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世的繁華和落寞,就在河口察院街的斑駁間!

那一世的繁華和落寞,就在河口察院街的斑駁間!

城市由一條條街巷構成。歲月如一把刻刀,深深剜進古老街巷的膚體。城市老街巷穿越時空,成為我們瞭解古老文明的鑰匙。

河口老縣城的察院街,就是這樣一條留下歲月刻痕的古老街道。這條三水城區現存最古老的的街巷已歷經滄桑,人們仍可在這條長約300米的小街中找尋三水老縣城的歷史印記。

那一世的繁華和落寞,就在河口察院街的斑駁間!

儘管察院街這條三水城區現存最古老的的街巷已歷經滄桑,人們仍可在這條長約300米的小街中找尋三水老縣城的歷史印記。

察院街裡的悠閒生活

當夏日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進河口察院街的時候,這裡早已“醒”來,百年老屋大門開啟,居住在老屋裡的老人們紛紛走出來,或提著菜籃去不遠的菜市場買菜,或抱著孫子在小街裡散步。街坊們早上見面,點頭說聲“早晨”,微笑著,美好的一天又開始了……

清晨,沐浴著陽光,漫步老街,別有一番風味。迎面而來的皆是古樸的味道,麻石鋪就的街面,質地良好,雖經數百年風雨侵蝕,仍平坦舒適,踩在上面,遠比走在水泥、瀝青路面有滋味。

街道兩旁多為上了年紀的二層老屋。但屋子並不寬敞,大多寬僅三四米,最窄的甚至只有2米多,足見當時此街道昔日的繁華,實在是寸土寸金。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老屋並沒有因為面積的侷促而忽視內部的裝修。老屋皆為水磨青磚砌就,嚴絲合縫,不少房子現在仍可看到窗戶雕花,以及部分磚雕。家家戶戶更是張貼了大紅的對聯,“吉星高照平安宅,富貴常臨幸福家”等,古樸中更顯喜慶。

那一世的繁華和落寞,就在河口察院街的斑駁間!

察院街的街道寬不過2米,狹窄的街道雖不利於交通,但給老街帶來了難得清靜。

這裡的街道寬不過2米,狹窄的街道雖不利於交通,但給老街帶來了難得清靜。這裡沒有了城市的喧囂,沒有了車來車往的嘈雜,有的只是街坊間閒聊的輕聲細語,還有小童的歡快的笑聲。

西關大屋盡顯昔日繁華

西關大屋是典型的廣州建築,但在三水河口察院街,也有一座西關大屋,她就是歐永昌堂。佈局上有門廳、天井、內房、房廳,內部裝飾多采用木刻的花眉、花窗等,門前有趟龍門。在歐永昌堂,這些都無一缺失。

歐永昌堂就坐落在察院街南面臨近街角的位置,抬頭望去,此建築明顯比周邊房屋氣派,在樓高上遠超其他,外牆的水磨青磚更顯精緻,門前大門寬約1。5米,更顯寬闊,石質門檻高約30釐米,顯示出此家主人身份的不一般。

那一世的繁華和落寞,就在河口察院街的斑駁間!

察院街內,仍然保留著不少老建築。行走在察院街,能感受到舊時老縣城的繁華。

該屋主人歐伯見記者探訪,熱情地介紹起來。他拉開趟龍門,這是西關大屋最顯著的特徵之一,門上的橫杆雖漆已斑駁,但依然堅固。走進屋內,呈現在眼前的是兩進房子,高大明亮,廳園結合,裝飾精美。

房子在佈局上為兩進,首先是門廳,門廳的兩側牆上均有精美的雕花。正廳與門廳之間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蓋小屋,天窗上用透明瓦,通風采光。正廳拜訪者神龕,還有幾張上了年紀的桌椅。正廳屋頂設定了4片透明瓦,陽光可照進來,廳內光線明亮,採光好。正廳兩側是左右對稱的房間,並有樓梯通向二樓。屋子左側的一間房子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毀,現在只剩一塊空地。“這裡冬暖夏涼,很舒服。”歐伯微笑著說。

關於老屋的來龍去脈,歐伯也無法說清。“我只知道我爺爺、父親都住在這屋子裡,祖輩曾在河口經商,父親曾在縣衙裡做文書。”歐伯說。至於老屋何時建的?誰建的?他也說不清楚。

老縣城保留最完整的老街巷

歐永昌堂所在的河口察院街,寬不過2米,長僅300米左右,這裡卻是三水老縣城的核心區域。翻開《三水縣誌》,一張“民國三水地圖”清楚地告訴我們察院街的位置,當時的三水縣城位於河口,整個縣城呈圓形,察院街恰好位於圓心位置,在地圖上,其左為“三水縣政府”,其右為“學宮”等,皆為當時行政、教育等重要機構。

那一世的繁華和落寞,就在河口察院街的斑駁間!

從高空俯瞰察院街,筆直的街道一直延伸向牌坊處。察院街長僅300米左右,這裡卻是三水老縣城的核心區域。

“明清時期,三水縣城地理位置重要,故修築有堅固的城牆,易守難攻。”三水文史專家植偉森說。明嘉靖六年(1527年),三水老縣城開始建設,城牆基底砌石,厚2丈5尺,石基上砌磚,高1丈5尺。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當時的知縣韓紹忠主持再砌高3尺,環城一週為675丈。

三水老縣城城內面積52萬平方米(約合780畝),主要建築物有縣署,設在龍崗,面對南門,原始土木結構,屢壞屢修。建有學宮、常平倉、廣益倉、鳳崗書院、仁壽坊等。有12條街道,察院街即是其中一條。

360年前,荷蘭人約翰·紐霍夫(1618-1672)撰寫的《荷使初訪中國記》一書讓我們能更直觀瞭解古代三水縣城。在1655年至1657年,這兩年間,約翰·紐霍夫曾跟隨荷蘭使團造訪過中國,並將一路上的見聞繪成畫本,然後製成銅版畫刊印成冊。

“在這本書的插圖中,有一副圖片引起了我的高度關注,在圖中可以看到,一座由城牆圍起的城市著落在河邊,一些居民在城外的小路行走,遠處高聳的城樓,威武雄壯。”三水文史專家麥國培說,在圖片上方還有“XANTSUI”的字樣,後經專家鑑定應為“三水”之意。

那一世的繁華和落寞,就在河口察院街的斑駁間!

察院街的街道。

除了繪有三水城的插圖之外,《荷使初中國記》書中還有對三水城的描述:“三月十九日下午,我們來到三水城。該城距廣州一百五十里,位於河右岸、距河一哩的一個清爽的山谷裡,有數座山環繞城區。”

但如今,歷經歷史變遷和戰火,學宮、考棚、“縣政府”等早已不見蹤跡,察院街和位於其北段的仁壽坊成為舊城中尚存不多的建築物之一,察院街也成為三水老縣城現存最古老的街巷。

古街巷是有生命的,它們是古老歷史文化“活”著的載體,當古舊的街巷逐漸死去,歷史文化也就將失去生命力,拆解這些古街巷,其實就是破壞了人類的遺產,斬斷了現在和歷史之間的聯絡。

文| 佛山日報記者賓水林

圖 | 佛山日報記者洪海

編輯 | 林泳雯

好文!必須在看

TAG: 察院三水縣城街巷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