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以古關殺虎口為“咽喉之地”,為古北方要塞的右玉縣位於山西省的西北邊陲,隸屬朔州市。北與西北以古長城為界,與內蒙古的涼城、和林格爾縣毗鄰,東連大同市左雲縣,南與山陰縣、平魯區接壤。右玉縣四周環山,南高北低,蒼頭河縱貫南北。

殺虎口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也稱西口。位於右玉縣境內晉蒙兩省交接處,殺虎口兩側高山對峙,地形十分險峻,其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兩山之間開闊的蒼頭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經由此地,建於明朝,古稱參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殺虎口聞名遐邇,已有兩千多年曆史。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明朝為了抵禦蒙古瓦剌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故而起名“殺胡口”。自從明朝隆慶五年,蒙漢“互市”以來,化干戈為玉帛,殺胡堡、得勝堡、新平堡(天鎮)馬市重新開放。1925年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進駐“殺胡口”。是年,馮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韓多峰為殺胡關鎮守使。韓為了緩和民族矛盾,促進中原地區與塞外的貿易,遂沿襲自清朝以來的俗稱,正式改名為“殺虎關”。兩千年來“殺虎口”戰火綿延不斷,特別是在明正統至嘉靖年間,先後多次被蒙古軍隊攻下來。清朝以後,這裡成了“走西口”的必經之路。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殺虎口關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築,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磚包,城周為1公里,高11。7米。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殺虎口堡外另築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長、寬、高、厚與舊堡皆同,兩堡之間又於東西築牆相連,成倚角互援之勢。

走西口的故事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歷史上的“走西口”的故事的主要發生地就在殺虎口。清初,長期鎮壓農民起義和抗清的戰爭,造成北方長城以內生產極大破壞,各地田地荒蕪,屋宇殘破,人丁流亡。大批山西、陝西和部分河北的破產農民、戰敗的農民起義軍,或“攜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離鄉,冒禁私越長城,“走西口,去歸化”“覓食求生”。當時流民由土默特而西,或向蒙民租地墾種,或入大漠私墾,形成“走西口”的遷徙群體。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by liju59

加之清朝對蒙古採取懷柔政策,推行喇嘛教,大興寺廟,大量招徠山西、陝西、河北工匠和破產農民;明末,遭林丹汗兵禍,丁口銳減的土默特首領小順義王為補充丁口和蘇木(佐),不分民族破例納丁編佐,以補足30個蘇木(150戶丁口為1個蘇木)的缺額,山、陝流民紛紛前來加入蒙籍;隨著清朝對蒙古封禁政策的鬆弛和歷年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而破產農民隊伍的不斷流入,“走西口”的人漸由土默特而西至阿拉善、額濟納等旗耕牧就食,至解放前延續不斷。解放後才結束了“走西口”的痛苦歷史。

威遠墓群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威遠堡古城,原為漢時中陵縣,四周分佈有許多漢代墓。威遠漢墓群包括樹兒照、南八里、進士灣諸墓群。在樹兒照村東北隅的五侯山上,有墓冢封土堆40餘座,每座高約2—9米,周長50—70米,最高的可達10米左右。在進士灣村、威遠鎮周圍,封土堆達30餘座,在此發現一些漢代的銅幣、帶鉤、陶器等隨葬品。

中陵古城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為漢雁門郡中陵縣城遺址,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二十五年(49年)所築。古城平面長方形,中有一牆,將城分為東西二城。位於右玉縣城西12。5公里威遠鎮西2。5公里處,南北二牆各長1500米,東西二牆各寬900米,古城佔地總面積為135萬平方米。東、西、南、北四道城牆和中段城牆的城門遺址明顯,但城垣面目全非,東南城牆被蒼頭河水衝去一角。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漢雲紋瓦當

城內地面暴露的漢代遺物如雲紋瓦當、方格瓦當、五銖錢、半兩錢及大量殘陶片,另外周圍村民在城內地下發現了一塊半兩錢的石質錢範,上有四個半錢範,清晰完整。

寶寧寺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俗稱大寺廟,位於右玉縣舊城城關鎮內東街北側。該鎮北鄰內蒙古,西晉時,是鮮卑族北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通往南都平城的必經之路。明代中期,蒙古族韃靶部落興起,逐步構成明朝北邊的又一威脅。明政府為了加強大同的防務,從西偏頭關至大同中路,修造長城600餘里。右玉縣城關鎮當處這條軍事防線的中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加強鎮城建設的同時,寶寧寺也開始動工興建。明清建築,現存大殿兩座,形制雄偉。寺內原藏明代以前的水陸畫一百多幅,據傳此畫是朝廷敕“為生民造福”的,現藏於山西省博物館。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據《朔平府志》和殿內樑架題記記載,寶寧寺始建於明成化年間,清康熙年間重修。主殿大雄寶殿,又稱華嚴殿,在寺院的最後部,面闊七間,通面闊23.50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3.60 米。它是晉北現存明代大殿間數最多的一座。平面呈長方形,單簷歇山九脊頂。殿內樑架結構為“徹上露明造”,做法簡單利落,疏朗古雅。柱頭有卷殺、砍殺兩種。其支柱排列縱橫成行,斷面有方形抹稜,也有圓形的,用材粗細不等。從構架用料比例研究,寶寧寺大殿很可能是使用早期建築構件相配而建造的,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大殿簷柱上均施古樸華麗的五踩雙下昂計心造斗拱,兩山面不用昂,皆出兩。前簷明間平身科斗拱做法別具特色,使45°斜昂兩層,和其他明代建築形成強烈的對比。過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外觀雄宏古樸,結構嚴謹。懸山頂,五踩斗拱,樑架結構與大殿做法略有不同。對研究山西明代建築藝術提供了例項。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極品國寶保寧寺水陸畫

寶寧寺原儲存有水陸畫一堂,是寺中之精華,更是我國明代繪畫寶庫中的上品,於1953年調藏山西省博物館。相傳清代康熙皇帝西巡,路經右玉,正遇蒙古叛匪噶爾丹大軍南擾,康熙幾乎被俘,幸虧右玉民眾保駕,才免於難。康熙回朝後,念當地民眾保駕有功,特將宮中珍藏的水陸畫賜予寶寧寺,一套計136幅,名日定邊水陸神幀。此後,每年舊曆四月八日懸掛於寺內,遠近僧道及右玉的市、農、工、商都要前來禮拜觀賞,作水陸道場。該畫幅主要是描繪佛教為超度水陸一切鬼魂,普濟六道四生的一種法會—水陸齋儀。畫面儒、釋、道三教人物同堂,佈局合理精妙,色澤鮮豔逼真,人物生動傳神。是我國現存明清繪畫當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對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社會風俗民情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中陵湖景區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地處縣城西南,景區以中陵湖庫區為主,建成集庫區旅遊觀光、休閒為一體的旅遊景區,景區內種植北京楊1。6萬株,油松1100餘株,樟子松3000餘株,垂柳210株,仁用杏1500株,建成26畝多的苗圃一座,觀摩亭兩座,渡假村一座,景區內山、水、林、亭、路相互配套,湖面波光漣灩,乘上游艇,可覓湖光山色的美景,湖內海產品豐富,遊人可自行垂釣,品嚐新鮮海味,已成為右玉周邊地區旅遊首先之地。

右玉辛堡梁萬畝林海景區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右玉萬畝森林公園

位於縣城北部,虎山線一側,總面積為14971畝,景區內建有觀光六角鐵亭,周圍全部硬化、綠化、美化、景區內道路也進行了硬化、綠化、美化,景區內四季有綠、三季有花,夏季置身林海,清風拂面,舉目四望、林濤萬頃,成為高品位的天然林風景旅遊區。

蒼頭河景區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屬高原溼地,天然水系、河岸草地、喬灌木林帶和緩坡狀態的農田,形成了北方黃土高原獨特的田園景觀,景區內雞、兔、鷓鴣、狍子、黃羊、狐狸、獾子時隱時行。景區規劃範圍南起常門鋪水庫草場,北至海子灣,以蔡家屯至魏家堡為中心景區。天然的水系、河岸草地、灌木喬木林帶和緩坡狀態的農田形成了自然生態的原生基礎,也是北方黃土高原罕見的田園景觀。

右玉大南山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又叫賀蘭山,當地人稱大南山,坐落在縣城西北,距縣城6公里路程,大南山山勢挺拔雄奇壯觀,最高海拔1592米,山坡上各色樹種交相輝映,極目遠望,綠浪翻滾,山頂上的大墓和明代古碑向遊人們講述了一個千古之迷,古碑記載了北魏孝文帝進平城祭奠先祖的事實,據史書記載,魏都今陵就在右玉縣境內。

南山森林公園

向北而行,尋找右玉最美人文

注重生態綠化的右玉被譽為塞北高原上的“塞上綠洲”。如果右玉是“塞上綠洲”的話,那麼南山森林公園則像點綴其中的一顆綠色明珠。南山森林公園位於右玉縣城之南,名字取自“壽比南山”之意。公園面積40萬畝,園內針闊花混交,喬灌草結合,亭、臺、壇、閣、花、灌、路、園,錯落有致。清澈湛藍的玉林湖如鏡,給公園帶來幾分靈動。景區內還建有民俗展館,展出當地各種民俗飾物。

原標題:塞北最美的鄉村—山西右玉

TAG: 右玉景區殺虎口右玉縣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