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的鐵索40噸重,歷經300年風雨不倒,古人是怎麼建造的?

瀘定橋位於中國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瀘定橋的歷史也是非常的悠久,1861年9月,石達開自桂南北上,為北渡長江,奪取成都,先後轉戰川黔滇三省,先後四進四川。1863年4月渡過金沙江,突破長江防線。5月,太平軍到達大渡河。

瀘定橋的鐵索40噸重,歷經300年風雨不倒,古人是怎麼建造的?

此時太平軍有三四萬,對岸沒有清軍鎮守,石達開準備搶渡,然而天都不助石達開,當晚就下起了暴雨,河水暴漲,強行渡河必然有損傷,石達開只能耐著性子等待三天,但清軍趕到,石達開只能強渡,然而多次搶渡不成,遭清軍圍追堵截,全軍覆沒。

瀘定橋是康熙統一中國之後,為了加強川藏地區的文化特地批准修建了這座橋,並親手寫下“瀘定橋”在橋頭立牌。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1705年),正式落成是在1706年,僅僅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建成,橋長103米,寬3米,有13根鐵鏈固定在橋兩岸的橋臺落井裡,9根作為底鏈,4根作為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鏈重達40餘噸。

瀘定橋的鐵索40噸重,歷經300年風雨不倒,古人是怎麼建造的?

在古時沒有起吊機,也沒有大型的運輸裝備,古人們又是如何搭建起這40噸的鐵索呢?其實一開始並不是修建鐵索橋,而是木橋,因為木橋取材方面,建造過程簡單,可就在實施的時候,他們發現,此時剛好是汛期。

水患頻繁,木質橋樑剛剛打下一個基礎就被沖毀了,於是他們就改為建造石橋,石橋需要良好的地基,然而調查之後兩河河岸地質鬆軟,地基恐怕難以承受石橋的重量,可能會造成坍塌,於是經過商議之後,就改建鐵索橋。

瀘定橋的鐵索40噸重,歷經300年風雨不倒,古人是怎麼建造的?

為了防止鐵鏈腐化,特別打造了幾噸重的鐵鏈,但鐵鏈渡河成了巨大的問題,在渡河上問題上,瀘定縣還流傳著一個傳說,據說在修建之初,百姓渡河用了許多辦法都失敗了,此時一個叫噶達的大力士就拉著鐵索牽到對岸固定。

當13根全部安裝完畢之後,噶達因為過於勞累而死,為此瀘定橋橋西就為噶達建造了一座廟來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不過傳說畢竟只是傳說,古人是從溜索過河當中得到了啟示,他們將粗大的竹索系在河的東西兩岸。

瀘定橋的鐵索40噸重,歷經300年風雨不倒,古人是怎麼建造的?

將帶有長繩的10多個短竹筒套在竹索上,把鐵環固定在竹筒內。然後由幾個身強力壯的大漢在對面拉動長繩,鐵環便隨著竹筒緩緩地滑到了對岸,固定鐵鏈的就是地龍樁和臥龍樁,如今300多年過去了,瀘定橋任然屹立不倒,繼續發揮著川藏溝通的作用。

TAG: 瀘定橋鐵鏈石達開渡河鐵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