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街、祿安街,中間夾著蘆莊子

在我上一篇有關南市的文章《忘不掉的建物大街》(包括刊登在“天津記憶”公眾號版和刊登在“天津舊影”今日頭條號兩個版本,其內容大致相同,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稍有修正完善)裡面都提到了建物大街中部與大興街交口的三角地(即廁所、垃圾站那裡),那裡過去曾是南市地區著名的泰華樓飯莊舊址。在我看來,可以說因為它建的太早,拆得同樣太早,自從21世紀開始,見過它的人就已經少之又少了,更不用說現在。往後提到它,老南市的人們,基本就把含有“華樓”二字作為三角地附近地方的代稱。在“天津記憶”公眾號版本中我曾寫泰華樓牌匾是華世奎書寫,這種說法也是廣為流傳,但華七爺曾說過‘吾一生不給五子寫字,要注意’,這裡的‘五子’包括窯子、戲園子、澡堂子、飯館子、剃頭房子。泰華樓正是‘五子’的飯館子,因此其匾額的書寫者很可能另有其人——這一點在“天津舊影”頭條號版本中已經提到,因此泰華樓飯莊上的字究竟出自誰手,有待考證。

(一)、大興街

三角地與建物大街交口的便是大興街。大興街應該是南市裡面最短的主要大街。從地圖上看,大興街基本上是一條“西北東南”方向的短街。因為不長,大興街上沒有影院、戲院,但是卻曾有飯莊。

在寫飯莊之前首先要點到是位於大興裡的天津市飯館業同業公會,其中“1940年9月27日,會址由天后宮遷移至南市大興街天成旅館45號。1942年9月26日,由天成旅館遷移至大興街大興裡34號,此後就再也沒有變換地址”,其它具體內容同樣參見《南市滄桑》第50章(回),這裡不再詳述。這裡的天成旅館在1956年公私合營前後被稱為天成店,地址大興街24號。

從1931年的《天津志略》上看,大興街已被記載開過的飯莊有天和玉、榮華春(大興裡)、天興樓(大興裡)、蓬來春祥記(華樓旁)。但截止到1935年,蓬萊春已搬到了法租界二十七號路明星電影院南(即現在的新華路和平電影院以南),榮華春沒有了記載。1928年,天興樓的原股東們以一萬元將飯莊出兌給了趙鑑堂,飯莊改名“天興樓鑑記”。

大興街、祿安街,中間夾著蘆莊子

(大興街部分建築的位置)

大興街上最知名的飯莊當屬天和玉,位於大興街31號,算是大興街的中部,靠著日租界北旭街(今和平路)的一側。早年間天和玉是正宗的魯菜大飯莊,還有味道很好的銀絲捲。從《北洋畫報》上的記載看,天和玉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從北京遷到天津南市大興街,系前北京商會會長孫學仕經管。它是一座兩層青磚樓房,門前高臺階,進去後是個長方形院落,南北長、東西短,樓上有四面走廊相通,而那木製的外走廊又是當時的建築特色,裡面的單間掛半門簾。1928年,在那裡還發生過“刺殺張紹曾”的事件。1948年11月,當時的天和玉停業日久、正當準備復業之時,房間突然被軍方佔住,不得不從裡面暫時開出四間平房賣小吃。60年代初,天和玉又從天津遷到外地去了,其舊址改為北方旅館。我見到的北方旅館門前牆壁是紅色的,上方有紅字“北方旅館”,側面有黑色的牌子“北方旅館”,牌子上面還有一盞燈。

大興街、祿安街,中間夾著蘆莊子

(出自1930年2月22日《北洋畫報》)

大興街、祿安街,中間夾著蘆莊子

(民國時期天和玉飯莊邀請函)

其實除了上述四家,大興街上的飯莊還有松竹樓。松竹樓起初位於平安大街(此街後來併入榮吉大街)南市牌坊下,1938年4月10日搬入大興街華樓以南的新址並重新開業,經營者鄒和卿。從史料中看到,起初大興街上的松竹樓資本不過七千元。此後在幾位飯莊老員工的努力經營下,松竹樓的利潤呈“年復一年地快速增長”(到了1946年已達六千萬元)的情況;但原先每到該分紅時,鄒和卿都以“今年營業不佳”為藉口給同人少分,實際上大量該用來分紅的錢被鄒和卿擴充經營購買傢俱進而入流水賬。抗戰時期的鄒和卿因為與日寇和偽特務人員關係很好,一度擔任了飯莊業同業公會會長——鄒和卿便以此要挾其他飯莊經營者不得招收從松竹樓出來的人員,否則會有不利對待後果;其他飯莊經營者由於恐懼鄒和卿的權勢從而不敢任用從松竹樓出來的人。抗戰勝利後,鄒和卿出於各種顧慮,給了每一位老員工二百元國幣,聲稱讓他們遣散並返回各自的故里,其計甚是毒矣!這些老員工不得不懇求當時的社會局給予救濟補助。

大興街、祿安街,中間夾著蘆莊子

(圖片顯示位於原南市牌坊下面的松竹樓,為華界與日租界交界處)

大興街、祿安街,中間夾著蘆莊子

(有關大興街松竹樓的記載,出自天津市檔案館)

說到大興裡,就在大興裡34號,還曾是知名糕點企業桂順齋的製作車間。桂順齋始創於1924年,創辦人劉珍(字星泉),初與其妻弟李煥章合作在蘆莊子(後來的和平路清和大街交口處)開設一家甜食小店,取名桂順齋;為了進一步擴大經營,1937 年在法租界天增裡前面增設分店,時稱其“下號”,蘆莊子本店稱為“上號”;到1944 年又在日租界福島街(今多倫道)開設第三分店。

大興街最北面與建物大街委託店相連的便是這條街上直到拆遷前最高大的建築“華樓旅館”,它以華樓命名卻不是華樓的舊址,這點容易讓很多不熟悉過去的人受到誤導。當時此大樓的門牌叫“大興街大樓”, 一共五層,拐角處樓門旁有個黃色搪瓷的“大興街”路牌;樓外掛著楷體字“華樓旅館”,一樓的四扇門上方寫著的卻是“華樓賓館”。拆遷前,華樓旅館一樓還分別由一家(什麼“元”)茶莊和一家中國電信營業廳使用。

大興街、祿安街,中間夾著蘆莊子

(大興街建物大街交口的三角地以及華樓旅館)

從華樓旅館沿著大興街往蘆莊子的方向走,這一側依次是興安路街道辦事處、天和玉(北方旅館)。興安路街道辦事處高臺階,中間是個天井,這裡在九十年代曾改為養老院、老年之家,有老人還在天井裡能曬太陽。向前過了大興裡便是興安路房管站,那裡是個平房和大院。

大興街上的同興巷、大興裡、光裕裡,右接利津裡、旭日裡、東昇裡、大光明裡,然後達到和平路。這一帶的旅館特別多,比如東昇裡2號的自立旅館等。如果不是在這門口兒居住,很難記清楚。和平路人民劇場左側有條只有一個人寬的小衚衕,比較暗,可通利津裡,那裡原有一個小變電房,直到南市拆遷改造完成後依然存在。

大興裡的對面是大興街小學,它基本上是在建物街小學的斜背後,此學校是把大興街上的原中新池改建而成。兩層的樓,樓中間臺階大門的上方有一溜兒紅色裝飾的字,一直保留到南市拆遷前。旁邊的華北旅館在大興街一側,一樓三間屋子、二樓四間屋子。

(史料中記載的中新池地點,“華樓大興裡對過”)

另外在一上來的地圖上,大興街與清和大街交口,兩邊分別是清和街飯館和大興街副食店。清和街飯館是南市裡面開業比較早、規模不算小的國營飯館,以前還有在那裡舉辦婚禮的,現在看來那裡像個大食堂,飯館旁邊有一個視窗,旁邊賣橢圓形的烤餅;飯館早上賣早點,可以看到飯館職工包餛飩,包得速度很快但是餡太少。清和街飯館一側的前面是個賣開水的長方形水鋪,當時的店主是個大爺,進店後右前方有一口大鍋一直在燒開水,店裡還賣很多比如拔糖之類的小零食,這家水鋪一直幹到了80年代末。對面一側的大興街副食店又被住在門口人叫做“大興街菜市兒”,兩層的房子,一樓外面有綠色罩棚。

此外,民國時期大興裡曾有天順煤廠。在公私合營前後,大興街上還曾有大興街理髮館(大興街26號)、松花江照相館,同興巷內還曾有同興巷理髮館。

(二)、祿安大街

這部分從最南邊的榮安大街倒T字口寫起,這裡基本上也是榮安大街上華界與日租界的分界。路口西邊的文化大樓據說與曹錕有關,以前裡面住過很多老幹部。文化大樓的牆上有個黃色陶瓷的路牌,路牌上的“祿”字這麼寫。

大興街、祿安街,中間夾著蘆莊子

路口的東邊如今已經成了綜合執法大隊南市大隊。解放前此處初為“天津市絲綢呢絨紗布商業同業公會”,而此公會原在北門外竹竿巷三十一號。隨著公會發展壯大,原址已不敷用,於是在1947年6月27日遷到了當時的一區河北路一號該處。在此辦公時理事長依次為姬奠川、高孝伯。解放後五十年代,這裡改為歸國華僑聯合會(門口人俗稱“公會”)。大樓原本是兩層,二樓是禮堂,原來是“細高”的窗戶,窗戶外側是“木頭的、對開的、遮光的窗扇”。90年代正門旁邊有一個白色的“歸國華僑聯合會”豎著的木頭牌子和黑色的石頭牌子。小時候曾和哥哥在後面的小衚衕裡面玩捉迷藏。

從“公會”沿著祿安大街向前走,是一位叫“大徐”的鞝鞋鋪子,“文革”時候改為了街道的瓦楞紙車間;再往前走是一個水鋪,水鋪的主人是哥倆,可能武清人,外號“傻子”,不是姓張就是姓楊,水鋪的後院直通益津裡,水鋪幹到60年代,有時候還拉著車向榮安大街、多倫道、河北路一帶送水去。過了水鋪還有一條益津裡的死衚衕。

大興街、祿安街,中間夾著蘆莊子

那一帶對過就是慶有東里,其中慶有東里四條、五條衚衕通祿安大街,從四條拐進去有一個公共廁所,附近居住的人都去那裡上廁所。靠近福安大街的地方就有一兩個住著幾戶人家的院落。

過了福安大街,左手是福順裡,一條、二條、三條都通祿安大街。過了福順裡就是儀表緊韌體廠。該廠建於1970年,外面是大鐵門,對開,廠院不大,工廠是三層樓,之前是四合院和廠院。這一段的右手邊原來有個大院子,一進去大高牆,裡面曾是東興市場派出所,後面緊鄰泰安裡。後來派出所遷到福安大街去了。再往前走就是有兩處住家的院落直到華安大街北口。

大興街、祿安街,中間夾著蘆莊子

(祿安大街福順裡一條衚衕對面,張建拍攝)

(三)中間的蘆莊子

蘆莊子是南市最高的地方,一般情況下下雨不積水。大興街與祿安大街中間這段蘆莊子於上世紀80年代打通,打通之前都是小窄衚衕(見前面的地圖)。蘆莊子華安大街的一側曾經是個小學,據傳袁文會曾在此居住過。它的旁邊是魏家衚衕(後改名清靜巷),進入魏家衚衕繞行其他衚衕可以通到清和大街進而通向大興街。在魏家衚衕東邊,先是一家玻璃店,然後前方的高家衚衕內有公共廁所,德潤裡還有一家華安街豆腐坊……七八十年代,將這一帶的蘆莊子打通了,使祿安大街與大興街相通,一度馬路兩側擺上了簡易的櫃檯,成了菜市場。1997年福安大街改道通向了北安橋,這裡煥然一新。

(四)利津裡與益津裡

在我的《回憶多倫道(上)》一文中就提到了益津裡,但沒做太多的介紹,這裡又涉及到了益津裡和利津裡,它們都與天津近代一位親日人物方若有重要的關係。方若在津受到日本領事館人的賞識,後在日租界北旭街(現在和平路北段)購買土地,成立了利津公司(位於和平路利津裡對過附近),自任經理。當時北旭街這段的高大建築,地皮均租自利津公司,期滿後收歸公司所有,獲利巨大。除了利津公司,方若家族還有益津公司(由方若的妹夫鄭杏村擔任經理,家住益津裡,其子鄭多喜)和新津公司(由方若的女婿丁士源擔任經理)。原日租界春日街利安裡(今河南路上蒙古路社群居委會一帶)及其旁邊的春榮裡,以前分別由利津公司和益津公司建房,此處現仍存少量原平房建築。

名叫祿安大街的馬路現在還有,但是它的位置卻有點接近於原來的大興街,只可惜原來的那些老街都已經完全消失。

TAG: 大興大街南市飯莊旅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