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平明代昭穆堂富麗堂皇 四根粗金絲楠木作頂樑柱

03

樂平明代昭穆堂富麗堂皇 四根粗金絲楠木作頂樑柱

昭穆堂兩側砌有70多米長的“游龍牆”,至今“風采”依舊。

昭穆堂坐落於樂平市湧山鎮湧山村,粉牆黛瓦,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因內部有樂平現今唯一一座明代戲臺遺存而顯得彌足珍貴。此外,昭穆堂豔麗華美,大廳四根金絲楠木柱顯示出屋主人特殊的身份地位。

晨報首席記者 康婧

坐落在樂平市西部的湧山村,是一座有著16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這裡較為完整地存留著清後期贛東北山區的歷史原貌,現有儲存完好的昭穆堂、州官府、“江南第一私塾”等38棟氣勢恢宏的明清古建築。這些古祠堂、民宅、私塾均為磚石木結構,多采用穿鬥式建築方式,幢幢粉牆黛瓦、飛簷翹角,具有典型的饒派建築文化特色,不僅有著時間沉澱的韻味,更承載者人們心靈深處對於鄉愁的寄託。

在這些古建築中,昭穆堂是最有特色的一座。它建造華麗,融石雕、木雕、磚雕於一體,其內部還有樂平現今唯一一座明代戲臺遺存,彌足珍貴。

始建於明崇禎年間

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

湧山村在樂平當地小有名氣,自古就是樂平的“北大門”,其東南連線婺源,東北靠著浮樑,地處樂平、浮樑、婺源三地交界處。特殊的地理位置帶動了湧山村的發展,古時往來於這裡的徽饒兩地商人絡繹不絕,古村的商業貿易一度十分繁榮。

現今走在湧山老街上,隨手還可以觸控到歷史留下的痕跡。在街道中心處,留存著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如商鋪、民宅、橋樑、驛道、祠堂、戲臺等。據樂平市博物館原副館長餘慶民介紹,湧山老街上有明崇禎年間建造的王氏宗祠昭穆堂、清初建造的萬年戲臺、清道光年間的王母貞節石碑坊及王氏司馬府第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遺存。

除了這些古建築外,歷史上,湧山還吸引了許多英雄人物到訪。記者瞭解到,因為古時湧山是一處軍事要塞,在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左宗棠、曾國荃、石達開等人都到訪過此地。

說到湧山富有特色的古建築,王氏宗祠昭穆堂不得不提。這座祠堂建於明崇禎年間,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為三間四柱歇山頂牌樓式,融木雕、石雕、磚雕和彩墨畫於一體,歷經380多年的風雨洗禮,風采依舊,古韻猶存。

設計別緻與眾不同

精雕細琢豔麗華美

想要在湧山找到昭穆堂,一點都不難,在老街中段,矗立著一座重簷飛翹、斗栱交錯、富麗堂皇的古宅,這便是昭穆堂。抬頭仰望,這座祠堂的屋脊正中挺立著一串疊起的敷金彩瓷寶頂,上有一組方天畫戟直衝雲霄,氣勢恢宏。

樂平明代昭穆堂富麗堂皇 四根粗金絲楠木作頂樑柱

昭穆堂重簷飛翹、斗栱交錯、富麗堂皇。

昭穆堂的設計與別的祠堂有很大不同,這從其進門處的五扇小門就可以看出,小巧別緻又不失氣度。正中的圓洞門為正門,兩旁矗立著一對石獅子,威風凜凜,兩側依次是花瓶門和小拱門。

穿過圓洞門,步入昭穆堂,只見地面、臺階全部由青石鋪就,每根立柱都刷上了硃紅油漆,門枋一律漆成了綠色。整幢建築雕樑畫棟,敷金施彩的雕刻與氣宇軒昂的高簷、豔麗華美的藻井渾然一體,極盡奢華。

存留當地唯一明代戲臺

設有晴臺和雨臺

雖然昭穆堂的華美設計頗為吸睛,但這座宗祠最吸引人的部分是“藏”在其中的一座明代戲臺。記者瞭解到,這座戲臺也是樂平目前唯一一座明代戲臺遺存,因而顯得彌足珍貴。

眾所周知,樂平古戲臺數量眾多、裝飾絢麗、風格獨特,被建築專家譽為“中華一絕”和“江西最具特色的文化遺產”,樂平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古戲臺博物館”。而昭穆堂中的這座戲臺,是樂平眾多戲臺中“分量”最重的一座。

戲臺就在昭穆堂大廳不遠處,遠遠望去,還保留著古色古香的韻味。據湧山村黨支部書記王少華介紹,戲臺飾以金色彩繪,門、窗、飛簷全為石、木雕鏤而成,人物、動物雕刻更是千姿百態、生動逼真。

昭穆堂戲臺擁有晴臺和雨臺,晴天、雨天都能看戲,因此又被當地人稱為“晴雨臺”或“鴛鴦臺”。記者瞭解到,這座戲臺的整體結構奇巧複雜,是一組由晴臺、雨臺、廂樓及祠堂四面環合的建築,設計之巧妙、結構之別緻、雕塑之精美、佈局之繁華在江南地區堪稱一絕。

晴臺是昭穆堂戲臺的主體,坐北朝南,狀似古樓閣。臺前是平坦開闊的露天場,臺兩旁分別設定了小門。從其中一扇門可以進入一個院落,看見坐南朝北的雨臺,與晴臺背依。雨天,觀眾可以坐在祠堂大廳和兩側包廂看戲。

花費巨資打造

內有四根金絲楠木樑柱

據餘慶民介紹,當年為了建造昭穆堂,曾花費大量人力和財力。昭穆堂是由當地王氏家族所建,因建築規模浩大,幾乎動用了湧山全部的人力。其建築風格結合了當地的風土人情,與周邊建築的風格相適應,功能十分齊全。

除了古戲臺外,昭穆堂還有一處十分特別的設計,那就是大廳內那四根粗大的金絲楠木樑柱。“昭穆堂的四根樑柱均為金絲楠木,每根樑柱一個成年人都抱不過來。”湧山居民王起年說。

金絲楠木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優質木材,樹直節少,紋理順而不易變形,千年不腐不蛀。採用如此名貴的木材作樑柱,可見昭穆堂的與眾不同。“古時,金絲楠木並不是有錢就可以用的,還要有一定的身份地位。相傳,這座祠堂主人的家族出過幾位進士,所以用金絲楠木象徵身份地位。”王起年說。

建有明代游龍牆

與周圍環境相呼應

此外,昭穆堂的兩側還砌有70多米長的封火牆,巍然高聳。這些牆脊被做成波浪形,狀如游龍,蜿蜒曲折,所以在當地被稱作“游龍牆”。記者瞭解到,“游龍牆”其實就是古建築中的“袞龍脊”,牆頂蜿蜒曲折,與屋頂的飛簷翹角相映成趣。

在湧山村,記者還發現不少古宅門前擺放著八面稜形的旗杆石礎。王起年告訴記者,封建科舉時代,只要有人中了進士,族人便會請人制作旗杆石擺放在門口,用於放置旗杆、懸掛旗幟,以示榮耀。湧山物阜民富,名賢輩出,譜載進士有13人、舉人68人,因而村中存留了不少旗杆石。

昭穆堂之所以誕生在湧山村,是地域文化碰撞的結果。據瞭解,湧山曾經是中國歷史上幾次人口南遷的重要入口通衢。古饒州、徽州等多元文化在這裡碰撞交融,留下了昭穆堂、王母貞節石碑坊、司馬府邸、州判官府邸、“江南第一私塾”、萬年臺等眾多歷史文化遺存,形成了當地特有的饒派建築風格,也為湧山深深打上了歷史文化名村的烙印。

在湧山,隨處可見斑駁的白牆、典雅莊重的門樓以及雕刻精美的門楣、門枕,無不散發著古樸的氣息。種類繁多的風火牆不失為湧山古建築的一大特色,有的如馬頭錯落有致,有的四面平行巍然高聳,還有的如游龍氣勢恢宏。這些風格迥異的風火牆,似乎也在向世人證明,多元文化曾經在這裡交織出輝煌。

執行主編:康 婧

編 輯 :陳 磊

樂平明代昭穆堂富麗堂皇 四根粗金絲楠木作頂樑柱

晨 讀 江 西│一個有文化的公眾號

TAG: 昭穆戲臺湧山樂平祠堂