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的壩上人,壩下人:這座山與你又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張家口的壩上人,壩下人:這座山與你又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呂海峰

傳說,在遙遠的過去,有一群天馬自天上飛奔而來,橫臥在我們張家口的大地。由於形態各異,姿勢萬千,所以,從那時起,這裡就被稱作了“大馬群山”,後來被喊做了“嶺”,又叫成了“壩”,也就是我們張家口壩上與壩下的分水嶺。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檢視一番。

首先,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大馬群山”的基本簡況。大馬群山,在張家口境內,西起尚義,途徑張北,再到崇禮,逶迤向東至赤城,過獨石口、沽源,之後向東北方向一路迤邐。所謂“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寫的就是這座山下,古代人民優雅的生活。

張家口的壩上人,壩下人:這座山與你又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話說至此,相信就會有看官發問,這首北魏民歌描寫的不是陰山之下的生活嗎?是的,陰山的東部正是我們這裡所說的“大馬群山”。“大馬群山”是陰山的一部分。那麼,陰山又是如何形成的?原來,億萬年前,由於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劇烈擠壓碰撞,導致地形隆起,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與青藏高原,而陰山與內蒙古高原就是這種板塊運動的副產品。

之後,當時光美女的腳步踏入到清朝的時候。這一線的山嶺便被稱為了“壩”。具體依據應該是在清直隸總督孫嘉淦出獨石口北巡後,在寫給乾隆皇帝的《請於開平、興和(即張北)添駐滿兵奏札》中所提到的:“口外之山,綿亙千里,名曰大壩。”顯然,這就是“壩”由來。另據《張北縣誌》:“南由各溝渠而上達其巔,過此雖屬高原,愈趨愈下,故名曰壩,如防水壩之意。”

大壩沿高原南緣東西千里橫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從張家口的尚義縣出來,沿著草原天路,一路東行至張北,就可抵達大馬群山的主峰野狐嶺。由於古代的野狐嶺,野狐成群出沒,所以,有當地的獵人便把這座山樑叫做野狐嶺。古往今來,野狐嶺是兵家必爭之地,是中國北線的第一堡壘,堪稱中國的“馬奇諾防線”。

當然,如果我們沿著草原天路繼續向東,就會到達樺皮嶺,接著,便是張家口市沽源縣境內的蓮花灘鄉。在這裡,大馬群山被裂開了一道長口,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張家口第一口——馬蓮口。馬蓮口位於赤城,崇禮,沽源三縣的交界處,是明代長城的一個關口,在清代是張庫大道的分支。電視劇《雲飛絲路天》中的人物武彪,就曾經在這一帶為寇。

總之,所謂張家口的壩上人或是壩下人,就是以“大馬群山”為界線,才讓人們有了各自不同的稱謂。(呂海峰)

張家口的壩上人,壩下人:這座山與你又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TAG: 大馬群山張家口陰山野狐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