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景物記(五)程家院往事(1)

作者:來寶勝

家鄉景物記(五)程家院往事(1)

位於家鄉黃家溝正中地段,曾有一座清代建築風格的四合圍院,是來自外來移民的程家建造,由是得名程家院子。建造材料很講究,製作門檻、石碾、石磨和墓碑的石材最少是來自幾十裡地之外的地方。

家鄉景物記(五)程家院往事(1)

程家院東南座向,白牆青瓦,青石大門墩,雕花門簪,挑簷上青藍彩繪的角鹿栩栩如生。兩扇大木門上部分有碗口大小的圓形門包,垂著食指粗的鐵環,青石門檻寬約兩米,高一尺有餘,門枋上有漂亮的雕花。大門內是四合天井院子,四周迴廊,院內中間比迴廊略低半尺,青石鋪就,有向外的排水暗溝。天井內四面牆體由厚實的木板鑲成,牆壁上方鑲嵌幾組木雕窗戶,兼具通風采光功能。雕花窗戶四角蝙蝠形狀,寓意洪福滿門,和大門挑簷彩繪的角鹿一起,象徵程家人有福有祿。

家鄉景物記(五)程家院往事(1)

窗戶中間為龍鳳形狀,意在勉勵族人奮發上進,成為人中龍鳳。大門外兩側各有三間耳房,簷下鼓形石墩樹立廊柱,有防潮防腐功能,顯得古樸美觀。院子附近有成片的緩坡地、肥沃的大菜園子和稻田,稍遠處是常年不幹涸的裡溝,澆灌著山坡上層層稻田。院落四周分佈有牛舍馬圈,豬圈、磨坊、石碾坊、榨油坊、茅廁等農家生產生活等必不可少的設施。現存一個石碾碌碡,重量不下五六百斤,碾盤不下千斤。當年只有山間小路,靠人力搬運沉重的石器,需要付出的代價可想而知。

家鄉景物記(五)程家院往事(1)

在偏遠山鄉建造如此規模的四合院,可見程家當時人丁興旺、家業厚實。程家院子遠近聞名,幾十裡之外的人都知道這個院落。程家院正院一里地之外的山樑上還有一座四合院,有人稱胡家院子,迎面青磚牆體鑲嵌矩形石碑:耕讀傳家。這座四合院也是程家所建,專用來接待四方來客的客房。那時交通極度不便,遠方來客一住十天半月乃至幾個月。胡家院外也有石碾石磨各一副,小地名人稱碾道梁。當年窮家小戶幾家人供用一副石磨,程家有兩副石磨石碾,也難怪程家院子宣告遠播了。

家鄉景物記(五)程家院往事(1)

程家院祖業傳承至程正東的父輩,家道已經中落。新政權建立,程家被劃分為地主成分。土改之後,土地和房屋分給五六戶人家,只給原房主保留天井院外側三間瓦房。程正東娶了寺姑河的來家女子,是我遠房姑婆,按親戚關係論,程正東是我遠房姑爺爺。七十年代中後期,我在本大隊小學就讀,學校在程家院子上邊百十米距離,和大舅家的房子平排二三十米。每年到大舅家拜年,大舅的長子住在天井院幾間正屋,自然要到程家院子的,還去玩那種旋轉式的輪子秋兒(一種旋轉的鞦韆)。生產大隊安排放電影、遊走江湖的雜耍班子放在地理位置居中程家院,那時的程家院人流熙攘,我隨大人們去看熱鬧,時間一長,自然對程家院子很熟悉。

家鄉景物記(五)程家院往事(1)

據長輩和程家後輩所述,程家於大清嘉道年間移民而來,已傳承七八代以上,今天依然是當地家戶人口最多的姓氏。程家墓碑上的立碑者派語有賢、良字輩,與湖北通山縣程氏“英才建茂功、賢良時正用”輩分派語完全一致,可以確定程氏家族祖籍湖北通山,是典型湖廣移民。程家良字輩以上不少人字脈深厚,有藏書和程家神牌靈位,惜在歷次運動中毀於一旦,不禁令人扼腕。我大姑婆嫁給一梁之隔的程家,程家姑爺多少帶一點客家口音。據爺輩說,程氏家族聚在一起,只能說客河話(客家語):吃飯是“掐換”,什麼是“麼卵”之類,外人一時難以聽懂。

家鄉景物記(五)程家院往事(1)

程家院子是家鄉農耕文明的結晶,八十年代,程家院子的人家或外出務工定居,或搬出院子另摘新址,老者陸續謝世,曾經人聲鼎沸的院落日漸荒廢,由最多時的六七十口人到今天僅有三五個老弱病殘。九十年代初,程家院子被拆掉,大石磨、石碾、石墩、榨油坊石墜早已棄之不用,靜靜地躺在一邊,見證著曾經的歲月。倖存一副木雕窗花,鑲嵌在大舅長子土屋牆面作為窗戶。程家院已蕩然無存,是農耕文明衰敗的樣本。留戀也罷,惋惜也罷,落花流水,總是不可迴歸的過往,不過有很多往事值得記下一筆。

家鄉景物記(五)程家院往事(1)

家鄉景物記(五)程家院往事(1)

TAG: 程家院子石磨大舅天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