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古橋,還有這麼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人類如何才能跨越河流,通行方便呢?於是,“橋”便應運而生。

按《中國古代橋樑史》一書記述,在幾千年前的上古歲月,先民發明的最早的橋稱作“步渡”,又簡稱“徛”,就是在山澗溪水之中安放等距離的石塊,人們踏石過河,即《爾雅》載:“徛,聚石水中,以為步渡。”之後,人們又發明了用獨木橫在河水之上,稱之為“梁”,即《說文》所載:“梁,水上橫木,所以渡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橋樑”即用石塊在河水中壘起石墩,在石墩上架起木排,便形成了石墩橋,簡單實用,為後世廣為應用,時至今日,在山谷中仍可見石墩橋。

唐山最早的橋建於北魏

唐山古橋,還有這麼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響水橋

橋的另兩種形式為“懸橋”和“石拱橋”。

懸橋是用鐵索將橋板架於空中,多在南方;北方則多為石拱橋,石拱橋源於漢代。

唐山最早的拱形石橋為今榛子鎮的響水橋

,古稱承流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即《灤縣誌》所載:“榛子鎮承流橋,在榛子鎮東,北魏時建,明萬曆年間重修,清嘉慶七年重修,知州莫譽撰承流橋碑記。”

古時唐山有水有澤,橋樑遍及各縣,但多為木支架橋樑和石墩橋。最古老的石墩橋為玉田鴉鴻橋,在唐朝時已有。《唐山大全》書中還留下了“魯班說”,相傳古時候有一村民見鴉鴻橋邊有一老者和一個孩子說話,老頭問孩子,你們這裡是要橋還是要閣呢?孩子將閣聽成了鎬,心想鎬能刨地,就要鎬吧。第二天清晨,橋和閣都沒有了,岸邊放著一把鎬。事後,人們才知道是魯班爺顯靈,後悔不已。而橋邊的閣是何物呢?四邊無壁為亭,亭上屋為閣,唐朝時均在橋頭建起亭閣,下面的亭為行人歇腳避雨,上閣為供奉龍師牌位。

玉田咋有這麼多“橋”?

唐山大地以橋為稱的聚落仍留存60餘處,其中玉田縣佔據多一半。的確,玉田縣內有金水河、榮輝河、雙城河、蘭泉河四大水系流過,所以留下眾多以橋為稱的聚落,也留下了至今唐山境內儲存最為完好的金朝時所建的石拱橋

“彩亭橋”

唐山古橋,還有這麼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彩亭橋

彩亭橋位於玉田縣城關西部約9公里處的彩亭橋鎮的街中心。蘭泉河北水南流,彩亭橋東西橫跨河上,為三孔石拱橋,

系金朝時楊彩亭所建。

楊彩亭,古經州今玉田人,曾在金朝任大學士,年老辭官還鄉,在蘭泉河畔居住,不遠處便是東北進京的茶馬古道,來往行人不斷,但蘭泉河將道路阻隔,盛夏時河水暴漲,行人無法過河。隆冬時節,人們冰上行走經常滑倒。楊彩亭見此,毅然捐其家資建橋,先僱人到北面山上打石,備好石料,利用秋時枯水季節建起橋墩,之後請來技藝高超的石匠建起石橋。橋長19米,橋寬6米,可容兩輛馬並行,石橋兩端有八字型石雕護板,石橋兩側有石柱28根,護橋石板26塊,護板上刻有蓮生貴子、福牛望月等吉祥圖案;欄柱上刻有蓮花壽桃福獅等。石橋建成後成為蘭泉河上一大景觀,留存下來的碑文中有精彩描述:“其勢如虹,二里外皆見,橋之北群山如屏,煙嶂晴嵐,橋之南河水為湖,荷花掩映,登橋望之,波光瀲灩,蔥茜盈眸……”

鄉親們敬重他舍家建橋的義舉,將石橋命名彩亭橋,以記其人不忘其事。

到了清朝末年,歷經數百年的彩亭橋已破損不堪,村中石印堂等人八方奔走,組織義捐,附近二十餘村上百人自動義捐,終於在宣統元年將彩亭橋修復一新。民國年間,灤縣文人馬文炳曾遊至此,細讀碑文,心中感慨玉田人的高義民風,留詩一首:“北水南流隔兩村,橋通東西便行人。三道彩虹祉福地,兩代義舉古風存。金有彩亭開先例,清有義眾續後塵。無終境內多善事,玉田鄉民古風淳。”2001年彩亭橋被列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最輝煌代表作是這座橋

唐山古橋,還有這麼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灤河大鐵橋

在唐山橋樑史上,最輝煌的代表作是清末詹天佑主持建設的灤河大鐵橋。

在《中國科技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記述:“詹天佑在京沈線上的工作,以建造灤河大橋的工程最為出色。由於橋基地質複雜,漲水時流速太大,因此打樁工程十分困難。總工程師英國人金達,曾輪流聘請過英國、日本和德國的工程師進行工作,他們採取了各種洋辦法,均遭失敗,最後請來詹天佑,詹天佑首先仔細勘察地質情況,改選了另外橋址。打樁時,他總結了外國工程師失敗的教訓,分析了已用過的各種方法,最後採取了中國傳統的方法,用人潛入水中工作,再配以必要的機器。最後,終於牢固地打好橋基,完成了灤河大橋的全部工程。”

灤河大橋成為在唐山大地上,由中國工程師主持修建起來的我國第一座近代史上的大鐵橋,整個橋長305米。

從上古的“步渡”至近代的灤河大鐵橋,跨越了幾千年的歷史時空,可以說唐山橋文化歷史悠久,精彩輝煌。

(文章來源:唐山勞動日報;公眾號“唐山檔案”)

唐山古橋,還有這麼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TAG: 亭橋石墩唐山石拱橋灤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