誌。

榜山石刻

在縣城西部 30 公里的天河街榜山石壁上.刻於清道光五年(公元 1825 年),內容是記錄明清 時期天河縣舉人和進士的人名和時間,石刻保留尚好。此處是原天河縣八景之一(“榜山題名”)。

何家村“眾立禁碑”

該碑系清康熙年間村規民約碑刻,高米許。寬約 80 公分。原置小長安鄉何家村川巖大廟內,距 縣城 35 公里。為覃、何等 5 屯共立。解放後。群眾自動把它抬至乘涼巖口儲存至今。這塊碑,雖歷 經 260 多年時間,但文字仍清晰可辨,現將勒碑原文抄錄如下:眾 立 禁 碑 立禁約紳衿村老眾等。為嚴立禁約,以厚風俗事。從來朝庭設律例。所以庠思鄉曲立禁條,原以防奸。每 見無知鼠輩不安本份,見人物產,頓起狼貪,或夜私偷,或白盜竊,種種不法,難以列舉。間有遇見則徇情以容隱。又有拿獲輒貪利而賣放。又或避嫌徇私偏心已護,甚且未茹之剛則吐之率。致禁令不行,風俗敗壞,深為可恨,眾 等目擊斯弊,痛懲厥奸。為此眾立禁碑,分款勒石,以敬不法。自今以後有犯者,鳴眾公罰,照物追償。一則賠十, 外行洗眾。倘或強硬不遵。會眾呈官究治。若見者隱忽不首。查出與盜同罪。但不許避嫌徇情,受財賣放,亦不 得欺善畏惡挾仇捏害。如有誣捏,即行反坐。庶盜風日患,而風俗自此淳厚矣。謹以各項禁條並列如後。一禁不許盜人柴草。一禁不許偷人生涅。一禁不許偷人蔬果。一禁不許偷人禾稿。一禁不許偷人雞鴨等物。一禁不許偷伐木嫩筍。以上各條。犯者罰洗眾肉六十斤,酒二壇。外有當禁者不能備載,犯者悉依此例公罰。康熙五十八年歲次 已亥三月吉日眾立。(原無標點,今所加)

馬寨屯石金爐

該石金爐造於清代,是供人們祭神用的香火臺案。以一整塊石頭鑿成。全長 0。8 米,高 0。95 米, 厚 0。5 米,置於龍岸鄉三靈村馬寨屯廟內,正面底部腳架呈拱形,兩頭和中間均鑿刻有神像。往上是 兩層臺階,再往上的凹處刻有“金爐”二字。頂部中間有插香洞,洞長 7 寸,寬 3 寸。深 3 寸,爐的兩側 有 1 對把手,爐的整體、造形美觀,保持了中原文化特色和嶺南特色。銅鼓 兼愛鄉旦興、大勉兩個壯族村莊各儲存 1 面,面徑分別為 48。4 和 48。2 釐米,高分別為 27。2 和 27。7 釐米,鼓面中心有太陽紋 12 芒,芒間為墜形紋和心形紋。鼓身合花痕四道,對稱雙耳兩對。

名 勝

劍江風光

懷群鄉劍江一帶。群山聳立如林。峰叢間鑲嵌著千萬塊盆狀溶蝕窪地和迴環其間的懷群河。河 水清澈晶瑩,兩岸青山翠竹,倒映其間。這靜謐、秀麗的山光水色,與懷群西部奔騰咆哮、聲震林壑的 才龍、旦興、堯河、肯才的瀑布遙相對照成趣,還有造型奇特的加林、果敢穿巖,河流貫穿其間,這一 帶綺麗風光,常吸引不少區內外文藝工作者到此遊覽、寫生和攝影。影片《幽谷戀歌》曾在此拍攝外 景。

含樂巖

在天河街北郊一公里山腳下,是一天然石穴,高約 10 米,寬約 100 米,深約 1 公里,巖內有 7 洞,洞洞相通,巖內石筍林立,石幔成簾,奇峰異石,琳琅滿目,有的如天女散花,有的如天上瑤池,有 的如寶石龍燈,有的如八戒取親。漫步穴內,如遊仙宮。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清道光五年(公元 1825 年)天河知縣林光棣曾入穴遊覽,並親筆手書“含樂巖”三字於穴上,此巖因此得名 雅樂仙洞 在縣城西北 32 公里,天河街北郊(距天河街 1 公里)。系天然石穴,前臨小龍江河,俯首河面,竹 林低首,奇峰倒立。左首是“漁村晚照”,右首是“龍江九曲”。前面是“聖水三潮”(此 3 處均為舊天河 縣八景之一)。巖口門上有正楷“雅樂仙洞”四字,蒼勁有神,為清道光五年(公元 1825 年)天河知縣 林光棣手筆。穴內分內外兩層。外層開闊平坦,略呈園形,各種石案,氣勢磅礴;內層稍狹,石筍石乳, 千姿百態,精巧玲瓏。有遊客恐人不知,於穴內壁上書曰:“仙山瓊廊在裡頭”。遊人看後嘆日:都說桂 林蘆笛好,此巖更勝蘆笛巖。

泉水生潮

小長安門豆村後山下,有小泉自石罅中流出,每日必潮湧三次。潮漲時較常流之水約增 2、3 倍, 經數分鐘後徐徐縮小,仍復歸如常,日日如此,無稍差錯。

廣西羅城文物勝蹟

史方誌

TAG: 天河公里縣城30不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