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民間故宮”傳承孝廉家風 文旅產業帶動小鎮振興

位於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的張谷英村至今儲存著1732間明清民居,被稱為“民間故宮”。600多年前,張氏祖輩張谷英公自吳入楚,看中了這塊寶地,在此繁衍生息,此後,張氏家族在此聚族而居歷經27世,為這裡留下了明清民居建築寶庫和“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的孝廉家風文化。

2019年,張谷英鎮被評為湖南省首批十大特色文旅小鎮。其後,該鎮立足本地特色,著力打造形態小而美、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體制活而新的文旅特色小鎮和有文化、有內涵、有氣質、有生命力的文旅綜合體,取得了顯著成效。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民間故宮”傳承孝廉家風 文旅產業帶動小鎮振興”,“vid”:“b3241jtfl7j”,“img”:“http://puui。qpic。cn/vpic/0/b3241jtfl7j。png/0”,“desc”:“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民間故宮”傳承孝廉家風 文旅產業帶動小鎮振興”})

張谷英鎮宣傳片

明清民居保護堅持“人屋共生”

張谷英古建築群由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三大主要建築群體組成,總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有2000多人在此聚族而居,是江南地區迄今儲存面積最大的明清古民居建築群,於2001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民間故宮”傳承孝廉家風 文旅產業帶動小鎮振興

張谷英村當大門廣場

步入張谷英古建築群,可見其嚴謹神秘的排水系統、巧妙的建築選址、清晰的家庭脈絡,處處體現著明清民居文化的豐富蘊涵。

張谷英古建築群建築形式和格局採用“豐”字形乾枝式結構,中軸線上的“主堂”多達五進,兩側三至四個橫向分支構成“橫堂”。主堂及橫堂皆由數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之間又以屏風、簷廊、天井和巷道溝通分隔。分則自成一體,互不干擾;合則渾然一體,聚家為族。整個建築群共有206個天井、237個廳堂,運用“虛實相生”組合空間,其中,天井用於排水採光、通風納氣,另有60多條巷道,屋屋相通,既可以“晴不曝日,雨不溼鞋”,又有利於消防安全,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築的大智慧,是研究湘楚文化的“活化石”,吸引了眾多南來北往的遊客。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民間故宮”傳承孝廉家風 文旅產業帶動小鎮振興

張谷英鎮明清古民居建築

然而,十幾年前的張谷英鎮與今日的欣欣向榮景象卻截然不同。那時,明清時期保留下來的古建築因缺乏修繕維護,加上多年風吹日曬,破敗不堪,村裡人為了謀生大多選擇出門打工,家家戶戶或是人去屋空,或是老人、婦女和孩子留守,沒有生機與活力。

變化來自於當地文化和旅遊產業的發展。為了保護利用好這些古建築群,大力發展文化和旅遊產業,2002年起,張谷英鎮政府開始對張谷英村進行統一規劃、統一修繕,透過改善交通條件、完成集鎮提質、完善配套設施,使張谷英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

與很多地方在古城古鎮開發過程中將原住居民移居出去的做法不同,張谷英鎮做出了既要保護文物,也要留下居住在古建築群裡村民的決定。“張谷英鎮的價值不僅在於明清古民居群,當地幾百年傳承下來的耕讀傳家和孝廉文化的祖訓家風,更是讓這個傳統村落散發著誘人的魅力。如果只留下空屋子卻沒有人,旅遊開發後古建築的價值會大打折扣。” 張谷英鎮黨委書記張文毅說。因此,在古建築保護修繕過程中,當地透過改善居住環境,讓生活在古建築群的村民都留了下來。隨著居住環境的改善和文旅產業的發展,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紛紛返鄉,傳承數百年的張谷英村再度熱鬧起來。

2017年,岳陽縣啟動張谷英鎮特色小鎮建立工作,在打響了張谷英村這塊民間傳統文化品牌的基礎上,再將品牌效應輻射至全鎮,按照“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則,先後投入近6億元,加強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不斷為這個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注入新的元素。

據統計,近年來,張谷英鎮累計投入8500萬元對古建築進行了全面修繕,投入1100萬元配套建設了景區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仿古商業街,投入近2000萬元建設古建築消防系統和防雷裝置,投入400萬元重新改建民俗展覽館,並恢復八大民俗專案,投入50萬元建立張谷英智慧旅遊導覽系統,並推動張谷英景區、劉備洞峽谷景區以及鎮內部分旅遊住宿單位與阿里巴巴飛豬旅行合作,開通了網路預訂服務。

孝廉家風傳承成遊客“必修課”

在張谷英村“當大門”的兩側,“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的楹聯十分醒目,這是張氏家族歷經27世、600餘載流傳下來的家風族訓之精華。

“孝父母、友兄弟、端閨化、擇婚姻;睦族姓、正蒙養、存心地、修行檢……”歷經無數先賢的創制、修訂、增刪,最終定格的張谷英村25條家訓、5條族戒涉及家政管理、為人處世、子孫教育、工作生活、冠婚喪祭等方方面面,融合了儒家“孝、和、勤、廉”等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形成了“孝當先、和為貴、勤耕讀、崇廉潔”的淳樸風情,鑄就了古村數百年不動搖的家族凝聚力。

2019年5月,張谷英孝廉家風傳承館正式對外開放。如今,這座家風傳承館已是遊客來到張谷英村的必訪之地,親子游、家庭遊、研學遊等各類遊客紛紛來此感受張谷英村流傳數百年的孝廉家風文化。與此同時,張谷英民俗博物館集中展示的280餘件藏品也為遊客帶來了更深層次的孝廉文化和民俗文化體驗之旅。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民間故宮”傳承孝廉家風 文旅產業帶動小鎮振興

遊客在張谷英孝廉家風傳承館感受張谷英家風族訓

張谷英管理處主任毛一民表示,要推動張谷英古村的發展,必須在挖掘文化內涵上下功夫,不斷豐富文化載體,透過民居建築博覽館、孝廉家風傳承館、民俗博物館、書歌戲畫一條街以及竹製工藝、民族服裝、土菜古玩等多種形式,展現張谷英村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從而吸引更多遊客。

為保護傳承古樸的民俗民風,張谷英鎮定期舉辦以婚俗、壽慶、喪葬為主的傳統民俗培訓,以刺繡、雕刻、剪紙等為主的傳統工藝培訓,以唱山歌、吹樂器、唱皮影戲、寫對聯為主的民間工藝培訓。該鎮中小學校還編寫了鄉土教材,開設了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課程,確保傳統民俗文化代代相傳。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民間故宮”傳承孝廉家風 文旅產業帶動小鎮振興

在張谷英鎮舉辦的農民豐收節暨曬秋文化旅遊節 丁望時 攝

此外,張谷英鎮還著力開發特色鮮明的文化遺產資源專案。國家級非遺花鼓戲、皮影戲,湖南省級非遺嶽州扇製作等文化遺產資源以及“婚俗”“書俗”“歲俗”“年俗”等古樸淳厚的民俗民風,繡花、舞龍、紡紗、祭祖、剪紙、打鐵等傳統民俗活動,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傳承。

文化旅遊發展實現多業態融合

依託人屋共生的文化傳承,張谷英鎮打造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旅綜合體。有屋、有人、有文化的張谷英鎮續寫著傳承數百年的繁榮。

2017年,岳陽縣開始打造張谷英明清民居文旅小鎮,以張谷英村的文化旅遊為中心,輻射至整個張谷英鎮,打造休閒、住宿、康養等其它旅遊服務功能區,讓更多居民從旅遊業中獲益。

當地居民張舉安憑藉祖傳的豆腐手藝在鎮上開辦了一家太學第食府,近年來張谷英鎮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讓他享受到了發展的紅利。張谷英村豆腐已有數百年曆史,因其無豆腥味且有彈性、久煮不老且不碎而備受遊客歡迎,以豆腐為主要食材的千張皮炒香蔥、油豆腐燒豬腳、豆皮雞肉湯、白豆腐回鍋肉等菜餚讓遊客垂涎欲滴。“每到旅遊旺季,店裡都要請很多人幫忙。”張舉安說。依託餐飲業,張舉安一年收入約10萬元,而在張谷英鎮,像張舉安這樣的特色農家樂超過150家。

為提升張谷英鎮的旅遊接待能力,為遊客提供差異化住宿,今年4月,在距離張谷英村1公里的地方,全新規劃、統一風格修建的33棟拔地而起的民宿完成了裝修。當地村民張國義和很多村民一道,加入了張谷英鎮民宿的經營隊伍。“每棟民宿由經營者投資47萬元,政府補貼12萬元,統一風格修建。” 張國義說,“深圳的一家公司要幫我們這裡搞一個畫家客棧,讓畫家帶學生來這裡寫生,如果這項合作達成,對我們民宿經營大有好處。我預計兩至三年就可回本。”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民間故宮”傳承孝廉家風 文旅產業帶動小鎮振興

張谷英鎮集中建設的民宿點

2018年,張谷英管理處與中城建十五局第三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長沙分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該公司投資6500萬元,已將景區打造成為全國高校藝術創作與寫生基地,每年吸引上萬名學生來此寫生創作。此外,張谷英針還以老屋為建築知識的現場教學場地,以大自然及村民生活場所為課堂,以體驗式教育為主要方式,發展青少年遊學和研學,鼓勵和引導孩子親密接觸大自然,融入古村生活。

當前,張谷英村從事餐飲、導遊、特色食品等相關行業的旅遊從業人員共有約600人,村民60%的收入、村集體經濟80%以上的收入皆來源於旅遊產業。年終分紅時,張谷英村委會把代表們召集到議事廳,先學習“孝友傳家”的祖訓,再公平分配,分配中會特意照顧貧寡並進行公示,對此村民們都沒有異議。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民間故宮”傳承孝廉家風 文旅產業帶動小鎮振興

張谷英鎮

目前,張谷英鎮共有文化旅遊龍頭企業5家、農業產業專業合作社5家、農業特色產業基地3個,總產值近6億元。全鎮已建成全國大學生藝術寫生與創作基地、港澳研學遊基地、孝友家風傳承館等文化機構,芭蕉扇遠銷30餘個國家和地區,張谷英油豆腐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張谷英鎮的文旅市場不斷壯大。為豐富遊客的文旅消費體驗,張谷英鎮還先後舉辦了“騎遊淳美巴陵 探訪民間故宮”第二屆岳陽縣山地腳踏車挑戰賽、岳陽縣首屆農民豐收節暨張谷英曬秋文化節、岳陽市首屆家庭文化節等系列文旅活動。

2020年,張谷英鎮接待旅遊總人數達151。1萬人次,遊客人均消費水平達459元,吸納就業人數13460人。今年截至目前,張谷英鎮接待遊客人數已突破60萬人次。

(圖片和影片除署名外,均由張谷英鎮提供)

責編

:楊曉君

TAG: 張谷英鎮張谷英英村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