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姜嫄水鄉重溫二十四節氣(文:梁秀娥)

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

光陰|姜嫄水鄉重溫二十四節氣(文:梁秀娥)

中華傳統二十四節氣

光陰|姜嫄水鄉重溫二十四節氣(文:梁秀娥)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

嫋嫋春播無端風雨

未肯收盡餘寒

姜嫄水鄉重溫二十四節氣

文/梁秀娥

人們普遍認為,越熟悉的事或物,甚至熟人,往往越容易忽視,覺得在眼皮子底下整天晃悠,任何時候都可以去看看,於是,就一拖再拖。我也一樣,提起姜嫄水鄉,每次回家都從她的身邊經過,也曾伸著脖子,透過車窗目及所能,可惜,只看到左右兩邊潺潺的漆水河流水,高高聳立的雕塑,還有那絡繹不絕的遊客!心裡曾許諾,有空就一定去姜嫄水鄉。

這不,大年初一這天,天氣依然很冷,淡淡的陽光也抵擋不住風兒的撫摸,微風中依然夾雜著寒意,可乾冷的空氣中充滿著過年的歡樂氣氛。

光陰|姜嫄水鄉重溫二十四節氣(文:梁秀娥)

到達姜嫄水鄉時 ,已經十點左右,周圍村子裡步行的人比較多,車場車輛進進出出,秩序井然。老公尋覓著停車位,順著姜嫄廣場轉悠了半天,在景區西邊通往老街道的地方停好車,從北邊信步進入姜嫄廣場,磚砌的臺階,河岸邊隨意伸向河裡的木板橋吸引著孩童,年輕的戀人,垂暮之年的老人有的依橋拍照,有的駐足遠眺,有的放開歌喉,聆聽那天籟之音!

不遠處,有一座閣樓,好似那江南水鄉煙雨濛濛中浮現出來的海市蜃樓,宏偉中透著威嚴,豪華中不失簡約,古樸中帶有典雅。我們繞著閣樓轉了一圈,閣樓後面漆水河水悄悄流過,茂盛的植被雖在蕭瑟的冬季也盡情的展現著昔日的妖嬈。拾階而上,在二層閣樓上,遊人繞著欄杆駐足屏息細看,我帶著疑問和好奇順著一位老者的目光看向欄杆,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何遊人到此,為何神態莊重,舉止言談文雅,這是幾千年中國農業文化的精髓所在,姜嫄母儀天下,后稷教民稼穡的內涵所在,這傳承數千年的歷史文化“24節氣圖”,是智慧的結晶,是經驗的總結,更是黃河地域中原地區的農業文化的昇華所在。

沿著閣樓欄杆,我亦步亦趨,仔細地看著每一幅圖的線條勾勒出農業隨著季節的變化,適時而耕,適時而收的繁忙景象。旁邊的註解用極其簡單的語句向遊人介紹了地理,天文,歷史,甚至於大自然的神秘,讓人們瞭解四季更替,晝夜交替與農業息息相關,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就有日誌南,日誌北的記載,隨後人們依據日月星辰的執行位置,月中月相的變化,大自然的現象和時間的關係以及動植物生長的規律逐漸摸索出規律,利用自然之間的內在聯絡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等分,每等分有了明確的名稱 ,人們有了節氣的指導,農耕技術越來越深入民心,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農耕文化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其中有些農諺就和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

光陰|姜嫄水鄉重溫二十四節氣(文:梁秀娥)

繞著欄杆,我重溫著二十四節氣歌帶來的詩情畫意,月有陰晴圓缺,花有重開日,人間四月天,農人喜上眉梢。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看著圖文並茂,充滿詩情畫意般的二十四節氣圖,不由得使人想起了膾炙人口的東北二人轉:

二人轉二十四節氣歌 - 閆學晶

打春陽氣轉 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 春分地皮幹

清明忙種麥 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 小滿雀來全

芒種開了鏟 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熱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 處暑動刀鐮

白露割蜜薯 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汊牢 冬至不行船

小寒大寒冰如鐵 迎來又一年

盼望冰消雪化豔陽天

二十四節氣歌讀來朗朗上口,唱來更是有滋有味,這不,一到某個節氣,開啟朋友圈,都是有關節氣由來的典故,以及節氣養生的提醒。不同地區說法雖有差異,但其內在聯絡還是清晰可見。

記得立春那天,我一開啟微信,朋友圈裡的資訊撲面而來,立春是六九的第一天,說明就是六九頭一天,所以,2022年的立春是春打六九頭的說法。有人說,春打六九頭,遍地耕牛走,這說明春天天氣開始回暖,氣溫在升高,土地已經解封,農民們就開始搞春耕,而耕牛行走在犁地犁田之中,春暖花開,耕牛遍地走的景象,農民們無疑是開心的。也有人說,立春交節在五九尾,天氣寒冷,年景不是很好。

雨水那天,我一開啟微信,朋友圈裡宣傳穀雨的畫面讓人耳目一新,讓人精神愉悅,給人一種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主動力。恰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潛移默化,悄悄走進人們的視野,讓人痴迷,讓人陶醉。“春雨貴如油”就把自然現象與農作物的成長規律之間內在的聯絡體現的淋漓盡致。可見,二十四節氣,這部最初因農事而立的歷法,在“父詔其子,兄詔其弟”的生活方式中,不僅把單純農耕生活與鄉鄰關係融匯,而且使天地合一,從中尋覓自然界的奧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人們開始崇拜學識淵博之人,盼望著能從他們那裡得到指點迷津,提高自己的收成,《白鹿原》書中,白家軒找朱先生就是很好的例子。

光陰|姜嫄水鄉重溫二十四節氣(文:梁秀娥)

漆水河屬於渭河的支流、渭河屬於黃河的支流,歷史上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多集中在黃河流域地區,武功是中華農業文明的發源地,因而,二十四節氣圖多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據史書記載,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到了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而秦漢時期多以現在的咸陽為中心,因而,雕刻在姜嫄水鄉里閣樓之上的二十四節氣圖給我振奮,令我深思!

當地的人文地理風貌和自然氣候的變化,也給農諺賦予了當地的特色。記得小時候,夏忙時,父親就早早起床,去地裡轉一圈,回來告訴母親,哪塊地裡的麥子要立即割,哪塊地裡還可以緩一緩。當時我百思不得其解。父親摸著我的頭說:“麥黃一晌”,要”龍口奪食”必須爭分奪秒。麥上場,父親早看天,晚看天,甚至從風向和雲移動的方向就能預知什麼時候有雨不適宜碾場,曬麥,什麼時候有風就及時起場揚麥,有時比天氣預報還準!於是,我從父親那裡知道了看雲識天氣。瓦塊雲,火燒雲,曬死人。天上起了老鱗斑,明日曬谷不用翻。烏雲往東,有雨稀鬆。日暈三更天,月暈午時風。南邊的雲過不來(秦嶺阻擋)。過來就要淹死人。早霞不出門,晚霞晴千里。四六不開天,開天晴半天。一亮一暗,下雨一丈。還有從動物的各種行為來判斷天氣的:螞蟻搬家蛇過道三天之內雨來到。狗洗澡,雷雨到,豬銜草,寒潮到。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魚跳水,有雨來等等。有時候,父親會提到,過了小滿,就是楊曼會。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頭伏蘿蔔,末伏介。

隨著年齡增長,從書本上也瞭解到了不少有關農諺的故事,也逐漸明白農諺與二十四節氣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經老百姓與農活融匯,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農諺,你聽:小滿前後,種瓜點豆。芒種麥登場,秋耕緊跟上。夏至有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小暑風不動,霜凍來的遲。立秋無雨,秋天少雨;白露無雨,百日無霜。早種弱,晚種旺,適時播種麥苗旺。二村深,一寸淺,寸半種上最保險。說到種小麥,我清晰的記得,那年,有一哥哥和弟媳婦的對話:弟媳婦找哥哥告弟弟的狀,你兄弟種麥,挖地怕閃腰,糊弄麥種呢!哥白了一眼弟媳,很不高興的說,你嫌他不深種,你把麥種種井裡,深吧,你咋不種呢?一傳十,十傳百,後來大家見面逗笑:你家井裡麥子收成怎麼樣?還有,收秋能不能收秋,要看五月二十六,五月二十六滴兩滴(下雨),耀州城裡買大碗(關中老碗)。下了小暑,灌死黃鼠;下了重陽,凍死牛羊。過了臘八,天長一個杈把;過個年,天長根椽。冬走十里不明,夏走十里不黑。早晨立了秋,後晌涼嗖嗖等等,有時候針對某種自然現象隨口說出相對應的農諺來,也能吸引的零零後羨慕不已,其實流傳下來的二十四節氣歌,我們這些七零後,八零後能準確的說出其中的由來,恐怕為數不多吧!

懵懵懂懂的少年,風風火火的青年時期,有時也分不清農曆,陰曆,陽曆三者之間的連襟關係。漸行漸知,陽曆是不能體現月相變化,陰曆不能體現四季變化,那麼,種地到底是看太陽還是看月亮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形成了現在我們所談的農曆和二十四節氣。古人把太陽黃經360°劃分24等分,每15°對應一個節氣,於是就有了”二十四節氣“。

各地的農諺有很多,比如:壯苗三分收,弱苗一半丟;好種出好苗,好樹結好桃;棉花鋤八遍,棉桃成串;旱豇豆,澇小豆,不旱不澇收綠豆;曬不死的棉花,下(雨)不死的南瓜;淹不死的白菜,旱不死的蔥;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能換錢。還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在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這些與農事相關的農諺極好的融入了二十四節氣:

一月小寒接大寒,薯窖保溫防腐爛。

立春雨水二月間,頂凌壓麥種大蒜。

三月驚蟄又春分,整地保墒抓關鍵。

四月清明和穀雨,種瓜點豆又種棉。

五月立夏到小滿,查苗補苗澆麥田。

芒種夏至六月天,除草防雹麥開鐮。

小暑大暑七月間,追肥授粉種菜園。

立秋處暑八月天,防治病蟲管好棉。

九月白露又秋分,秋收種麥奪高產。

十月寒露和霜降,秋耕進行打場連。

立冬小雪十一月,備草砍菜凍水灌。

大雪冬至十二月,總結全年好經驗。

還有更有趣的農諺滲透了老百姓的生活裡。莊稼一料子,娶媳婦一輩子。你糊弄地一時,地糊弄你一茬。這些賦予生活哲理的農諺細細琢磨,生活就和侍弄莊稼一樣,理還是這個理,情還是這個情,只不過就看你能不能珍惜當下,做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光陰|姜嫄水鄉重溫二十四節氣(文:梁秀娥)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節氣從春分開始,大寒結束,迴圈往復,年年如是,雷打不動。節氣交代了祖先生存,生活經驗,反映了寒暑往來的氣候變化,大到民生,小到柴米油鹽醬醋茶,樁樁件件都跟節氣和時令有關。從中可以看出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也能看出實實在在的人類飲食、民居、耕種、勞作以及為人處世的生活氣息。

遨遊姜嫄廣場,姜嫄母儀天下,后稷教民稼穡,蘇武威武不屈,蘇繪手持璇璣圖,康海文化等傳統文化氛圍迎面而來,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讓人們流連忘返。

在姜嫄水鄉里遊,“可以姜嫄,何必江南”豁然眼前。姜嫄故里現江南,漆水河邊垂柳依依,河裡的小船飛快的劃過,留下歡快的歌聲。岸邊遊人如織,古城裡吃喝玩樂聚集在一起,嫋嫋升起的炊煙,充斥著遊人的嗅覺和味覺,在市井裡享受著人間煙火氣,神仙也逍遙。南方應有的,姜嫄水鄉里也有,南方沒有的,北方之光應有盡有。好一派江南風光!好一派北國風光!“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姜嫄水鄉好,風景賦新意。

當我提筆寫時,適逢冬奧會開幕式,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精粹“二十四節氣”霸氣的登上了北京舞臺,讓世界矚目!讓世人驚歎!讓人們在認知、感知領域來一次全身心洗禮,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節氣往復,中華之最就在我們身邊!中華之美就在我們身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朋友,帶上你的孩子或親朋好友,來姜嫄水鄉,親身體會那跨越時空的“二十四節氣”圖,你會為女媧補天,姜嫄棄子,古老的教稼臺,碩大無比的腳印,蘇武和他的旄節,蘇蕙和她的浸滿心血的《璇璣圖》,秦腔鼻祖康海文化等等傳奇故事驚歎不已,這些足以讓你的明天充滿詩情畫意,讓你的人生更加美好!

配圖 | 蟲子

編輯 | 蟲子

| 步入光陰 |

期待與你相遇

| 步 入 | 光 陰 | 聽 故 事 |

光陰|姜嫄水鄉重溫二十四節氣(文:梁秀娥)

作者簡介:

梁秀娥,陝西武功人,文學愛好者。熱愛生活,喜歡平淡寧靜的日子。

TAG: 二十四節氣姜嫄節氣農諺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