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蹤跡|平鄉文廟大成殿

已經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平鄉文廟大成殿,今日二次重訪

位於邢臺平鄉的文廟大成殿,是第七批入列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平鄉鎮學前鋪村。

引子:

平鄉,邢臺東南部的一個轄屬縣,平鄉鎮原平鄉縣府所在地,後遷移豐州鎮。

而文廟大成殿,則位於老縣城的中心城關附近。

這已是我第二次拜訪,大凡許多縣鄉文保單位,苦於資金和人員上的短缺,一般相對重點保護的遺蹟遺存,大都採取:“院牆一圍,大門緊鎖,監控器架起”中的這種“封閉”管理模式,也是一種“無奈之舉”,畢竟疏於管理荒蕪“遺棄”下,有悖“國保”之譽,比如靈壽的幽居寺塔,行唐的封崇寺等等,都是如此狀態中的方式。

此處的大成殿在首次蒞臨時,圍牆下大門緊鎖,只能望見大殿的頂部和室外簷柱下的斗拱部分。

“二次”拜訪,榮幸之至於“大門”虛掩,可以“走進”,並且殿內的“二道門”也是被“推開”,使我大成殿“裡外”均沾,幸福無比。

因恰好正趕上管理人員在裡面“公幹”,幸福之事就在剎那下來臨,只剩瞬間滿足下的感激了。

此行有貴人相助。

大殿結構:

古建蹤跡|平鄉文廟大成殿

坐北朝南的文廟大成殿

古建蹤跡|平鄉文廟大成殿

東立面細節

古建蹤跡|平鄉文廟大成殿

背之細節

僅存的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題建築,始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公元1008~1016年),為單簷歇山頂綠琉璃布瓦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主脊兩端鴟尾遺失。

階基和踏道:

大殿置於半米高的階基之上,階基灰磚砌築,居中設踏道。

柱及柱礎:

因上世紀六十年代,大殿被糧庫佔用而將簷柱裡外用磚砌築成目前制式,殿外基本不可見柱及柱礎,殿內後世鋪設地磚只能“讀出”內柱的區域性:

古建蹤跡|平鄉文廟大成殿

殿內內柱細節

好在有幾處柱礎被“挖開”,得以窺見真容:

古建蹤跡|平鄉文廟大成殿

簷柱包夾在磚牆中

古建蹤跡|平鄉文廟大成殿

內柱細節,可見區域性有墨書痕跡

古建蹤跡|平鄉文廟大成殿

柱礎之一

古建蹤跡|平鄉文廟大成殿

柱礎之二

可見的柱礎有兩種:一是採用石櫍下的六面柱礎;另一種則是石鼓下的方形柱礎制式。尤其石鼓雕刻細節可辯,不失精緻。

樑架結構:

殿內採用了減柱和移柱法,屬於典型的“元構”屬性。在內柱上置橫向大內額,以承各樑架;使用了斜梁(乳栿)與剳牽、斗拱、內額髮生關聯。

使殿內空間增大並節省大梁。

古建蹤跡|平鄉文廟大成殿

殿內徹上明造結構圖

可見平梁及四椽栿,蜀柱邊不見叉手,但駝峰可辯,內柱和內額、四椽栿的關聯,直接榫卯,已無斗拱承託。

古建蹤跡|平鄉文廟大成殿

北面內柱區域性,可見斜梁和剳牽與內額之聯絡

斗拱

古建蹤跡|平鄉文廟大成殿

室外轉角鬥拱細節

轉角鋪作下可見簷柱與蘭額、普拍方間的關聯。

古建蹤跡|平鄉文廟大成殿

補間鋪作細節

古建蹤跡|平鄉文廟大成殿

東牆體細節

採用雙下昂五鋪作斗拱,明間補間鋪作三朵,次間鋪作兩朵。

古建蹤跡|平鄉文廟大成殿

殿內被磚牆包裹中的斗拱一角

殿內,因後世添置牆體,斗拱被掩埋中。

元代斗拱,比例尚大,補間鋪作朵數尚少,但耍頭已增大,後尾挑起已開明清之濫觴。

經歷代重建改建,殿內結構已“混雜”在元、明、清之間,但基礎仍為“元構”。

本文特做重點結構事記,備查索記。

後記:這幾天網上已顯示出這裡的大成殿開始“修繕”的招投標公示,好事不怕晚,待整茸後再來相會!

2021。05。24晨於雲佇山房 by 楊群佑

歡迎來做客,相知文字中

TAG: 斗拱柱礎殿內內柱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