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老城】居民

老包頭

老包頭人

我們到外地旅遊,進入城鎮,有股新鮮氣息,迫切想知道這裡有哪些文物古蹟和景點,從通常所見商店、民居及所處在的交通環境,在外觀上,顯示出這個城鎮風貌所獨具的特點,當地居民文明行為舉止,都會給遊人留下難忘的印象。老包頭城也曾有標誌性的建築,由大同總兵馬升,主持修建的西閣,古色古香,勝利路東口的德華興、德銘號商店的門面,吸收歐美建築形式,在向人們訴說老包頭商業曾有過的繁華。走近王若飛紀念館,可見到民國時代門樓的建築形式,在紀念館接受革命教育。解放前,包頭是有名氣的,走西口的人都說過包頭是如何的好。1949 年市區人口大約8 萬人,其實仍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城。中國地方大,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過去包頭城鎮所經歷的,大多是戰亂年代,令人難以想到的是,一些晉商在包頭髮了財,銀錢多流回了山西。可以說,包頭沒有可以誇耀的建築物。例如早期寺廟建築,都很簡陋。財神廟大殿,樑柱尺寸很細,支撐房頂很是吃力,如今卯眼和榫頭脫位,成為危房。誰能想到,財神廟前富庶的“九江口”,商賈雲集,建廟卻是如此的省工減料。妙法禪寺最早建的山門,前簷枋木圓柱,用料也是不足尺寸,出現不堪承重擠壓下垂現象,社會不富足是根本原因。還是我們談談民居吧!雖然窮富有別,卻能反映城鎮發展最實質的問題。走街串巷,可以見到許多既普通,卻又別具地方特色的拱式大院門,過去曾在這些大院居住過的人,也許就是地方上著名的、家資數萬的晉商。我們簡單地說,這僅僅是最普通的商號或民居,若複雜地說,這裡所顯示出風俗民情,在建築藝術上又該是如何的珍貴了,還包藏著許多地方上的歷史故事,我們表面上是說房子如何,實際上是在介紹包頭舊城的文化。這些房子,已成為鄉土建築遺產,因為它們代表著鄉土社會共同的經驗模式,不僅構成當地居民物質生產生活的外部環境,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還是鄉土文化模式的體現。

【包頭老城】居民

地震後見到的土胚牆

圖文來源:《包頭老城》、《回望北梁》、網際網路

TAG: 包頭民居建築城鎮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